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滲碳工藝及其應用
2.1 概述
所謂滲碳是將工件放入滲碳氣氛中,并在900~950℃的溫度下加熱、保溫,使其表面層增碳的一種工藝操作。它是金屬材料最常見、應用最為廣泛的一種化學熱處理工藝。即滲碳是向金屬表面層滲入碳原子的過程,其目的是使工件在繼續經過相應熱處理后表面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而心部仍保持一定強度和較高韌性。滲碳工藝廣泛用于飛機、汽車和拖拉機等的機械零件,如齒輪、軸、凸輪軸等。
2.1.1 滲碳工藝特點及對滲碳層的技術要求
2.1.1.1 滲碳工藝的特點
滲碳是一種歷史悠久、應用廣泛的化學熱處理工藝,它具有表2.1所列的特點。
表2.1 滲碳化學熱處理工藝的特點

2.1.1.2 滲碳工藝的適用場合
對于在交變載荷、沖擊載荷、較大接觸應力和嚴重磨損條件下工作的機器零件,如齒輪、活塞銷和凸輪軸等,要求工件表面具有很高的耐磨性、疲勞強度和抗彎強度,而心部具有足夠的強度和韌性,采用滲碳工藝可滿足其性能要求。
2.1.1.3 對滲碳層的技術要求
對滲碳層的技術要求見表2.2。
表2.2 對滲碳層的技術要求


圖2.1 表面碳濃度對鋼的力學性能的影響
表2.3 表面碳濃度對20CrMnTi鋼彎曲疲勞強度的影響

注:1kgf=9.81N。

圖2.2 滲層深度和心部強度對零件承載能力的影響

圖2.3 滲碳層深度對鋼力學性能的影響
表2.4 各種齒輪滲碳層深度的推薦值

①m為齒輪模數。
表2.5 機床滲碳零件的滲碳層深度

2.1.2 滲碳層的測定
滲碳層的測定方法見表2.6。
表2.6 滲碳層的測定方法

表2.7 滲碳淬火試樣進行滲層深度檢查前的熱處理規范

表2.8 20CrNi2MoA鋼不同試樣截面所得滲碳層深度與有效硬化層深度間關系

2.1.3 滲碳用鋼及滲碳前的預備熱處理
2.1.3.1 滲碳用鋼
滲碳用鋼的化學成分特點見表2.9。典型滲碳鋼的特點及應用見表2.10。表2.11為不同條件下使用的各種低速重載及高速齒輪用滲碳鋼。常用滲碳鋼的牌號、化學成分、熱處理、力學性能及用途見表2.12。
表2.9 滲碳用鋼的化學成分特點

表2.10 典型滲碳鋼的特點及應用

表2.11 不同條件下使用的各種低速重載及高速齒輪用滲碳鋼


2.1.3.2 滲碳鋼中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
合金元素在滲碳鋼中的主要作用,見表2.13。
表2.13 合金元素在滲碳鋼中的主要作用


圖2.4 沿鋼的滲碳層深度的碳濃度分布
1—碳鋼;2—以碳化物元素合金化的鋼;3—以非碳化物元素合金化的鋼

圖2.5 925℃滲碳時合金元素對滲碳層深度影響
2.1.3.3 滲碳鋼滲碳前的預備熱處理
為改善鋼的切削加工性,使其心部組織均勻,減少滲碳淬火后的變形,滲碳前鋼坯應實施正火或正火+回火處理,以獲得粒狀或細片狀珠光體(P)+少量鐵素體(F)或索氏體(S)組織。常用滲碳鋼的預備熱處理工藝、顯微組織和硬度見表2.14。
表2.14 常用滲碳鋼的預備熱處理工藝、顯微組織和硬度

2.1.3.4 滲碳件的表面清理與防滲處理
工件滲碳之前應進行脫脂、除銹及除垢處理。通常采用質量分數為1.5%~3.0%的碳酸鈉水溶液,也可用專用脫脂劑。若鐵銹較重,可采用噴砂處理。清洗后應將工件充分干燥,不允許將水分帶入滲碳爐。
工件非滲碳表面可采用增大加工余量法、鍍銅法、涂料防滲法、緊密固定鋼套及軸環保護,不允許滲碳部位等進行防滲處理。各種防滲處理方法的技術要求見表2.15~表2.17。
表2.15 非滲碳面預留加工余量(于滲碳后切除)

表2.16 防滲碳鍍銅層厚度

表2.17 常用防滲碳涂料的組成及使用方法

2.1.4 滲碳介質與碳勢控制
2.1.4.1 滲碳介質
常用滲碳劑的主要組成、特點及使用方法見表2.18。在滲碳過程中,按介質作用的不同又可分為滲碳劑和稀釋劑兩種。幾種常見滲碳劑分解后的產氣量與產生炭黑的量見表2.19。
表2.18 常用滲碳劑的主要組成、特點及使用方法

表2.19 常見滲碳劑分解后的產氣量與產生炭黑的量

2.1.4.2 常用滲碳劑簡介
常用的幾種滲碳劑及其特點見表2.20。
表2.20 常用滲碳劑及其特點


圖2.6 煤油在不同溫度熱分解時烴類含量的變化
表2.21 氣體滲碳時煤油分解氣成分(%)

表2.22 苯的熱分解氣成分(%)

2.1.4.3 滲碳過程的化學平衡及爐氣碳勢控制
氣體滲碳主要是依靠滲碳氣氛中的CO及CH4在高溫下分解出活性碳原子而實現的,溫度、時間、滲碳劑的供給量對鋼的滲碳質量有明顯的影響,其滲碳過程分為供碳和吸碳兩個方面。
液體滲碳劑滴入爐內,在高溫下發生分解,其產物為CH4、不飽和烴類、CO、CO2、H2、O2及N2等。據報道,CH4的滲碳能力很強,CO較弱。在高溫下氫的脫碳能力并不強,相反可延緩烴類的分解過程,阻止不飽和烴類的形成和炭的產生,從而保護鋼的表面不被氧化。
由此可見氫通常作為稀釋性保護氣體,不滲入,只起稀釋和保護作用,氧氣與二氧化碳對工件有氧化作用,滲碳氣氛中CO及CH4在高溫下分解,其反應式為:
因此爐內混合氣體的滲碳能力是氣體各組成滲碳和脫碳的綜合表現,隨成分的變化,反應可以朝著不同的方向進行,當反應達到動態平衡時工件既不脫碳也不增碳,工件與爐氣之間碳的交換處于相對平衡狀態,這時工件表面的碳含量稱為碳勢。當爐氣中的碳勢高于工件表面的碳含量時發生滲碳反應,反之則發生脫碳反應。根據化學平衡原理,此時反應物與生成物的分壓不變,其比值為一個常數,爐內混合氣體發生增碳或脫碳反應取決于爐氣中CO/(CO+CO2)和CH4/(CH4+H2)的比值,同時與鋼種的碳含量有關。
碳勢只取決于CO2和CH4的含量,爐內碳勢主要因素為CO2,即碳含量與CO2含量呈反比關系,這可借助于CO-CO2-Fe和CH4-H2-Fe平衡圖予以說明。
CO-CO2-Fe的平衡圖見圖2.7。從圖中可知:①在abc線左面,CO2含量較高,Fe被氧化成FeO,不存在滲碳反應,abc線為氧化和還原分界線;②abed圍成的區域為鐵素體穩定區;③def右面是滲碳體的穩定區,由于CO含量較高,可在鋼中直接形成滲碳體;④cbef線圍成的區域為碳含量可變的奧氏體穩定區,此區域中各條曲線為碳含量不同的奧氏體滲碳和脫碳的平衡曲線。當溫度一定時,CO的相對含量越高,奧氏體平均碳含量越高,即CO相對含量高的爐氣具有高碳勢,而當CO相對含量一定時,溫度越高奧氏體的平均碳含量越低,易脫碳,表明有CO-CO2組成的爐氣中,其滲碳能力隨溫度的升高而下降。

圖2.7 CO-CO2-Fe的平衡圖
CH4-H2-Fe平衡圖見圖2.8。圖中SE與SP圍成的區域為碳含量可變的奧氏體區,SP左面區域為鐵素體的穩定區,SE右邊區域為石墨與奧氏體共有區,該圖分為三個區域,其分析方法同上。當CH4相對含量一定時,溫度越高奧氏體的平均碳含量越高,即CH4-H2組成的爐氣中其滲碳能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

圖2.8 CH4-H2-Fe平衡圖
CH4的活性遠遠大于CO。在900℃要使鋼表面碳含量達0.8%,需95%以上CO,如用CH4則需要量不到1.5%。在實際生產中,多種氣體混合在一起的作用十分復雜,其表面碳含量為各種氣體滲碳和脫碳共同作用的結果。爐內的化學反應都沒有達到平衡,只是趨于平衡,了解這些化學反應的平衡條件,為選擇滲碳介質和控制工藝提供了理論基礎。
2.1.5 滲碳后的熱處理與滲碳層的組織、性能
2.1.5.1 滲碳后的熱處理
對滲碳鋼來說,要求表層硬度高、強度高、耐磨性好,而心部應有良好的韌性。只有通過滲碳得到表面和心部成分的差異,然后經恰當的熱處理,才能強化表層,提高耐磨性,并獲得具有良好韌性和一定強度的心部組織。滲碳后熱處理的目的見表2.23。滲碳件熱處理方法的選擇及要求見表2.24。
表2.23 滲碳后熱處理的目的

表2.24 滲碳件熱處理方法的選擇和要求

表2.25列出了零件滲碳后的冷卻形式。根據工件的成分、形狀和力學性能的要求,選擇不同的熱處理方式。滲碳后常用的幾種熱處理方法,可根據零件材料和性能要求來作恰當的選擇,見表2.26。
表2.25 滲碳后常用的冷卻方式與適用范圍

表2.26 滲碳后常用熱處理工藝的名稱、特點及適用范圍



圖2.9 滲碳后直接淬火+低溫回火

圖2.10 滲碳后常用的熱處理方法

圖2.11 滲碳,高溫回火,一次加熱淬火,低溫回火,淬火溫度840~850℃

圖2.12 二次淬火+冷處理+低溫回火

圖2.13 滲碳后感應加熱淬火+低溫回火
滲碳件的淬火處理,可在井式爐、箱式爐和鹽浴爐中進行,為防止加熱時氧化脫碳,在井式爐、箱式爐中應滴入煤油或通入保護氣氛。鹽浴爐脫氧充分,根據材料的成分、性能要求等不同,選用合理的淬火介質(油或鹽水等)。對于形狀復雜、有尖角和溝槽、厚度懸殊較大的工件,為防止開裂和變形,可采用分級淬火。采用上述方法,使滲碳后工件達到表面硬度高、心部韌性好的目的,在使用過程中發揮了良好作用,因此應用較廣泛。
2.1.5.2 滲碳層的組織與性能
滲碳層的組織與性能見表2.27。表層及心部組織對滲碳件性能的影響見表2.28。
表2.27 滲碳層的組織與性能



圖2.14 緩冷后滲碳層的金相組織(100×)

圖2.15 10鋼經滲碳、淬火、回火后表層、過渡區及心部的組織形貌(500×)
表2.28 表層及心部組織對滲碳件性能的影響

總之,滲碳件經熱處理(淬火+低溫回火)后,獲得合適的組織結構,方能達到較高的力學性能要求。一般認為工件滲碳層表層組織為M回+K粒+Ar(少量),硬度56~64HRC;心部淬透時組織為低碳M回+F(少量),硬度30~45HRC(心部未淬透時,組織為F+P,硬度相當于10~15HRC)。滲碳層不允許出現網狀碳化物,淬火后滲層中的Ar應在允許范圍之內,應避免氧化脫碳和淬火變形;心部組織不允許有大塊F存在。此時工件畸變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