- 城鄉垃圾及人居環境治理
- 熊孟清等
- 1158字
- 2021-12-24 14:30:04
促進垃圾治理社會化產業化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要全面推進垃圾治理,必須堅持全程、綜合、多元、依法治理,堅持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和社會化,堅持深化改革,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進垃圾治理社會化和產業化。
一要政府引導,廣泛吸收社會公眾參與。公眾是垃圾的產生者、排放者和受益者,自然也是垃圾治理的主體。實際上,無論是政府外包,還是社會組織主導下的社會自治,都離不開社會公眾的自覺自愿行動,離不開企業參與和社會化運作。除此之外,社區組織負有發動、組織社區內公眾參與垃圾治理活動的責任與義務,行業協會也負有發動、組織、監督業內相關單位參與垃圾治理活動的責任與義務。
垃圾治理事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事關民生和公共利益,是社會治理的重要項目。這就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與調節作用,統籌管理,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并妥善處理垃圾治理事務,維持良好的治理秩序。
二要強調政府、社會公眾及社會各利益相關方之間的相互依賴性和互動性。產品生產者、垃圾排放者和處理者既是垃圾產生與排放的源頭,又是垃圾治理的需求者或受益者。由此可見,雖然社會各利益相關方有一定的分工,但身份與作用界限具有一定的交集和模糊性,彼此相互依賴與互動。尤其當垃圾治理的環境容量與服務型產品的生產、消費與購買分配相分離時,更需要處理者、消費者與分配者之間進行協調和互相監督,確保程序與實體的公平性。
此外,垃圾治理存在市場失靈、社會失靈和行政失當等問題,既需要政府引導社會來遵循市場導向,遏制市場失靈與社會失靈,也需要社會監督政府,避免行政失當。
三要完善社會自主自治網絡體系。垃圾治理注重社會自我管理和自主自治,應建立健全社會自主自治網絡體系。政府應出臺相關法規并依法行政,遵循市場導向,引導社會自我管理與自主自治,以均衡需求與供給、社會成本與社會福利、效率與公平的關系。
垃圾的產生與處理具有地域性和行業性,其治理也應該實行區域自治和行業自治。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區域自治的基本方式就是社區自治。通過自主組織和集體選擇,可以建立利益與矛盾協調機制,發揮政府、社會與市場的作用,確保政府引導、市場導向、社會自治,提供公開、公平、公正、優質的綜合服務。
四要多措并舉,綜合治理。垃圾治理作為一項公共事務,起著節約、保護資源環境與人體健康安全等作用,需要維持良好的治理秩序。作為一種經濟活動,需要政府與社會按市場規律協調行動,打破壟斷,強化競爭,提高治理效率與經濟效益,及時、妥善處理垃圾。這就要求政府與社會善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科技手段,多措并舉,落實污染者負責和受益者補償原則,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加強源頭管理,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協調推動全程、綜合、多元治理,提高治理效率與環境、社會、經濟方面的綜合效益。
(刊于《中國環境報》,2015年4月10日,作者:熊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