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鄉村獸醫手冊(第二版)
- 左之才 王成 李春主編
- 3261字
- 2021-12-23 11:34:14
第一章
動物防疫政策
第一節 動物疫病分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釋義,動物疫病是指動物傳染病和寄生蟲病。按照動物疫病對養殖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危害程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將規定管理的動物疫病分為下列三類:
(1)一類動物疫病 是指對人與動物危害嚴重,需要采取緊急、嚴厲的強制預防、控制、撲滅等措施的動物疫病,共17種。分別為口蹄疫、豬水泡病、豬瘟、非洲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非洲馬瘟、牛瘟、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綿狀腦病、癢病、藍舌病、小反芻獸疫、綿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鯉春病毒血癥、白斑綜合征。
(2)二類動物疫病 是指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采取嚴格控制、撲滅等措施,防止擴散的動物疫病,共77種。
①多種動物共患病(9種):狂犬病、布魯氏菌病、炭疽、偽狂犬病、魏氏梭菌病、副結核病、弓形蟲病、棘球蚴病、鉤端螺旋體病。
②牛病(8種):牛結核病、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牛惡性卡他熱、牛白血病、牛出血性敗血病、牛梨形蟲病(牛焦蟲病)、牛錐蟲病、日本血吸蟲病。
③綿羊和山羊病(2種):山羊關節炎腦炎、梅迪-維斯納病。
④豬病(12種):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經典豬藍耳病)、豬乙型腦炎、豬細小病毒病、豬丹毒、豬肺疫、豬鏈球菌病、豬傳染性萎縮性鼻炎、豬支原體肺炎、旋毛蟲病、豬囊尾蚴病、豬圓環病毒病、副豬嗜血桿菌病。
⑤馬病(5種):馬傳染性貧血、馬流行性淋巴管炎、馬鼻疽、馬巴貝斯蟲病、伊氏錐蟲病。
⑥禽病(18種):雞傳染性喉氣管炎、雞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法氏囊病、馬立克病、產蛋下降綜合征、禽白血病、禽痘、鴨瘟、鴨病毒性肝炎、鴨漿膜炎、小鵝瘟、禽霍亂、雞白痢、禽傷寒、雞敗血支原體感染、雞球蟲病、低致病性禽流感、禽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癥。
⑦兔病(4種):兔病毒性出血病、兔黏液瘤病、野兔熱、兔球蟲病。
⑧蜜蜂病(2種):美洲幼蟲腐臭病、歐洲幼蟲腐臭病。
⑨魚類病(11種):草魚出血病、傳染性脾腎壞死病、錦鯉皰疹病毒病、刺激隱核蟲病、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病毒性神經壞死病、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斑點叉尾病毒病、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癥、流行性潰瘍綜合征。
⑩甲殼類病(6種):桃拉綜合征、黃頭病、羅氏沼蝦白尾病、對蝦桿狀病毒病、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傳染性肌肉壞死病。
(3)三類動物疫病 是指常見多發、可能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需要控制和凈化的動物疫病,共63種。
①多種動物共患病(8種):大腸桿菌病、李氏桿菌病、類鼻疽、放線菌病、肝片吸蟲病、絲蟲病、附紅細胞體病、Q熱。
②牛病(5種):牛流行熱、牛病毒性腹瀉或黏膜病、牛生殖器彎曲桿菌病、毛滴蟲病、牛皮蠅蛆病。
③綿羊和山羊病(6種):肺腺瘤病、傳染性膿皰、羊腸毒血癥、干酪性淋巴結炎、綿羊疥癬、綿羊地方性流產。
④馬病(5種):馬流行性感冒、馬腺疫、馬鼻腔肺炎、潰瘍性淋巴管炎、馬媾疫。
⑤豬病(4種):豬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感冒、豬副傷寒、豬密螺旋體痢疾。
⑥禽病(4種):雞病毒性關節炎、禽傳染性腦脊髓炎、傳染性鼻炎、禽結核病。
⑦犬貓等動物病(7種):水貂阿留申病、水貂病毒性腸炎、犬瘟熱、犬細小病毒病、犬傳染性肝炎、貓泛白細胞減少癥、利什曼病。
⑧魚類病(7種):類腸敗血癥、遲緩愛德華氏菌病、小瓜蟲病、黏孢子蟲病、三代蟲病、指環蟲病、鏈球菌病。
⑨蠶、蜂病(7種):蠶型多角體病、蠶白僵病、蜂螨病、瓦螨病、亮熱厲螨病、蜜蜂孢子蟲病、白堊病。
⑩甲殼類病(2種):河蟹顫抖病、斑節對蝦桿狀病毒病。
?貝類病(6種):鮑膿皰病、鮑立克次體病、鮑病毒性死亡病、包納米蟲病、折光馬爾太蟲病、奧爾森派琴蟲病。
?兩棲與爬行類病(2種):鱉腮腺炎病、蛙腦膜炎敗血金黃桿菌病。
第二節 動物防疫政策
動物防疫是指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撲滅和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動物防疫工作是促進養殖業健康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和社會穩定和諧的有力保障,是保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
一、動物防疫工作的基本原則
1.加強部門協作配合
動物疫病的防治工作與農業、商業、外貿、衛生、交通等部門和人們的經濟活動有著密切關系,需要各部門的協作配合。因為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和撲滅,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強制性措施,并在法律規范、財政支持、技術措施等方面給予保障。特別是發生重大動物疫病,要按照“加強領導、密切配合、依靠科學、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斷處置”的原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來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調配資源、統一采取措施,相關部門指導協調,各方聯合行動,才能做好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和撲滅工作。
2.堅持預防為主
預防為主的方針是根據我國動物飼養的實際情況和動物疫病流行的特點而提出的。動物疫病有其固有的特性,其發生、傳播、流行必須具有傳染性、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三個必要條件。因此在防疫上有共同的規律,就是從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保護易感動物三個方面進行綜合預防就能取得成效。國家對嚴重危害養殖業生產和人體健康的動物疫病實施強制免疫。各養殖場主(戶)和廣大動物飼養者要提高動物防疫意識,平時做好飼養管理、防疫衛生、預防接種、檢疫、隔離、消毒等綜合性防治措施,提高動物的抗病能力和健康水平,控制和杜絕傳染病的發生、傳播和蔓延,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即使一旦發生動物疫病,也易于及時得到控制。
3.貫徹落實各項法律法規
堅決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2007年修訂)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1991年頒發)等法律法規,對動物防疫、檢疫、監督管理的方針政策和基本原則作了明確而具體的規定,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
二、動物防疫的基本內容
動物疫病的發生和流行過程相當復雜。在防治時要根據不同疫病的各自特點,分出輕重緩急,采取重點措施,以達到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少的人力、物力控制傳染病流行的目的。單項的防治措施往往不夠,必須采取包括“養、防、檢、治”4個基本環節的綜合性防治措施。
1.平時的原則性預防措施
(1)建立健全獸醫衛生防疫和生物安全制度 搞好動物舍與環境衛生;做好消毒、定期殺蟲滅鼠,定期進行糞便無害化處理,并做好記錄記載。禁止動物群與污染病原的外人或外單位的動物、車輛和飼料等接觸,即做好養殖場的“人流、物流、車流”管理。
(2)加強動物群的科學飼養管理,增強動物的抵抗力 貫徹自繁自養的原則,減少疫病傳播,對引入動物要嚴格檢疫、隔離。
(3)擬訂和執行定期預防接種和補免計劃 必須根據本地常發疫病的種類和目前疫病流行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不同動物的免疫程序,按免疫程序進行預防接種,使動物群中從新生到屠宰或淘汰的動物都可獲得特異抵抗力,降低對傳染病的易感性,以保證全群免疫和常年免疫。為了保證免疫質量,還要特別注意科學地保存、運送和使用疫(菌)苗。
對國家規定需要進行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和區域,各飼養動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履行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義務,按照獸醫主管部門的要求做好強制免疫工作。否則,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經強制免疫的動物,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建立免疫檔案,加施畜禽標識,實施可追溯管理。
(4)認真貫徹執行國境檢疫、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等各項工作,及時了解疫情動態,及時發現患病動物,及時消滅傳染源。
(5)加強動物疫病監測、診斷工作,有計劃地對動物疫病進行凈化控制和消滅,并防止外來疫病的侵入。
2.發生疫病時的原則性撲滅措施
(1)及時發現、盡快診斷和逐級上報疫情 內容包括發病時間、地點、發病及死亡動物數、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初診病名、防治情況及已采取的措施等。
(2)迅速隔離患病動物 若發生危害性大的重大動物疫病,應采取封鎖、隔離、撲殺和消毒等措施,如非洲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小反芻獸疫、炭疽等。
(3)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合理處理死亡和淘汰或撲殺動物。
(4)實施緊急接種 對患病動物進行及時、合理的治療。
(5)搞好消毒工作 對污染和疑似污染的地方實施緊急消毒,并對被污染的墊草、飼料、用具、動物舍、運動場以及糞尿等進行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