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產科疾病診斷與治療
- 北京醫軒國際醫學研究院組織編寫
- 3826字
- 2021-12-23 11:28:57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PMS)是反復發生在月經前,以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易怒或情緒淡漠、水腫、頭痛、乳房脹痛、下腹墜脹、腰骶部疼痛、疲乏、食欲或旺盛或偏食、嗜睡為主的一組癥候群,影響女性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月經來潮后自然消失,多發生在30~40歲的育齡婦女,約20%~30%的婦女經前有各種不同的癥狀,其中2%~10%癥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中醫根據其主要臨床表現,分別稱之為“經行乳房脹痛”“經行發熱”“經行頭痛”“經行身痛”“經行泄瀉”“經行眩暈”“經行浮腫”“經行情志異常”等。
一、病因病機
發病機制不明,因各種癥狀反復發生在黃體晚期,故有性類固醇激素分泌失調學說,后又發現許多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的物質與發病有關,近幾年較重視精神社會因素在發病機制中的作用。目前認為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和精神社會因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了本病的發生。腦神經遞質學說認為,應激反應控制情感的神經遞質或神經調節物質,如5-羥色胺、阿片肽、單胺類等在月經周期中對性激素的波動和變化敏感。腦5-羥色胺含量降低與抑郁型精神癥狀和攝食增加有關。嚴重的經前期緊張綜合征具有抑郁型精神癥狀和攝食增加的患者,可以通過選用增進5-羥色胺介導的神經傳導類藥物,可明顯改善癥狀。阿片肽和單胺類在黃體晚期暫時性下降可引起緊張、憂慮、易激動和攻擊行為。維生素B6缺陷學說認為維生素B6是合成多巴胺和5-羥色胺的輔酶,服用維生素B6可減輕抑郁癥狀。
中醫學認為本病的形成與經前、經期特殊生理狀態有關。經前血下注血海,全身陰血相對不足;經期血海由滿而溢,由盛而虛,氣血變化急驟;經后經血外泄,陰血更加不足。如患者素體虛弱,或陰陽偏盛偏衰,或情志所傷,使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而致本病發生。常見病因有肝郁、脾虛、腎虛、血瘀、血虛。
二、臨床表現
經前期緊張綜合征(PMS)既沒有能提供診斷的特定癥狀,也沒有特殊的實驗室診斷指標,診斷的基本要素是大多發生在經前1周左右,開始逐漸加重的焦慮或抑郁、水腫、頭痛、乳房脹痛、疲乏、食欲增加、嗜睡等精神和軀體兩大類癥候群,至月經前2~3天最為嚴重,月經來潮后突然消失。
三、診斷要點
(一)精神癥狀
(1)焦慮 精神緊張,情緒波動,易怒、急躁、失去耐心,細微繁瑣之事可引起感情沖動乃至爭吵,苦惱而不能自制。
(2)抑郁 無精打采,悶悶不樂,情緒淡漠,不愿與人交往和參加社會活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判斷力弱。嚴重時精神錯亂,偏執妄想,產生自殺傾向。
(二)軀體癥狀
(1)水潴留 常見水腫部位為面部、手足,有的下肢有凹陷性水腫,體重增加。
(2)疼痛及其他癥狀
①頭痛:經前雙側或前側頭痛,部位不定,常見于面顳部或枕部。可于經前數日出現,伴有惡心,時輕時重。
②乳房脹痛:經前7~10天乳房飽滿、腫脹及疼痛,乳頭及乳房外側痛重,甚至衣物摩擦即疼痛。月經來潮疼痛完全消失為其特點。
③盆腔痛:經前盆腔墜脹和腰骶部疼痛,月經來潮后緩解。
④其他癥狀:疲乏,食欲增加或表現為過度攝食,喜食甜食,嗜睡,主觀感覺不安或失控。
四、鑒別診斷
PMS與精神病的鑒別非常重要,尤應注意PMS的精神癥狀與精神障礙的鑒別,有時需精神科醫師協助診斷,詳細詢問病史,掌握PMS發生的時間特征。
五、治療措施
因PMS發病機制未明,西藥尚無特效藥,一種西藥僅針對某一個癥狀;西藥的不良反應和有些藥物的價格昂貴也限制了其用藥。中藥治療應為首選,不但能明顯改善癥狀,而且無毒副作用。
(一)支持療法
(1)宣傳教育 PMS的處理首選是情感支持,幫助患者調整心理狀態,認識PMS及樹立自信心。這種精神安慰治療對相當一部分患者有效。另外對患者家庭成員講解PMS的有關保健宣傳也十分重要,讓患者家庭成員了解PMS周期性發作的規律性,理解和寬容PMS的過失行為,減少不良刺激。
(2)飲食指導
①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合理的飲食結構可以緩解癥狀,提倡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可改善抑郁、緊張、易怒、疲勞等情緒。
②限制鹽的攝入:減少鹽的攝入量可減輕水腫。
③PMS患者應減少或避免咖啡的攝入,咖啡因可能增加焦慮、緊張、抑郁及易怒等癥狀。
(3)其他 適量的運動,輕松的音樂,放松訓練,生物反饋等有輔助作用。
(二)西藥治療
藥物治療適用于一般治療無效的患者,西藥治療主要針對精神癥狀明顯者。
(1)口服避孕藥 口服含性激素的避孕藥可抑制排卵,而達到治療目的。
(2)達那唑 每天100~400mg,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睪酮衍生物,為抗促性腺激素制劑,通過抑制排卵及卵巢性激素分泌而起作用。對疼痛、行為改變、嗜睡、焦慮有效,但長期應用會出現男性化和肝功能損害。
(3)促性腺素釋放激素抑制劑 如亮丙瑞林3.75mg,每月1針。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低促性腺素、低雌激素狀態,可達到類似卵巢切除的效果以緩解癥狀。長期使用有降低雌激素的不良反應,類似更年期的陣發性烘熱、陰道干澀、骨質疏松等,而且價格昂貴。
(4)抗抑郁劑
①百憂解:每天20mg,整個月經期服用,對PMS的精神癥狀有效。
②帕羅西汀:每天10~30mg,癥狀控制后減量,整個月經期服藥。對抑郁和焦慮及一般癥狀有效。
(5)抗焦慮劑 佳樂定(阿普唑侖),每次0.25mg,每天2~3次。自黃體期開始應用,月經來潮2~3天停藥,適于明顯的焦慮及易怒者。
(6)醛固酮受體拮抗劑 安體舒通(螺內酯),20mg,每天2~3次。可減輕水潴留,對精神癥狀亦有效。但不可長期服用,以防止高鉀血癥。
(7)前列腺素抑制劑 甲滅酸,250mg,每天3次,于經前12天用藥。可減輕經前期的各種疼痛,有胃潰瘍病史者禁用。
(8)維生素B6 每日口服100mg,可調節自主神經系統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關系,并抑制催乳素的合成而改善癥狀。
(三)中醫治療
1.辨證論治
本病分虛實兩大類,虛者以脾、腎、血虛為主;實者以肝郁、血瘀多見。治療應本著“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針對病因進行辨證施治。由于本病的發生與月經周期有關,因此服藥應在月經后半期,以調整臟腑、陰陽、氣血為主。
(1)肝郁證 癥見經前乳房脹癢作痛,或可觸及硬塊,伴胸脅少腹脹痛,易怒,精神抑郁,喜嘆息,情緒不寧,頭痛頭暈,肢體腫脹,舌質正常,苔薄白,脈弦。治以疏肝解郁、理氣止痛。方用柴胡舒肝散加減(柴胡、枳殼、炙甘草、白芍、川芎、陳皮、香附)。乳房脹痛甚者加橘核、荔枝核、王不留行、路路通。乳脹有硬結者加夏枯草、穿山甲。頭痛頭暈、口苦、經行發熱者,上方去川芎,加丹皮、梔子、石決明、夏枯草。若腹瀉,加白術、防風。
(2)血瘀證 癥見經前或經期頭痛劇烈,腰背酸痛,肢體腫脹,按之隨手可起,脘悶脅脹,經色紫暗有塊,量少,舌邊有瘀點,脈弦澀或細澀。治以調氣活血,祛瘀通絡。方用膈下逐瘀湯加減(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枳殼、延胡索、五靈脂、丹皮、烏藥、香附、甘草)。若肢體腫脹加益母草、澤蘭、茯苓皮、檳榔活血行氣消腫;腰膝痛甚加雞血藤、牛膝、桂枝、虎杖化瘀通絡止痛。
(3)血虛證 癥見經期或經后頭痛頭暈,心悸失眠,肢體疼痛、麻木,或行經發熱,形寒肢冷,月經量少,色淡質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以養血益氣。方用八珍湯加減(當歸、川芎、白芍、熟地、人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4)脾虛證 癥見經前或經期腹瀉,面浮肢腫,神疲肢軟,經行量多,色淡質薄;舌胖淡,苔白膩,脈沉緩。治以健脾益氣,溫陽利水。方用苓桂術甘湯(茯苓、桂枝、白術、甘草)加扁豆、薏苡仁、山藥、砂仁、蓮子健脾化濕,肢腫明顯加豬苓、防己、澤瀉、補骨脂溫陽化氣行水。
(5)腎虛證
①腎陽虛證:癥見經期或經后大便泄瀉或五更泄,面浮肢腫,腰膝酸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緩。治以溫腎扶陽,健脾利水。方用健固湯(黨參、白術、茯苓、薏苡仁、巴戟天)合四神丸(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子)。肢腫加桂枝、澤瀉溫陽滲濕。
②腎陰虛證:癥見乳房脹痛不能及衣,或午后潮熱,手足心熱,或口舌生瘡,咽干口燥,或頭暈目眩,煩躁易怒,舌紅少苔,脈細數。治以滋腎育陰。方選左歸飲加減(熟地、山藥、山萸肉、枸杞子、茯苓、甘草)。口舌生瘡者加知母、黃柏、五味子、丹皮滋陰清熱;頭痛頭暈加菊花、鉤藤、黃芩、白蒺藜平肝潛陽;心煩失眠加酸棗仁、柏子仁、龍骨寧心安神。
2.中成藥
(1)加味逍遙丸 6g,每日2~3次,用于肝郁化熱證。
(2)逍遙丸 6g,每日2~3次,用于肝郁脾虛證。
(3)血府逐瘀口服液 10~20mL,每日2~3次,用于血瘀證。
(4)八珍沖劑 10~20mL,每日2~3次,用于氣血兩虛證。
(5)參脈飲 10~20mL,每日2~3次,用于氣陰兩虛證。
(6)知柏地黃丸 6g,每日2~3次,用于肝腎陰虛內熱證。
(7)香砂六君子丸 6g,每日2~3次,用于脾虛證。
3.其他療法
(1)百合蓮子粥 鮮百合50g,蓮子10g,粳米100g,蜂蜜30g。將前3味洗凈加水適量煮沸后改小火,煮至蓮子熟,加蜂蜜即可。經前1周服至月經來潮,適用于經前精神緊張者。
(2)杞菊山藥粥 枸杞子15g,菊花10g,山藥20g,粳米100g。先將菊花水煎湯去渣取汁,入余3味小火熬至粥狀。以上為1日量,早晚空腹食用,經前1周始連服7天。適于陰虛肝旺之頭痛。
(3)冬瓜餅 冬瓜、大麥面粉各適量。冬瓜去瓤切碎,與面粉和后成餅,蒸熟或烙熟即可食用。適于經前水腫。
六、預防調護
月經前出現輕微的不適對健康無影響,通過一般的情緒、生活調整即可。癥狀明顯者,宜早用中藥治療,避免發展到癥狀嚴重而影響生活、工作,甚至人際交往。
(1)調節情志 家庭成員要鼓勵患者保持樂觀情緒,避免對其精神刺激,可適量運動,或聽音樂等,分散注意力。
(2)調節飲食 應以清淡易消化飲食為主,經前應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飲食,限鹽、限咖啡,可減輕精神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