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解表藥

第一節(jié) 發(fā)散風寒藥

麻黃

本品為麻黃科植物草麻黃Ephedra sinica Stapf、中麻黃Ephedra intermedia Schrenket et C. A. Mey.或木賊麻黃Ephedra equisetina Bge.的干燥草質莖。秋季采割綠色的草質莖,曬干。

【別名】草麻黃、中麻黃、木賊麻黃。

【性味歸經(jīng)】辛、微苦,溫。歸肺、膀胱經(jīng)。

【功效主治】發(fā)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蜜麻黃潤肺止咳,多用于表證已解之氣喘咳嗽。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及麻疹透發(fā)不暢、風疹身癢等 麻黃性溫辛散,能發(fā)汗散寒而解表,又可散風透疹。用于治療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發(fā)熱惡寒、無汗等癥,常與桂枝相須為用,有發(fā)汗解表的作用;如用于治療麻疹透發(fā)不暢,兼有咳嗽氣急癥狀時,可在辛涼透疹藥中酌加麻黃,因肺主皮毛,本品既能宣肺,又能發(fā)散,可收透疹、平喘的效果;用于治療風疹身癢,可與薄荷、蟬蛻等藥配伍應用[1]

(2)用于咳嗽、氣喘 麻黃能宣暢肺氣而止咳平喘,故臨床往往用于治療外邪侵襲、肺氣不暢所致的喉癢咳嗽、咳痰不爽或咳嗽緊迫、胸悶、氣喘等癥。如寒邪咳喘,多與杏仁、甘草同用;外有寒邪、內有痰飲,常與細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同用;用于肺熱咳喘,常與石膏、杏仁、甘草等同用[1]

(3)用于風水水腫等 麻黃既能發(fā)汗,又能利尿,故適用于水腫而伴有表證者,常與白術、生姜等同用[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1.5~10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研末搐鼻或研末敷。

生用發(fā)汗力強,發(fā)汗、利水用之;炙用發(fā)汗力弱,蜜炙兼能潤肺,止咳平喘多用之。

【使用注意】凡素體虛弱而自汗、盜汗、氣喘者,均忌服。

參考文獻

[1] 扈曉宇,張揚,張德雄.經(jīng)方本源劑量治療流行性感冒風寒證[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3):230-234.

[2] 李琳.中醫(yī)辨證治療腎炎水腫45例療效觀察[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02):117-118.

桂枝

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燥嫩枝。春、夏二季采收,除去葉,曬干,或切片曬干。

【別名】柳桂。

【性味歸經(jīng)】辛、甘,溫。歸膀胱、心、肺經(jīng)。

【功效主治】發(fā)汗解肌,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平?jīng)_降氣。用于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jīng)閉、關節(jié)痹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表證 桂枝辛溫,善祛風寒,能治風寒感冒、發(fā)熱惡寒,不論有汗、無汗都可應用。如風寒表證,身不出汗,與麻黃同用,有相須作用,可促使發(fā)汗;如風寒表證,身有汗出,配芍藥等,有協(xié)調營衛(wèi)的作用[1]

(2)用于寒濕痹痛與經(jīng)閉腹痛、痛經(jīng)等癥 桂枝能溫通經(jīng)脈,對寒濕性風濕痹痛,多配伍附子、羌活、防風等應用;對氣血寒滯所引起的經(jīng)閉、痛經(jīng)等癥,常配伍當歸、芍藥、桃仁等應用[2,3]

(3)用于水濕停滯所致的痰飲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癥 桂枝性溫,善通陽氣,能化陰寒,對陰寒遏阻陽氣,津液不能輸布,因而水濕停滯形成痰飲的病癥,常與茯苓、白術等配伍應用:如膀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用桂枝以通陽化氣、助利水以通利小便,常配伍豬苓、澤瀉等應用,如五苓散[4]

(4)用于奔豚 桂枝能溫散膀胱水氣,使沖氣不從腹部上逆,而能蒸騰水氣從背部和衛(wèi)表而出,如桂枝加桂湯、苓桂草棗湯等[4]

【用法用量】內服 煎湯1.5~6g,大劑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溫熱病及陰虛陽盛之證、血證者,孕婦忌服。

參考文獻

[1] 吳仕柏,燕瑞先.桂枝湯在兒科臨床運用體會[J].江西中醫(yī)藥,1997(05):31.

[2] 李琴.桂枝湯加減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42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4(03):152-153.

[3] 李耀清.桂枝湯婦科臨床應用舉隅[J].山東中醫(yī)雜志,2016,35(05):468-469.

[4] 汪瓊.基于數(shù)據(jù)挖掘的國醫(yī)大師應用解表類藥物的劑量及相關研究[D].湖北中醫(yī)藥大學,2017.

紫蘇葉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紫蘇Perilla frutescens(L.)Britt.的干燥葉(或帶嫩枝)。夏季枝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別名】蘇葉。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脾經(jīng)。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行氣和胃。用于風寒感冒、咳嗽嘔惡、妊娠嘔吐、魚蟹中毒。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 紫蘇葉能散表寒,發(fā)汗力較強,用于風寒表證,見惡寒、發(fā)熱、無汗等癥,常配生姜同用;如表證兼有氣滯,可與香附、陳皮等同用。

(2)用于胸悶、嘔惡等癥 紫蘇葉用于脾胃氣滯、胸悶、嘔惡,不論有無表證,均可應用,都是取其行氣寬中的作用,臨床常與藿香配伍應用。

(3)治療尋常疣 將疣周圍皮膚消毒,取洗凈之鮮紫蘇葉摩擦疣部,每次10~15分鐘,用敷料包扎,每天1次。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5~10g。

(2)外用 適量,搗敷、研末摻或煎湯洗。

【使用注意】溫病及氣弱者忌服。不宜久煎。

生姜

本品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新鮮根莖。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

【別名】姜。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胃、脾經(jīng)。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解魚蟹毒。用于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魚蟹中毒。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發(fā)熱、惡寒等癥 生姜用于解表,主要為發(fā)散風寒,多用治感冒輕癥,煎湯,加紅糖趁熱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作預防感冒藥物。生姜發(fā)汗作用較弱,常配伍麻黃、桂枝等應用,作為發(fā)汗解表輔助的藥品,能增強發(fā)汗力量。

(2)用于胃寒嘔吐 生姜為止嘔要藥,可單獨應用,治療胃寒嘔吐;也可治胃熱嘔吐,配伍半夏、竹茹、黃連等應用。

(3)用于肺寒咳嗽 本品辛溫發(fā)散,能溫肺散寒、化痰止咳,對于肺寒咳嗽,不論有無外感風寒,或痰多痰少,皆可選用。治療風寒客肺所致的痰多咳嗽、惡寒頭痛者,每與麻黃、杏仁同用,如三拗湯;治療外無表邪而痰多者,常與陳皮、半夏等藥同用,如二陳湯。

(4)用于魚蟹中毒、嘔吐腹瀉等癥 生姜能解魚蟹毒,單用或配紫蘇同用。

(5)治胃十二指腸潰瘍、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 生姜微溫,能溫中健脾、助中焦運化,可與白芍、黨參、黃芩、半夏、炙甘草、干姜、大棗、黃連等配伍,即生姜瀉心湯。

(6)治療慢性鼻竇炎 可作為隔物灸媒介,溫通經(jīng)絡、行其血氣,用于治療鼻竇炎。

(7)用于中毒急救 對于半夏、烏頭、羊躑躅、木薯、百部等中毒,均可用生姜急救。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10g;或搗汁沖。

(2)外用 取適量,搗敷;或炒熱熨;或絞汁調搽。

【使用注意】陰虛內熱者忌服。

荊芥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開到頂、穗綠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別名】香荊薺。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

【功效主治】解表散風,透疹,消瘡。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以及風熱感冒等 荊芥有發(fā)汗解表作用,且有祛風功效。主要治療風寒感冒之發(fā)熱惡寒、無汗、頭痛、身痛等癥,常與防風相須為用。但也可配辛涼解表藥或清熱解毒藥治療風熱感冒之發(fā)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如薄荷、菊花、桑葉、金銀花等。

(2)用于麻疹透發(fā)不暢 荊芥有辛散作用,能助麻疹透發(fā),常與薄荷、蟬蛻、牛蒡子等配伍應用[1]

(3)用于瘡瘍初起、發(fā)熱惡寒等 荊芥又常用于瘡瘍初起有表證者,可配伍防風、金銀花、連翹、赤芍等應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

(4)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癥 荊芥炒炭應用,有入血分而止血的作用,可用于便血、崩漏等癥,在臨床上常配伍其他止血藥應用。

(5)治療皮膚瘙癢癥 取凈荊芥穗50g,碾為細面,過篩后裝入紗布袋內,均勻地撒布患處(如范圍廣,可分片進行),然后用手掌來回反復地揉搓,摩擦至手掌與患部發(fā)熱為度。治療急、慢性蕁麻疹及一切皮膚瘙癢癥,輕者1~2次,重者2~4次即奏效[2]

(6)治療蕁麻疹 荊芥穗較荊芥發(fā)散力強,更長于祛風。應用荊芥穗發(fā)汗解表,使風邪從汗而解。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證實,荊芥可增強皮膚血液循環(huán),增加汗腺分泌,有抑菌、抗感染等作用;荊芥穗尚有明顯的抗補體作用。臨床上應用荊芥穗以“汗法”治療蕁麻疹,經(jīng)臨床實踐,療效顯著[3]

(7)治療水痘 能疏風清熱、解毒、透疹。與連翹、金銀花、苦桔梗、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配伍以退熱、發(fā)疹,促進原發(fā)皰疹塌陷結痂[4]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4.5~9g;或入丸、散。

(2)外用 搗敷、研末調敷或煎水洗。

炒炭止血。荊芥穗效用相同,唯發(fā)散之力較強。

【使用注意】表虛自汗、陰虛頭痛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馬玉靜.外用荊芥穗治療蕁麻疹[J].中醫(yī)雜志,1965(12):18.

[2] 顏志芳.莊國康教授學術經(jīng)驗傳承及重潛搜風法治療瘙癢性皮膚病的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16.

[3] 白正學.單味荊芥穗治療蕁麻疹體會[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雜志,2006,13(7):48.

[4] 趙蓉,陳大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成人水痘臨床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8(01):36.

防風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urcz.)Schischk.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莖植株的根,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別名】關防風、東防風、西防風、山防風、黃防風、青防風。

【性味歸經(jīng)】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jīng)。

【功效主治】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止痙。用于感冒頭痛、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破傷風。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之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以及風熱感冒之發(fā)熱惡寒、目赤、咽痛等癥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發(fā)散風寒,又能發(fā)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伍應用。

(2)用于風濕痹痛 防風能祛風濕而止痛,常配伍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濕痹痛等癥。

(3)用于破傷風、牙關緊閉、角弓反張 防風治療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伍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應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的作用,如用于腹痛泄瀉,常配伍白芍、白術、陳皮等應用;如用于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4)治療過敏 過敏辨證為風熱者,可與荊芥、蒺藜等配伍祛風止癢。

(5)治療面神經(jīng)炎 治療風邪所致的面癱有良好的效果。

(6)治療呼吸道感染 使肺氣得以宣發(fā),清肅之令得行,氣道通利。治療各種呼吸道疾病。

(7)治療皮膚病 防風常用來治療麻疹透發(fā)不暢、風疹、濕疹、疥癬等引起的皮膚瘙癢。皮膚病雖癥在體表,但邪氣襲人易致陰陽失調,乃致臟腑功能失常,久則氣血運行不暢,形成脈絡瘀阻,實為頑固性皮膚病久治不愈或反復發(fā)作之根本原因。應用防風通圣散配伍活血化瘀藥(防風、甘草、川芎、連翹等)治療皮膚病,療效甚好。

(8)治療過敏性鼻炎 防風與其他藥物配伍,用于治療過敏性鼻炎,療效甚好。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4.5~9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羌活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或寬葉羌活Notopterygium franchetii H.de Boiss.的干燥根莖及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別名】蠶羌、竹節(jié)羌、大頭羌、條羌。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膀胱、腎經(jīng)。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祛風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頭痛、風濕痹痛、肩背酸痛。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之發(fā)熱惡寒等癥 羌活功能為發(fā)散風寒、祛風止痛。用于風寒感冒,以頭痛、身痛為主,常與防風、白芷等藥同用。

(2)用于風濕痹痛、頭痛等 羌活祛風濕的作用也甚為顯著,為祛風勝濕常用之品,但一般認為本品以風濕痹痛在身半以上者為宜,如周身痹痛,可與防風、獨活等同用。對于頭痛病癥,多配合川芎、細辛等應用。

(3)治療代謝性疾病 與獨活、山梔、當歸、川芎、黃芩等配伍水煎服,可治療代謝性疾病如痛風,能縮短治愈時間,延長復發(fā)時間。

(4)治療風濕性疾病 與獨活、防風、桂枝、茯苓、黨參、葛根、白芷配伍可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可減輕四肢關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血虛痹痛者忌服。本品辛香溫燥之性較烈,故陰血虧虛者慎用。用量過多,易致嘔吐,脾胃虛弱者不宜服。

細辛

本品為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漢城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華細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全草。前兩種習稱“遼細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去泥沙,陰干。

【別名】遼細辛、華細辛。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有小毒。歸心、肺、腎經(jīng)。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用于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鼻塞鼻淵、風濕痹痛、痰飲喘咳。

【臨床應用】

(1)用于感冒風寒之發(fā)熱惡寒、頭痛身痛、鼻塞等癥 細辛主要能散寒止痛,常與羌活、荊芥、川芎等同用,治療外感風寒頭痛較劇的病癥;對于外感風寒、陰寒里盛的病癥,亦可應用,須配伍麻黃、附子等應用。

(2)用于頭痛、齒痛、風濕痹痛 細辛止痛力強,對于頭痛、齒痛都有較顯著的療效。頭痛可配伍羌活、白芷等應用;齒痛可配伍白芷、石膏等應用。對于風濕痹痛,以屬于寒濕者為主,可與羌活、川烏、草烏等配伍應用。

(3)用于痰多咳嗽 細辛能溫肺以化痰飲,主要用于治療肺寒咳嗽,痰多、質稀、色白癥,常與干姜、半夏等配伍應用。

(4)治療口瘡糜爛 取細辛7.5g,研為細末,分為5包。每用1包以米醋調如糊狀,敷于臍眼,外貼膏藥。每天一換,連用4~5天。據(jù)觀察,口瘡(即一般口腔潰瘍)敷后一般不出4天多能痊愈。小兒高熱或泄瀉后滿口糜爛、流涎特多、痛甚不肯飲食者,用之亦有效果。未見副作用[1]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1~3g。

(2)外用 研末撒、吹鼻或煎水含漱。

【使用注意】氣虛多汗、血虛頭痛、陰虛咳嗽者忌服。不宜與藜蘆同用。

參考文獻

[1] 劉偉,張玉鳳,王金山.細辛敷臍治療復發(fā)性口瘡54例[J].中國民間療法,1999(10):13.

白芷

本品為傘型科植物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或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Fisch.ex Hoffm.)Benth.et Hook.f.var.formosana(Boiss.)Shan et Yuan的干燥根。夏、秋間葉黃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或低溫干燥。

【別名】川白芷、杭白芷、滇白芷。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大腸、胃經(jīng)。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祛風止痛,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腫排膿。用于感冒頭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之頭痛、鼻塞等癥 白芷可發(fā)散風寒,且有止痛、通鼻竅等作用,故主要用于治療風寒表證兼有頭痛鼻塞的病癥。如頭痛劇者,加羌活、細辛;鼻塞者,加藿香(主要為理脾肺之氣)、薄荷等。

(2)用于頭痛、眉棱骨痛、齒痛 白芷祛風止痛,主要適用于病在陽明經(jīng)者,額頭、眉棱骨、上下齦都屬于陽明經(jīng)循行部位,因此都可用白芷進行治療。治療頭痛,可配伍藁本、蔓荊子等。治療眉棱骨痛屬風寒者,可單獨應用;屬風熱者,可配伍黃芩應用。

(3)用于瘡瘍腫痛 白芷治瘡瘍,初起能消散,潰后能排膿,為外科常用的輔助藥品。如乳癰初起者,可配伍蒲公英、瓜蔞應用;膿出不暢者,配伍金銀花、天花粉應用。在消散瘡瘍方面還可以研末外敷。

(4)用于婦女白帶 白芷溫燥寒濕,主要用于治療寒濕白帶,常配伍海螵蛸等應用;如屬濕熱帶下,也可配伍清熱燥濕藥如黃柏、椿根皮等應用。

(5)用于鼻淵 白芷為治鼻淵要藥,有化濕通鼻竅之功,多配合辛夷、鵝不食草等同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

(6)用于毒蛇咬傷 白芷有解蛇毒作用,可用于毒蛇咬傷,古代有單用煎湯內服、用渣外敷的記載,現(xiàn)代有些蛇藥解毒片即有本品配伍在內。

(7)治療頭痛、牙痛、三叉神經(jīng)痛 取白芷100g、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許置于患者鼻前庭,囑其均勻吸入[1]

(8)治療燒傷 本品和紫草、白蠟、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療燒傷[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9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撒或調敷。

【使用注意】陰虛血熱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聶紅,沈映君,吳俊梅,等.白芷揮發(fā)油鎮(zhèn)痛、鎮(zhèn)靜作用和身體依賴性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2(04):221-223+269.

[2] 邢莉清,陳元成.白芷糊軟膏的制備與臨床應用[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0(16):1574-1575.

香薷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石香薷Mosla chinensis Maxim.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果實成熟時采割,除去雜質,曬干。

【別名】石香薷、細葉香薷、小香薷、小葉香薷、青香薷、土香薷。

【性味歸經(jīng)】辛,微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主治】發(fā)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用于暑濕感冒之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腹痛吐瀉、小便不利等。

【臨床應用】

(1)用于夏季風寒感冒 香薷有發(fā)散風寒、發(fā)汗解表的作用,但多用于夏季貪涼,風寒感冒所引起的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等癥,往往與藿香、佩蘭等配伍應用。

(2)用于嘔吐、腹瀉等癥 香薷有祛除暑濕的作用,故適用于暑季恣食生冷、濕阻脾胃所引起的嘔吐、泄瀉,可配伍扁豆、黃連、厚樸等應用。

(3)用于水腫、小便不利等癥 香薷利小便、消水腫,可單獨應用,也可與白術同用以健脾利水。

【用法用量】煎服。3~9g。用于發(fā)表,量不宜過大,且不宜久煎;用于利水消腫,量宜稍大,且須濃煎。

【使用注意】表虛者忌服。

藁本

本品為傘形科藁本屬植物藁本Ligusticum sinense Oliv.或遼藁本Ligusticum jeholense Nakai et Kitag.的干燥根莖及根。秋季莖葉枯萎或次春出苗時采挖,除去泥沙,曬干或烘干。

【別名】北藁本。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膀胱經(jīng)。

【功效主治】祛風,散寒,除濕,止痛。用于風寒感冒、巔頂疼痛、風濕痹痛等。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 該品辛溫辛散,善達頭之巔頂,有止痛作用,故適用于感冒風寒引起的頭痛、巔頂頭痛、偏頭痛,常與川芎、白芷等配伍應用。

(2)用于風寒濕邪所引起的風濕痹痛、肢節(jié)疼痛 常與蒼術、羌活等配伍應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9g。

(2)外用 煎水洗或研末調涂。

【使用注意】血虛頭痛者忌服。

蒼耳子

本品為菊科植物蒼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干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干燥,除去梗、葉等雜質。全草亦可入藥。

【別名】蒼耳、老蒼子、蒼子。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有毒。歸肺經(jīng)。

【功效主治】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用于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風疹瘙癢、濕痹拘攣。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感冒 本品辛溫宣散,既能外散風寒,又能通鼻竅、止痛。用于治療外感風寒所致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鼻塞流涕,可與防風、白芷、羌活、藁本等其他發(fā)散風寒藥同用。因其發(fā)汗解表之力甚弱,故一般風寒感冒少用[1]

(2)用于鼻淵 本品溫和疏達,味辛散風、苦燥濕濁,善通鼻竅以除鼻塞,止前額及鼻內脹痛。用于治療鼻淵頭痛、不聞香臭、時流濁涕,一藥數(shù)效,標本兼治,可內服亦宜外用。為治療鼻淵之良藥,尤宜于鼻淵而有外感風寒者,常與辛夷、白芷等散風寒、通鼻竅藥配伍,如蒼耳子散。若鼻淵證屬風熱外襲或濕熱內蘊者,本品又常與薄荷、黃芩等疏散風熱、清熱藥同用[2]

(3)用于風濕痹痛 本品辛散苦燥,性溫散寒,能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于治療風濕痹證之關節(jié)疼痛、四肢拘攣,可單用,或與羌活、威靈仙、木瓜等藥同用[3]

(4)用于皮膚病 本品與地膚子、白鮮皮、蒺藜等藥同用,治療風疹瘙癢;將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可治療疥癬麻風。皆取其散風除濕的作用[4]

(5)治療腰腿痛 將蒼耳子制成30%針劑,每次用2~4ml于痛點注射,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奏效快者1次注射即減輕,一般3~5次奏效。對急性腰部扭傷或腰肌藶損療效較好[5]

(6)治療瘧疾 用蒼耳子100g洗凈、搗爛加水煎15min去渣,打雞蛋2~3個于藥液中煮熟,于瘧疾發(fā)作前將蛋與藥液一次服下,如一次未愈,可按上法再服[5]

(7)治療腮腺炎 蒼耳子加水煎服,每日4次,連服3天[5]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10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血虛之頭痛、痹痛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趙杰.蒼耳子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6):96-97.

[2] 韓桂亭,房學賢,劉林,等.復方蒼耳油治療萎縮性鼻炎368例臨床觀察[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05(06):345.

[3] 喻建平.蒼耳子外用治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30例療效觀察[J].江西中醫(yī)藥,2005(02):31.

[4] 任進強,智春寧.三子洗劑外用治療手足濕疹23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5(03):31-32.

[5] 韓進庭.蒼耳子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8,24(20):3067-3068.

辛夷

本品為木蘭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蘭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當玉蘭Magnolia sprengeri Pamp.的干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枝梗,陰干。

【別名】木筆花、望春花、春花、木蘭、紫玉蘭、白玉蘭、二月花、廣玉蘭。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主治】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頭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淵等。

【臨床應用】

(1)用于鼻淵 本品入肺經(jīng),上通于鼻,以散風寒,用于治療鼻多濁涕、不聞香臭的鼻淵,常與白芷、細辛、防風、蒼耳子等配伍應用[1]

(2)治療過敏性鼻炎 辛夷有效成分提取物對過敏性鼻炎有較好臨床療效[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9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塞鼻或水浸蒸餾滴鼻。

【使用注意】陰虛火旺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李宏偉.辛夷蒼耳散加減治療急慢性鼻竇炎208例觀察[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0,12(13):123.

[2] 丁麗鳳,吳敏.辛夷揮發(fā)油納米脂質體滴鼻劑治療兒童變應性鼻炎的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04):58-60.

西河柳

本品為檉柳科植物檉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的干燥細嫩枝葉。夏季5~6月花未開時割取細嫩枝葉,陰干。切段,生用。

【別名】檉柳、赤檉柳、觀音柳。

【性味歸經(jīng)】甘、辛,平。歸心、肺、胃經(jīng)。

【功效主治】發(fā)表透疹,祛風除濕。用于麻疹不透、風濕痹痛等。

【臨床應用】

(1)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本品辛散透發(fā),功專發(fā)表透疹。主治麻疹初起、疹出不暢,或表邪外束、疹毒內陷,始見形而驟然收沒者,常配伍牛蒡子、蟬蛻、竹葉等透疹藥應用。亦可煎湯熏洗、擦摩。此外,本品煎湯沐浴治風疹瘙癢,也可配伍防風、荊芥、薄荷等祛風止癢藥。

(2)用于風濕痹痛 本品辛散,有祛風除濕的作用。治療風濕痹證之肢節(jié)疼痛,可與羌活、獨活、秦艽等祛風濕、止痹痛藥同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6g。

(2)外用 適量,煎湯擦洗。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者不宜使用。用量過大易致心煩、嘔吐。

芫荽

本品為傘形科芫荽屬植物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的全草和果實。全草春夏可采,切段曬干;夏季采果實,去雜質,曬干。

【別名】胡荽、香菜、香荽、延荽。

【性味歸經(jīng)】辛,溫。歸肺、胃經(jīng)。

【功效主治】發(fā)表透疹,健胃。全草主治麻疹不透、感冒無汗;果實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臨床應用】

(1)用于小兒麻疹初起、透發(fā)不快,發(fā)熱無汗等癥 本品主要功效為透發(fā)麻疹,臨床上治療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內服常與西河柳、浮萍、升麻、葛根等配伍應用;外用可煎湯熏洗,或趁熱頻擦,可助麻疹透發(fā)。

(2)用于飲食不消、納食不佳 本品氣味芳香,能開胃消食、增進食欲,尤多用于飲食調味。若治療飲食積滯、胃納不佳者,可與健脾消食藥、行氣和中藥同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9g。

(2)外用 適量,煎湯噴涂。

【使用注意】麻疹已透,或雖未透出而熱毒壅滯,非風寒外束者忌服。本品多食耗傷氣血,氣虛及有胃潰瘍者則不宜多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投县| 海盐县| 白玉县| 南乐县| 富蕴县| 连云港市| 禄劝| 育儿| 根河市| 南城县| 曲靖市| 吉木乃县| 如东县| 启东市| 延津县| 顺昌县| 齐河县| 确山县| 六安市| 开鲁县| 米脂县| 平南县| 海口市| 云霄县| 乐业县| 安泽县| 广南县| 云和县| 奉节县| 讷河市| 普宁市| 无为县| 噶尔县| 望谟县| 交城县| 虞城县| 华宁县| 阿拉善盟| 巴马| 阿瓦提县| 庄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