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六節 羊肚菌種植過程中常見問題及預防措施

一、病害

1.羊肚菌白霉病

羊肚菌白霉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普遍存在于土壤中,是羊肚菌栽培中最常見,也是危害最嚴重的一種病害,以危害子實體為主。發病初期子實體出現大小不一的小白點,此白點慢慢擴大、加深致菇體穿孔,成為畸形病菇。田間濕度大、氣溫高,容易爆發病害,25℃以上的高溫高濕天氣,病菌可在3~5天長滿整個子實體。預防白霉病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降低溫度、濕度,可通過用微噴澆水取代大田漫灌,同時在出菇季節中午高溫期加強棚內通風,降低棚內空氣濕度至85%,保持棚內空氣新鮮、菇體干爽,可有效降低發病概率。棚內發現病菇時,將病菇不論大小,及時采收清除至棚外銷毀,防止病菌大面積傳播。染病的菇可能還有一些白霉病分泌的毒素,不適合食用(圖1-166、圖1-167)。

圖1-166 白霉病初期(李玉豐 提供)

圖1-167 白霉病后期(李玉豐 提供)

2.羊肚菌黑腳病

黑腳病是羊肚菌種植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細菌病害,尤其是南方地區土地比較肥沃的地方發病嚴重,通常在幼菇時期發病。羊肚菌發病時,大菇菌柄變黑色(圖1-168),局部腐爛、發臭,小菇直接腐爛死亡。發病后,擴散速度非常快,危害程度大。預防黑腳病的辦法是前期整地時一畝地施用100kg石灰消毒,后期出菇時,加強通風,降低田間濕度。

圖1-168 黑腳病(羅金洲 提供)

3.裂褶菌

裂褶菌,在云南叫白參菇,湖北叫雞毛菌,菇體全身茸毛,子實體一朵一朵的,葉片覆瓦狀生長,沒有菌柄,老熟菌肉柔軟革質化、撕不動,菌蓋很薄、扇形、灰白色,菇片較大。一般以木屑為原料生產營養袋,若滅菌不徹底,在高溫高濕時裂褶菌易發生。它生長速度快,爭奪營養袋、土壤中的營養,造成羊肚菌減產。防治裂褶菌的辦法是生產時降低溫度、加大通風量,保證空氣流通;發現病菇,及時采收清除(圖1-169、圖1-170)。

圖1-169 裂褶菌初期(李玉豐 提供)

圖1-170 裂褶菌后期(李玉豐 提供)

4.綠霉感染

高溫高濕的條件下,畦面、營養袋易出現綠霉,應早發現、早處理。污染輕的畦面用小鏟將綠霉清除,表面撒石灰;污染重的畦面,將整個畦面的培養料清除。營養袋感染綠霉,感染輕微的,降低溫度,讓羊肚菌菌絲快速生長;感染嚴重的及時清理到棚外當燃料燒掉(圖1-171)。

圖1-171 畦面綠霉感染

5.生理性病害

由于菇棚及外界環境突然變化或遭受水淹等問題,會造成羊肚菌生理性病害。0℃左右的霜害、25℃左右的熱害、空氣濕度低于70%的風害、持續低溫雨水的雨害,均會導致幼菇死亡。

(1)水害

① 特征。“水菇”地上部分個體小而瘦長,一般只有正常個體大小的一半左右,菌蓋肉質極薄,質量輕(圖1-172)。出菇3~4天后就表現出成熟時固有的顏色,菌褶開裂早,表現出明顯的早熟現象。地下菌索少并且入土短,大部分菌索不呈正常的白色,而呈黃褐色。“水菇”不及時采收很快就會腐爛。

圖1-172 水菇

② 形成的原因。由于土壤中長期水分過多,造成土壤缺氧,限制了菌索的生長,其吸收功能降低,從而出現“水菇”現象。

③ 防治措施。覆土厚度不超過3cm,適時通風。在菇蕾或幼菇期應采取噴霧方法,控制澆水量,不噴“關門水”。

(2)凍害 由溫度過低引起,主要癥狀是菌柄顏色變灰色、菌帽分化不完整、紋路不清晰、無惡臭味(圖1-173)。要時刻注意溫度變化,在原基爆發形成之后,溫度過低時,晚上一定要關閉風口,以防凍害。

圖1-173 低溫凍害

(3)熱害 羊肚菌是低溫型菌類,20℃是羊肚菌子實體生長的紅線,子實體生長不宜超過20℃。在管理中,應養成天天看天氣預報的習慣,在羊肚菌棚中、地表、土壤中,均應有溫度計,隨時掌握三點溫度變化。若發現溫度過高,可通過通風、噴水等方法降溫。

(4)風害 對羊肚菌來說,風是既必需又可怕的。風大時,特別是晚上的冷風,可將原基和幼菇一夜吹死,有些種植戶因此遭受重大損失。在生產中一定要注意通風適度,采取“小拱棚”模式,預防風害。

二、蟲害

羊肚菌在出菇期環境潮濕,易發生菇蚊、菇蠅、蛞蝓、跳蟲等害蟲,必須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第一,播種前做好栽培場地的清潔,清除污染源,噴施一遍氯氰菊酯,杜絕蟲源發生。第二,在通風口和人員出入口設置防蟲網防止外來蟲源飛入,用黑光燈、頻振式殺蟲燈、粘蟲板等誘殺害蟲,粘蟲板懸掛高度離地面0.5m為宜(黃板誘殺見圖1-174)。第三,可在大棚角落放置盛有蜂蜜、高濃度殺蟲劑稀釋液的誘集盆,對跳蟲等蟲害進行誘殺,及時清理誘集盆中的蟲體。下面介紹一下跳蟲和蛞蝓、蝸牛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圖1-174 黃板誘殺

1.跳蟲

跳蟲是南方羊肚菌大田種植最常見的一種蟲害,尤其是水稻田種植,田間存在大量作物秸稈,最容易發生。其幼蟲白色,酷似白蟻,但是比白蟻個頭小,體長2~5mm;幼蟲啃食羊肚菌菌絲,導致田間菌絲或孢子粉呈板塊狀消失(圖1-175);同時,幼蟲大量聚集于營養袋下方或里面,田間翻開營養袋很容易發現。成蟲黑色,體長3~4mm,啃食羊肚菌子實體(圖1-176),通常聚集于子實體頂部,導致子實體畸形,失去商品價值。

圖1-175 跳蟲幼蟲危害菌絲(羅金洲 提供)

防治方法為,種植前清除田間雜草和作物秸稈,土地旋耕后暴曬。播種后可噴灑氯氰菊酯1000~2000倍液預防,及時清理田間營養袋以降低田間蟲口數量。出菇后可根據跳蟲的喜水習性,在發生跳蟲的地方用小盆盛清水,待跳蟲跳入水中后再換水繼續誘殺,連續幾次,將會大大減少蟲口密度。

圖1-176 跳蟲成蟲危害子實體(羅金洲 提供)

2.蛞蝓、蝸牛

蛞蝓俗稱“鼻涕蟲”,像去殼的蝸牛,和蝸牛都是田間常見的軟體動物(圖1-177)。羊肚菌是中低溫喜濕性菌類,而這種中低溫和濕潤的環境,非常適合害蟲蛞蝓和蝸牛的生長和繁衍。它們晝伏夜出啃食幼菇,一晚上可咬食幾十個幼小子實體,使菇體長大成為畸形菇,畸形菇子實體倒伏,甚至感染病害,失去商品價值。此類害蟲可以人工撲殺或在其活動場所灑10%食鹽水驅殺。還可在羊肚菌催菇后、蓋膜前,將含有四聚乙醛的商品藥物(密達、蝸牛敵),直接灑在小拱棚里的畦面上,每畝用量0.5~1kg,可有效阻止蛞蝓、蝸牛危害,且晴天下午施用效果較好。害蟲經過時,肉體接觸到藥粒,慢性中毒而死亡。我們在許多羊肚菌出菇場地中都會看到,長著羊肚菌的土壤表面有藍色的小顆粒,這就是預防蛞蝓和蝸牛的四聚乙醛藥物。

圖1-177 蛞蝓(羅金洲 提供)

三、重茬問題

羊肚菌和其他作物一樣,存在重茬問題。如果一塊地連續種植羊肚菌,土壤有效成分消耗大,殘留物積累多,病蟲害會加劇,必將導致羊肚菌出菇較小、較少,甚至不出菇。因此,為避免重茬問題,提倡換地輪休或倒茬種植。南方地區栽培羊肚菌,多采用水稻與羊肚菌輪作的辦法,解決羊肚菌的重茬問題,其效果很好。北方地區,種植戶大都在冷棚和日光溫室中種植,因修棚造價大,年年換地方不太現實。因此北方地區種植栽培前要對場地進行陽光暴曬、深耕,加大生石灰用量至每畝200kg,高溫悶棚3周以上,殺滅土壤中的雜菌及蟲卵。羊肚菌可以與玉米、西瓜、黃豆輪作,但在種植過程中,千萬不能噴除草劑,以免下茬羊肚菌減產或絕收。

(羅金洲 編寫)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沃县| 延津县| 晋江市| 渝北区| 离岛区| 平谷区| 隆昌县| 郴州市| 沾益县| 神木县| 金门县| 阳江市| 高碑店市| 永康市| 衢州市| 通江县| 泽州县| 台前县| 鄯善县| 高尔夫| 清新县| 塘沽区| 屏东市| 阿巴嘎旗| 上蔡县| 佛冈县| 行唐县| 鲁甸县| 中宁县| 皋兰县| 石景山区| 四会市| 定西市| 墨竹工卡县| 延边| 稷山县| 凌源市| 老河口市| 沿河| 新津县| 麻栗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