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中藥臨床應用大全
- 岳桂華 范麗麗主編
- 10148字
- 2021-12-10 23:10:38
第二節 發散風寒藥
薄荷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三輪時,選晴天,分次采割,曬干或陰干。本品揉搓后有特殊清涼香氣,味辛涼。以葉多、色深綠、味清涼、香氣濃者為佳。
【別名】蕃荷菜、菝蕑、吳菝蕑、夜息藥、仁丹草、見腫消、水益母、接骨草。
【性味歸經】辛,涼。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疏肝理氣,利咽透疹。薄荷葉長于發汗解表,薄荷梗長于行氣和中。用于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無汗、風火赤眼、風疹、皮膚發癢、疝痛、下痢及瘰疬等。外用有輕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經痛等。
【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表證之身不出汗、頭痛目赤等癥 常與荊芥、桑葉、菊花、牛蒡子等配伍應用,如銀翹散。
(2)用于頭痛眩暈、目赤多淚 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用于治療風熱上攻之頭痛眩暈,宜與川芎、石膏、白芷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如上清散;用于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可與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于治療風熱壅盛,常配伍桔梗、生甘草、僵蠶,如六味湯。
(3)用于咽喉紅腫疼痛 本品清利咽喉作用顯著,主要用于風熱咽痛,兼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常配伍牛蒡子、馬勃、甘草等應用。也可研末吹喉,治療咽喉紅腫熱痛癥。
(4)用于麻疹透發不暢 薄荷有透發作用,能助麻疹透發,可配伍荊芥、牛蒡子、蟬蛻等應用。
(5)局部應用 薄荷醇的各種制劑,局部應用可治療頭痛、牙痛和皮膚瘙癢。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6g,不可久煎,宜后下;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煎水先或搗汁涂敷。
【使用注意】本品芳香辛散,故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牛蒡子
本品為菊科植物牛蒡Arctium lapp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果序,曬干,打下果實,除去雜質,再曬干。以粒大、飽滿、色灰褐者為佳。
【別名】大力子、牛子、鼠粘子。
【性味歸經】辛、苦,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疏散風熱,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風熱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風疹、咽喉腫痛、痄腮丹毒、癰腫瘡毒。
【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感冒、咽喉腫痛 該品辛散苦泄,寒能清熱,故有疏散風熱、宣肺利咽之效。用于治療風熱感冒、咽喉腫痛,常與金銀花、連翹、荊芥、桔梗等同用,如銀翹散;若風熱壅盛,咽喉腫痛,熱毒較甚者,可與大黃、薄荷、荊芥、防風等同用,如牛蒡湯;若風熱咳嗽、痰多不暢者,常配伍荊芥、桔梗、前胡、甘草[1]。
(2)用于麻疹不透 該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使疹子透發。用于治療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薄荷、荊芥、蟬蛻、紫草等同用,如透疹湯[1]。
(3)用于癰腫瘡毒、痄腮喉痹 該品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能外散風熱、內泄其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且性偏滑利,兼可通利二便,故可用治療風熱外襲、火毒內結之癰腫瘡毒,兼有便秘者,常與大黃、芒硝、梔子、連翹、薄荷等同用;該品分瓜蔞、連翹、天花粉、青皮等同用,又可用于治療肝郁化火、胃熱壅絡之乳癰,如瓜蔞牛蒡湯;該品與玄參、黃芩、黃連、板藍根等同用,還可用于治療瘟毒發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如普濟消毒飲[1]。
(4)治療習慣性便秘 以生牛蒡子(搗碎)15g,開水500ml,沖泡20min后代茶服飲,1日3次[2]。
(5)治療乳腺炎 可疏肝清熱,通乳消腫[3]。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5~10g;或入散劑。
(2)外用 適量,煎湯含漱。生用或炒用,用時搗碎。
【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
參考文獻
[1] 李曉三,朱樹寬,牛效清,等.專題筆談牛蒡子[J].中醫雜志,1997,11:645-647.
[2] 包祖曉.牛蒡子通大便作用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00(02):77.
[3] 石妙利.瓜蔞牛蒡湯加減治療乳癰初期150例[J].現代中醫藥,2007(03):33.
蟬蛻
本品為蟬科昆蟲黑蚱Cryptotympana pustulata Fabricius的幼蟲羽化時脫落的皮殼。夏、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曬干。本品氣微,味淡。以體輕、完整、色黃亮者為佳。生用。
【別名】蟬衣、蟲蛻、蟬殼、蚱蟟皮、知了皮、金牛兒。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散風除熱,利咽,透疹,退翳,解痙。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破傷風。
【臨床應用】
(1)用于外感風熱之發熱惡寒、咳嗽,以及風疹、皮膚瘙癢等癥 蟬蛻有疏散風熱的作用,用于風熱表證常配伍薄荷等應用;對風疹瘙癢也有祛風止癢的功能[1]。
(2)用于麻疹透發不暢 蟬蛻透發而有清熱作用,因其主要為疏風熱,故用于麻疹初起透發不暢者居多,常與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熱盛疹出不暢,又可配伍紫草、連翹等應用[1]。
(3)用于咽喉腫痛以及音啞等癥 蟬蛻所治咽喉腫痛一般以外感風熱引起者為主,因其有疏風熱、利咽喉作用,多與薄荷、牛蒡子、連翹、桔梗、甘草配伍應用;至于治療音啞,則以風邪郁肺、肺氣失宣所引起者為主,取其宣肺開音之功,常與桔梗、玉蝴蝶、胖大海等同用[1]。
(4)用于目赤、翳膜遮睛 本品對風熱引起的目赤、翳障,以及麻疹后目生翳膜,有明目退翳作用,可配伍菊花、谷精草、蒺藜等應用[1]。
(5)用于破傷風、小兒驚風、夜啼等癥 蟬蛻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而定驚解痙,對破傷風出現四肢抽搐,可配全蝎等同用;對驚風、小兒夜啼出現驚癇不安,可配鉤藤等同用[1]。
(6)治療破傷風 取蟬蛻去頭、足,焙干研細。成人日服3次,每次9~15g,用黃酒50g沖服。小兒酌減[2]。
(7)治療慢性蕁麻疹 取蟬蛻洗凈,曬干,炒焦,研末,過篩,煉蜜為丸,每丸重9g;或取蟬蛻2份,刺蒺藜1份,蜂蜜適量,制成丸劑,每丸重9g,每日服2~3次,每次1丸,溫開水送下[2]。
(8)治療化膿性中耳炎 取蟬蛻1個焙干研細,加冰片1分,輕粉8分,調勻備用,患耳先用雙氧水清洗,然后吹入適量蟬蛻粉,每日1次。如發現頭暈、惡心等癥狀,應即停用[2]。
(9)治療產后急性尿潴留 徐妙燕將111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60例,采用蟬蛻通黃湯(蟬蛻、通草、生大黃)加減治療,水煎取汁,頓服;對照組51例,口服溫開水500ml,兩組均服用數日,輔助療法相同。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0%)明顯優于對照組(54.9%),未見不良反應[3]。
(10)治療失眠 王祥麒等將90例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各45例。治療組采用蟬蛻二藤湯(蟬蛻、首烏藤、鉤藤)加減治療,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早、晚飯后各1次);對照組給予安定(地西泮)5mg,日1次,睡前口服,兩組均連服2個療程(30天)。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5.56%)明顯優于對照組(73.33%)。證明蟬蛻二藤湯治療失眠療效可靠安全[4]。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6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一般病癥用量宜??;止痙則用量需大。
【使用注意】孕婦慎服。
參考文獻
[1] 李俊義.蟬蛻的臨床應用和藥理作用[J].內蒙古中醫藥,2011,30(12):89-89.
[2] 張馳,楊屆.蟬蛻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湖南中醫雜志,2014,30(11):194-195.
[3] 徐妙燕.蟬蛻通黃湯治療產后急性尿潴留60例[J].中醫雜志,2000,41(4):245.
[4] 王祥麒,司瑞超.蟬蛻二藤湯治療失眠45例[J].河南中醫,2010,30(9):881-882.
桑葉
本品為??浦参锷?i>Morus alba L.的干燥葉。我國各地大都有野生或栽培。初霜后采收,除去雜質,曬干。以葉片完整、大而厚、色黃綠、質扎手者為佳。生用或蜜炙用。
【別名】鐵扇子、蠶葉。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祛風清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用于風熱感冒、肺熱燥咳、頭暈頭痛、目赤昏花。
【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感冒 桑葉善于散風熱而泄肺熱,對外感風熱、頭痛、咳嗽等,常與菊花、金銀花、薄荷、前胡、桔梗等配伍應用。
(2)用于肺熱咳嗽、燥熱咳嗽 本品苦寒清泄肺熱,甘寒涼潤肺燥,故可用于肺熱或燥熱傷肺所致咳嗽痰少、色黃而黏稠,或干咳少痰、咽癢等癥。輕者可配伍杏仁、沙參、貝母等應用,如桑杏湯;重者可配伍生石膏、麥冬、阿膠等應用,如清燥救肺湯。
(3)用于目赤腫痛 桑葉不僅可用于風熱引起的目赤羞明,且可清肝火,對肝火上炎的目赤腫痛,可與菊花、決明子、車前子等配伍應用;至于肝陰不足引起的眼目昏花,桑葉還可配伍滋養肝腎的女貞子、枸杞子、黑芝麻等應用。
(4)用于出血 本品尚能涼血止血,還可用于治療血熱妄行之咳血、吐血、衄血,宜與其他涼血止血藥同用。
(5)治療肺膿瘍 桑蘆湯(桑葉20g,蘆根60g,魚腥草60g,白茅根60g,刺黃柏30g)水煎服(鮮品更好),每天1劑。連續服藥,定期復查,治愈后停藥,一般14~47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肺膿腫72例,療效較好[1]。
(6)治療乳糜尿 66名乳糜尿患者,在不住院治療、照常勞動的情況下,每天3次分服每片含0.4g的生桑葉制成的藥片12克/天,連服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控制高蛋白和高脂肪飲食,待蛋白尿、脂肪尿轉陰后,鞏固治療2~3個療程[2]。
(7)治療黃褐斑 取市售桑葉500g,隔水蒸煮消毒,去雜質,干燥后備用。每天15g,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飲。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4.5~9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煎水洗或搗敷。一般肺燥咳嗽多蜜炙用,其余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能滑腸,氣虛便溏者忌用。
參考文獻
[1] 余化平,王顯忠,肖欣榮,等.桑蘆湯治療肺膿腫72例[J].華西醫學,1993(02):158-159.
[2] 侯立文.生桑葉片治療乳糜尿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1(04):40-41.
菊花
本品為菊科植物菊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Ramat.的干燥頭狀花序。9~11月花盛開時分批采收,陰干或焙干,或熏、蒸后曬干。藥材按產地和加工方法不同,分為“亳菊”“滁菊”“貢菊”“杭菊”。由于花的顏色不同,又有黃菊花和白菊花之分。
【別名】白菊花、黃甘菊、藥菊、茶菊、懷菊花、滁菊、亳菊、杭菊、貢菊。
【性味歸經】甘、苦,微寒。歸肺、肝經。
【功效主治】疏散風熱,平抑肝陽,清肝明目,清熱解毒。用于風熱感冒、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眼目昏花。
【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 本品味辛疏散、體輕達表、氣清上浮、微寒清熱,功能疏散肺經風熱,但發散表邪之力不強。常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溫邪犯肺引起的發熱、頭痛、咳嗽等癥,每與性味功用相似的桑葉相須為用,并常配伍連翹、薄荷、桔梗等,如桑菊飲。
(2)用于肝陽上亢 本品性寒,入肝經,能清肝熱、平肝陽,常用于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每與石決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潛陽藥同用;若肝火上攻而致眩暈、頭痛,以及肝經熱盛、熱極動風者,可與羚羊角、鉤藤、桑葉等清肝熱、息肝風藥同用,如羚角鉤藤湯。
(3)用于目赤昏花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熱,入肝經,既能疏散肝經風熱,又能清泄肝熱以明目,故可用于治療肝經風熱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腫痛,治療前者常與蟬蛻、木賊、白僵蠶等疏散風熱明目藥配伍;治療后者可與石決明、決明子、夏枯草等清肝明目藥同用。若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目失所養、眼目昏花、視物不清,又常配伍枸杞子、熟地黃、山茱萸等滋補肝腎、益陰明目藥,如杞菊地黃丸。
(4)用于瘡癰腫毒 本品味苦性微寒,能清熱解毒,可用于治療瘡癰腫毒,常與金銀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湯。因其清熱解毒、消散癰腫之力不及野菊花,故臨床較野菊花少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泡茶。
(2)外用 適量,煎水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凡陽虛或頭痛而惡寒者均忌用。白菊花味甘、清熱力稍弱,長于平肝明目;黃菊花味苦,泄熱力較強,常用于疏散風熱;野菊花味甚苦,清熱解毒的力量很強。野菊的莖、葉,功用與花相似,無論內服與外敷,都有效。
葛根
本品為豆科植物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或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野葛多趁鮮切成厚片或小塊,干燥;甘葛藤習稱“粉葛”,多除去外皮,用硫黃熏后,稍干,截段或再縱切成兩半,干燥。
【別名】葛藤、粉葛、葛麻藤、干葛、甘葛、葛于根、黃葛根、葛條根。
【性味歸經】甘、辛,涼。歸脾、胃經。
【功效主治】解肌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用于表證發熱、項背強痛、麻疹不透、熱病口渴、陰虛消渴、熱瀉熱痢、脾虛泄瀉。
【臨床應用】
(1)用于感冒發熱、惡寒、無汗、項強等癥 葛根有發汗、退熱的作用,與柴胡等配伍可用于表熱證;與麻黃、桂枝、芍藥同用于風寒表證而見項背強、無汗、惡風者。
(2)用于麻疹透發不暢 葛根有透發麻疹的作用,因其兼有生津、止瀉的功能,所以用于麻疹發熱口渴,或伴有腹瀉等癥,常與升麻等配伍應用。
(3)用于胃熱口渴等癥 本品能生津止渴,用于熱病口渴或消渴等癥,可配伍麥冬、天花粉等應用。
(4)用于熱瀉熱痢、脾虛泄瀉 本品味辛升發,能升發清陽、鼓舞脾胃清陽之氣上升而奏止瀉痢之效,故可用于表證未解、邪熱入里所致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苔黃脈數,或濕熱瀉痢、熱重于濕者,常與黃芩、黃連、甘草同用,如葛根芩連湯;若脾虛泄瀉,常配伍人參、白術、木香等藥,如七味白術散。
(5)治療高血壓頸項強痛 用葛根與川芎,其量常為2∶1,即葛根30g,川芎15g[1]。
(6)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葛根素注射液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減少心絞痛發作,降低硝酸甘油用量,改善異常心電圖,心肌耗氧量[2]。
(7)治療眼底病 通過降壓、改善眼底缺血,治療眼底血管疾病[3]。
(8)治療早期突發性耳聾 葛根素注射液500mg/次加入氯化鈉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每天1次[4]。
【用量用法】煎服。9~15g。解肌退熱、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陽止瀉宜煨用。
【使用注意】表氣虛而自汗者勿用。血虛膚燥、氣虛風痛者禁用。
參考文獻
[1] 詹青,詹文濤.中醫辨證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127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11):689-698.
[2] 趙志明,楊曉英,張永珍,等.葛根素治療不穩定性心絞痛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8(05):282-284.
[3] 何寧,江志芬.葛根素注射液治療缺血性視神經視網膜疾病[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2(05):357.
[4] 李冰慧.葛根素聯合利多卡因治療突發性耳聾49例(53耳)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22):40-41.
柴胡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或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的干燥根。按性狀不同,分別習稱“北柴胡”及“南柴胡”。春、秋二季采挖,除去莖葉及泥沙,干燥,切段,生用或醋炙用。而大葉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 Turcz.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別名】北柴胡又名硬柴胡;南柴胡又名軟柴胡、香柴胡。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瘧疾、肝郁氣滯、胸肋脹痛、脫肛、子宮脫垂、月經不調。
【臨床應用】
(1)用于表證發熱及少陽證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退熱,善于祛邪解表退熱和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對于外感表證發熱,無論風熱、風寒表證,皆可使用。治療風寒感冒之惡寒發熱、頭身疼痛,常與防風、生姜等藥配伍,如正柴胡飲;若外感風寒,寒邪入里化熱,惡寒漸輕、身熱漸盛者,多與葛根、羌活、黃芩、石膏等同用,以解表清里,如柴葛解肌湯;治療風熱感冒之發熱、頭痛等癥,可與菊花、薄荷、升麻等辛涼解表藥同用。現代用柴胡制成的單味或復方注射液,對于外感發熱有較好的解表退熱作用。若傷寒邪在少陽,表現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本品用之最宜,為治少陽證之要藥,常與黃芩同用,以清半表半里之邪,共收和解少陽之功,如小柴胡湯[1]。
(2)用于肝郁氣滯 本品辛散苦泄,性善條達肝氣、疏肝解郁。治療肝失疏泄、氣機郁阻所致的胸脅或少腹脹痛、情志抑郁,婦女月經失調、痛經等癥,常與香附、川芎、白芍同用,如柴胡疏肝散;若肝郁血虛、脾失健運所致婦女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脅肋作痛、神疲食少、脈弦而虛者,常配伍當歸、白芍、白術、茯苓等,如逍遙散[1]。
(3)用于氣虛下陷之臟器脫垂 本品能升舉脾胃清陽之氣,可用于治療中氣不足、氣虛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墜作脹、食少倦怠、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腎下垂等臟器脫垂,常與人參、黃芪、升麻等同用,以補氣升陽,如補中益氣湯[1]。
(4)用于瘧疾 本品可退熱截瘧,為治療瘧疾寒熱的常用藥,常與黃芩、常山、草果等同用[2]。
(5)用于退熱 北柴胡對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瘧疾、肺炎等有較好的退熱效果[3]。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解表退熱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宜醋炙;升陽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輕。
【使用注意】真陰虧損、肝陽上亢者忌服。大葉柴胡的干燥根莖,表面密生環節,有毒,不可當柴胡用。
參考文獻
[1] 牛向榮.柴胡藥理作用研究概述[J].中國藥師,2009,12(9):1310-1312.
[2] 劉光漢.小柴胡湯加味治愈瘧疾14例介紹[J].陜西新醫藥,1976(04):60.
[3] 曹三寶,趙桂霞.加味小柴胡湯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發熱88例療效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5,34(04):14-15.
升麻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大三葉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興安升麻Cimicifuga dahurica(Turcz.)Maxim.或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至須根干時,燎去或除去須根,曬干。
【別名】周升麻、周麻。
【性味歸經】微甘、辛,微寒。歸肺、脾、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舉陽氣。用于風熱頭痛、齒痛、口瘡、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陽毒發斑;脫肛,子宮脫垂。
【臨床應用】
(1)用于麻疹透發不暢 本品發表力弱,一般表證較少應用。因其透發作用,故多用于麻疹透發不暢,常與葛根配伍應用。
(2)用于熱毒斑疹、牙齦腐爛惡臭、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瘡瘍等 本品清熱解毒以治胃火亢盛的牙齦腐爛、口舌生瘡及咽喉腫痛,臨床常與石膏、黃連等配伍;對熱病高熱、身發斑疹以及瘡瘍腫痛,升麻又可配伍金銀花、連翹、赤芍、當歸等應用。
(3)用于氣虛下陷所致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癥 升麻的升舉陽氣作用與柴胡相似,故兩藥往往相須為用,并多配伍補氣藥黨參、黃芪以升陽舉陷[1]。
(4)治療多型滲出性紅斑 采用升麻連苡湯(升麻10g,連翹10g,薏苡仁20g,丹參10g,徐長卿15g,地膚子15g,白鮮皮15g,紫蘇葉10g,生甘草4g),水煎服,治療患者82例,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2]。
(5)治療神經性皮炎 采用升麻貫眾湯(升麻10g,貫眾12g,白芷10g,金銀花10g,苦參6g,蒲公英10g,紫草6g,牡丹皮6g,千里光12g,甘草10g,繡球防風10g,蟬蛻6g)水煎服,治療神經性皮炎取得了較好療效[3]。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用于升陽,3~9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熱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湯含漱;或淋洗。
【使用注意】陰虛陽浮、喘滿氣逆及麻疹已透者忌服。服用過量可產生頭暈、震顫、四肢拘攣等癥。
參考文獻
[1] 高雪枝.升麻升提作用的臨床應用[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1996(04):10-11.
[2] 沈同生.升麻連苡湯治療多型紅斑82例小結[J].湖南中醫雜志,1999(01):20.
[3] 楊學穎.辨證施治神經性皮炎一例[J].中國療養醫學,2019,28(09):1008.
蔓荊子
本品為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 trifolia L.var.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荊Vitex tr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別名】白背木耳、白背楊、水捻子、白布荊、蔓荊實、荊子、萬荊子、蔓青子。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功效主治】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用于風熱感冒頭痛、齒齦腫痛、目赤多淚、目暗不明、頭暈目眩。
【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感冒之頭昏頭痛 本品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解表之力較弱,偏于清利頭目、疏散頭面之邪。故風熱感冒而頭昏頭痛者,較為多用,常與薄荷、菊花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藥同用;若風邪上攻之偏頭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細辛等祛風止痛藥。
(2)用于目赤腫痛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可用于風熱上攻所致目赤腫痛、目昏多淚,常與菊花、蟬蛻、蒺藜等祛風明目藥同用;本品藥性升發,可清利頭目,與黃芪、人參、升麻、葛根等補氣升陽藥同用,還可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不升所致耳鳴耳聾,如益氣聰明湯。
(3)用于風濕痹痛 取本品祛風止痛之功,也可用于治療風濕痹痛,每與羌活、獨活、川芎、防風等同用,如羌活勝濕湯。
(4)治療頭風頭痛 對于感受風熱引起的頭痛,臨床常與防風、菊花、石膏等配伍應用;對于頭風頭痛,本品可與藁本、川芎等配伍應用。治風邪所致的目赤腫痛、頭目昏暗,常與菊花、川芎、決明子等配伍應用[1]。
(5)治療眶上神經痛 蔓荊子辛、苦,微寒。有疏散風熱之功效,臨床用于眶上神經痛等諸癥確有良效[2]。
(6)治療三叉神經痛 用蔓荊子60g、白酒500ml,將蔓荊子炒至焦黃,軋為粗末,入酒內浸泡3~7天(夏季泡3天,冬季泡7天),兌涼開水適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為1個療程[3]。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5~9g;浸酒或入丸、散。
(2)外用 搗敷。
【使用注意】血虛有火之頭痛目眩及胃虛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許賀先.蔓荊子頭風湯治療偏頭痛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07(10):862-863.
[2] 李蔭昆.蔓荊子治療鼻炎、眶上神經痛[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1998(21):40.
[3] 劉永業.蔓荊子治療三叉神經痛有良效[J].中醫雜志,2000(12):712.
淡豆豉
本品為豆科植物大豆Glycine max(L.)Merr.的種子的發酵加工品。
【別名】豆豉、杜豆豉、香豉、淡豉。
【性味歸經】苦、辛,涼。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解肌發表,宣郁除煩。用于感冒、寒熱頭痛,煩躁胸悶,虛煩不眠。
【臨床應用】
(1)用于外感表證 本品辛散輕浮,能疏散表邪,且發汗解表之力頗為平穩,無論風寒、風熱表證,皆可配伍使用。用于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之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痛等癥,常與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藥同用,如銀翹散;若風寒感冒初起,見惡寒發熱、無汗、頭痛、鼻塞等癥,常配伍蔥白,如蔥豉湯[1]。
(2)用于熱病煩悶 本品辛散苦泄性涼,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熱、除煩,常與清熱瀉火除煩的梔子同用,治療外感熱病、邪熱內郁胸中所致心中懊、煩熱不眠,如梔子豉湯。
(3)治療流行性感冒高熱 三黃石膏湯[黃連9g,黃芩9g,黃柏9g,梔子9g,淡豆豉9g,麻黃8g,石膏40~50g(先煎),生姜3片,大棗3枚,細茶10g],每天1~2劑,水煎服。有較好的療效[1]。
(4)抗腫瘤 以淡豆豉粉口服治療癌癥患者,可改善肺腺癌患者血脂水平,提高抗腫瘤效果,對治療、疾病監測及轉歸有積極意義[2]。
(5)治療小兒腹瀉 與薄荷、前胡、牛蒡子、木通、葛根等配伍治療小兒泄瀉,收到了較好的療效[3]。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5~15g;或入丸劑。
(2)外用 適量,搗敷;或炒焦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凡傷寒傳入陰經與直中三陰者,皆不宜用。
參考文獻
[1] 游振旺.三黃石膏湯治療流感高熱癥[J].福建中醫藥,1997(01):48.
[2] 康宏春.淡豆豉對肺腺癌患者術后血脂及化療效果的影響[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18,28(04):11-13.
[3] 姜磊.李新民治療小兒腹瀉驗案3則[J].江蘇中醫藥,2009,41(04):48.
浮萍
本品為浮萍科植物紫萍Spirodela polyrrhiza(L.)Schleid.的干燥全草。6~9月采收,洗凈,除去雜質,曬干。
【別名】水萍、水萍草、浮萍草。
【性味歸經】辛,寒。歸肺經。
【功效主治】宣散風熱,透疹,利尿。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水腫尿少。
【臨床應用】
(1)用于感冒發熱無汗、麻疹隱隱不出或疹出不透等 本品性寒、輕浮升散,善開毛竅、入肺經、過皮膚,有發汗解表、透疹等功效,故可用于外感風熱及麻疹透發不暢等,臨床常與西河柳、牛蒡子、薄荷等配伍應用。風熱癮疹者亦可內服、外用。
(2)用于風水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浮萍能泄熱利水,故對于水腫而有表熱者適用。
(3)用于皮膚病 有人運用丹參浮萍湯加減,研究了丹參浮萍湯治療青春期痤瘡,獲得了良好療效;用桂枝浮萍湯治療蕁麻疹,有效率達到80%以上;通過自制的浮萍散面膜進行治療痤瘡的試驗,取到了很好的療效[1]。
(4)治療靜脈血栓 將240例患者隨機分成2組,一組用西藥治療作為對照組,另一組用西藥治療加用槐米浮萍膠囊為治療組。觀察槐米浮萍膠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臨床療效試驗中,結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97.2%,而對照組只有69.6%[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9g(鮮者15~30g);或搗汁;或入丸、散。
(2)外用 煎水熏洗;或研末撒;或調敷。
【使用注意】表虛自汗者不宜使用。
參考文獻
[1] 羅鐵成,侯恩太,路鋒,等.浮萍藥用研究概況[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6):8423-8424.
[2] 纏雙鸞,崔茂香,劉麗華,等.槐米浮萍膠囊治療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40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5,37(5):22~23.
木賊
本品為木賊科植物木賊Equisetum 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采割,除去雜質,曬干或陰干。
【別名】銼草、筆頭草、筆筒草、節骨草。
【性味歸經】甘、苦,平。入肺、肝經。
【功效主治】疏風散熱,解肌,退翳。主治目生云翳、迎風流淚、腸風下血、血痢、脫肛、瘧疾、喉痛、癰腫。
【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目赤、迎風流淚、目生翳障 本品功能疏散風熱、明目退翳,較少用于一般風熱感冒,而主要用于風熱上攻于目所致目赤腫痛、多淚、目生翳障,常與蟬蛻、谷精草、菊花等疏散風熱、明目退翳藥同用;若肝熱目赤,可與決明子、夏枯草、菊花等清肝明目藥配伍。
(2)用于血證 本品兼有止血作用,但藥力薄弱,較少單獨使用,宜與其他止血藥配伍治療血證。治療腸風下血,可與槐角、荊芥等配伍,如木賊散。內蒙古《中草藥新醫療法資料選編》記載,用本品配伍黃柏、益母草、五倍子等,研末,外用或內服,可治療外傷出血、消化道出血、婦科出血等。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10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研末撒敷。
【使用注意】氣血虛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