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第一節 祛風寒濕藥

獨活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重齒毛當歸Angelica pubescens Maxim.f.biserrata Shan et Yuan的干燥根。春初苗剛發芽或秋末莖葉枯萎時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烘至半干,堆置2~3天,發軟后再烘至全干。

【別名】香獨活、肉獨活、川獨活、資丘獨活。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用于風寒濕痹、腰膝疼痛、少陰伏風頭痛。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濕痹 本品辛散苦燥,氣香溫通,功善袪風濕、止痹痛,為治療風濕痹痛主藥,凡風寒濕邪所致之痹證,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因其主入腎經,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關節疼痛屬下部寒濕者為宜。治療感受風寒濕邪的風寒濕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與當歸、白術、牛膝等同用,如獨活湯;若可治療痹證日久正氣虧虛、腰膝酸軟、關節屈伸不利,與桑寄生、杜仲、人參等配伍,如獨活寄生湯。

(2)用于風寒挾濕表證 本品辛散溫通苦燥,能散風寒濕而解表,治療外感風寒挾濕所致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多配伍羌活、藁本、防風等,如羌活勝濕湯。

(3)用于少陰頭痛 本品善入腎經而搜伏風,與細辛、川芎等配伍,可治療風擾腎經、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如獨活細辛湯。

(4)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獨活9g、紅糖15g,加水煎成100ml,分3~4次服,1周為1個療程。有一定的鎮咳、平喘作用。不良反應有頭昏、頭痛、舌麻、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一般不必停藥[1]

(5)治強直性脊柱炎 能改善關節癥狀、體征,并可明顯改善血清紅細胞沉降率、C-反應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實驗室指標,對強直性脊柱炎有很好的療效[2]

(6)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 獨活寄生湯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有較好的臨床療效[3]

(7)治療銀屑病 用獨活片口服(每片30mg,相當于生藥3.75g),1次3~6mg/kg,酊劑、軟膏外涂,并配合長波紫外線照射,治療銀屑病[4]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9g;浸酒或入丸、散。

(2)外用 煎水洗。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龔高柏,吳紅玲.獨活常見藥對的臨床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0):2653-2654.

[2] 周冰.獨活寄生湯治療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觀察[J].華夏醫學,2008(01):125-127.

[3] 馬彥旭,趙宇昊,黃明華.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34例[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5):241-243.

[4] 楊昆蓉.獨活寄生湯臨床新用[J].光明中醫,2012,27(07):1431-1432.

威靈仙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威靈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棉團鐵線蓮(山蓼)Clematis hexapetala Pall.或東北鐵線蓮(黑薇)Clematis manshurica Rupr.的干燥根及根莖。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曬干。

【別名】鐵腳威靈仙、靈仙、黑腳威靈仙、黑骨頭。

【性味歸經】辛、咸,溫。歸膀胱經。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臨床應用】

(1)用于風濕痹痛 威靈仙辛散善走,性溫通利,功能祛除風濕,有較好的通絡止痛作用,是治療風濕痹痛的常用藥物。用于風濕所致的肢體疼痛及腳氣疼痛等癥,常與羌活、獨活、牛膝、秦艽等配伍應用。

(2)用于諸骨哽喉 本品能治諸骨哽喉,可單用威靈仙15g,水煎,或加米醋煎汁,分數次含口中,緩緩吞咽。

(3)治療腮腺炎 取鮮威靈仙根洗凈、切細、搗爛,每用500g加米醋250g,浸于玻璃瓶內,蓋緊勿令泄氣;3天后取出醋浸液,用棉簽蘸涂患處,每2~3小時涂抹1次[1]

(4)治療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 將威靈仙根烘干研成細粉,每次取15g與雞蛋1個攪勻,用菜籽油或麻油煎后服用。每天3次,連服3天。忌牛肉、豬肉及酸辣食物[2]

(5)治療絲蟲病 鮮威靈仙根500g,切碎,加水煎煮半小時后取汁,再加入紅糖500g、白酒100g煎熬片刻。總藥量在5天內分10次服完,每天早、晚各1次;小兒用量酌減[3]

(6)治療關節炎 取威靈仙500g切碎,加入白酒1500g,放入鍋內隔水燉半小時取出,過濾后備用。每次10~20ml,每天服3~4次[4]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6~9g,冶骨哽咽喉可用到30g;或入丸、散;或浸酒。

(2)外用 適量,搗敷;或煎水熏洗;或作發泡劑。

【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竄,氣虛血弱、無風寒濕邪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楊家貴.威靈仙治療流行性腮腺炎[J].中醫雜志,2006(07):491.

[2] 孫燕輝,顧茂民,孫燕萍,等.威靈仙治療急性黃疸性肝炎[J].中醫雜志,2006(06):417.

[3] 治療絲蟲病象皮腿20例療效的初步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1959(02):40.

[4] 敖金波,郭俐宏,吳松.溫針灸療配合外敷自制威靈仙浸膏治療膝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7,33(06):25-29.

徐長卿

本品為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徐長卿Cynanchum paniculatum(Bge.)Kitag.的干燥根及根莖。秋季采挖,除去雜質,陰干。

【別名】寮刁竹、逍遙竹、遙竹逍、瑤山竹、了刁竹、對節蓮、竹葉細辛、銅鑼草、一枝香、英雄草。

【性味歸經】辛,溫。歸肝、胃經。

【功效主治】祛風化濕,止痛止癢。用于風濕痹痛、胃痛脹滿、牙痛、腰痛、跌撲損傷、蕁麻疹、濕疹。

【臨床應用】

(1)用于風濕痹痛、腰痛、跌打損傷疼痛、脘腹痛、牙痛等各種痛癥 徐長卿有較好的祛風止痛作用,廣泛用于風濕、寒凝、氣滯、血瘀所致的各種痛癥。近年來也用于手術后疼痛及癌腫疼痛,有一定的止痛作用。可單味應用,或隨證配伍有關的藥物。

(2)用于濕疹、風疹塊、頑癬等皮膚病 本品有祛風止癢的作用。可單用內服或煎湯外洗,亦可配伍苦參、地膚子、白鮮皮等清利濕熱的藥物。

(3)用于毒蛇咬傷 本品能解蛇毒,治療毒蛇咬傷。可與半邊蓮同用,內服或外用。

(4)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徐長卿50g,制成煎劑或片劑,分2次服,10天為1個療程。有一定的消炎、化痰、止咳、平喘作用。對單純性的效果較好,喘息型的效果較差。加用魚腥草后,療效有所提高。個別病例服藥后有口干、咽干反應[1]

(5)治療皮膚病 對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以及頑癬等均有效果。治療皮膚病36例。用法:每次用徐長卿10~20g,水煎服,亦可外洗;或制成注射劑、配劑等應用[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12g,入煎劑宜后下;入丸劑或浸酒。

(2)外用 搗敷或煎水洗。

【使用注意】體弱者慎服。

參考文獻

[1] 菌苗伍用中草藥徐長卿防治慢性氣管炎的研究[J].河南醫學院學報,1976(06):9-16.

[2] 郎瑋.徐長卿治療頑固性變應性皮膚病[J].中醫雜志,2001(10):585.

海風藤

本品為胡椒科植物風藤Piper kadsura(Choisy)Ohwi的干燥藤莖。夏、秋二季采割,除去根、葉,曬干。

【別名】大風藤、巖胡椒、滿坑香。

【性味歸經】辛、苦,微溫。歸肝經。

【功效主治】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用于風寒濕痹、肢節疼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筋脈拘攣等 常與羌活、獨活、當歸、川芎、桂枝等同用。

①配桂枝:海風藤味苦、辛,性溫,祛風濕、通經絡、止痹痛;桂枝味辛、甘,性溫,溫陽通脈、調和氣血而止痹痛。二藥合用,止風濕痹痛效佳,常用于風濕痹痛、關節不利、筋脈拘攣等。

②配威靈仙:二者均為祛風濕、通經絡的要藥,用于風濕痹證有顯著療效。海風藤善治拘攣疼痛,威靈仙善走竄行氣而治療麻木,二者相須為用,功效倍增,各施其能,對風濕痹痛、肢體拘攣、麻木疼痛效果尤佳。

③配清風藤:二者均有祛風寒濕之力,性味均辛、苦,性微溫;但海風藤苦味重,善祛濕邪;清風藤辛味重,善治風疾。二藥合用,風濕之邪皆祛,抗風寒濕邪之力大增。用于風濕痹證,癥見肢節酸痛、關節不利、筋脈拘攣者效果尤佳。

④配絡石藤:海風藤味辛、苦,性微溫,祛風濕、通經絡、活氣血而止風濕疼痛;絡石藤味辛、苦,性微寒,宣風通絡、涼血消腫。二藥合用,寒熱平調,祛濕除風、消腫止痛力增強,用于風濕痹證,關節腫痛者效佳。

⑤配雞血藤:用于風濕入絡、脈絡不和、氣血閉阻之肢體麻木、疼痛等。海風藤祛風除濕、通經止痛;雞血藤行血補血、舒經活絡。二藥合用,祛風濕止痛力增,用于風濕痹阻、脈絡不和者效佳。

(2)用于跌打損傷 本品能通絡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可與三七、土鱉蟲、紅花等配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浸酒。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辛,性溫,較為燥烈,肺陰虛津傷燥咳者忌用。

青風藤

本品為防己科植物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 et Wils.及毛青藤Sinomenium acutum(Thunb.)Rehd.et Wils.var.cinereum Rehd.et Wils.的干燥藤莖。秋末冬初采割,扎把或切長段,曬干。

【別名】大風藤、吹風散、黑防己、排風藤、青防己。

【性味歸經】苦、辛,平。歸肝、脾經。

【功效主治】祛風濕,通經絡,利小便。用于風濕痹痛、關節腫脹、麻痹瘙癢。

【臨床應用】

(1)用于風濕痹證 本品辛散苦燥,有較強的袪風濕、通經絡作用。治療風濕痹痛、關節腫脹,或風濕麻木,單用即起效;亦常與防己配伍,加水煮飲(《普濟方》);或與紅藤、防風、桂枝等同用。肩臂痛可配伍姜黃、羌活等;腰膝痛可配伍獨活、牛膝等。

(2)用于水腫、腳氣 本品既能通經絡,又能利小便,治療水腫、腳氣均可單用。用于水腫,亦可與白術等同用;用于腳氣濕腫,宜隨證配伍吳茱萸、木瓜等。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胃痛、皮膚瘙癢。

(3)治療類風濕關節炎 青風藤與小劑量甲氨蝶呤對類風濕關節炎是較理想的病情緩解藥,是中西藥結合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有益探索[1]

(4)治療腎病綜合征 慢性腎小球腎炎臨床治療的主要目的是降低尿蛋白、保護腎功能。采用青藤堿制劑(正清風痛寧)治療慢性腎小球腎炎患者,不僅具有明顯的臨床療效,而且其安全性優于雷公藤多苷片[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6~12g;浸酒或熬膏。

(2)外用 煎水洗。

【使用注意】應用煎劑、片劑、注射劑時,部分病例出現皮膚瘙癢、皮疹、頭昏、頭痛、腹痛、畏寒發熱、食欲減退、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等,其中以皮膚瘙癢、皮疹發生率最高,極少數出現惡心、口干、心悸、休克。每次服藥前30分鐘服氯苯那敏4mg或非那根25mg,可降低不良反應或不出現不良反應。

參考文獻

[1] 張欣,張穎.毛青藤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1524例.陜西中醫,1995;16(05):209.

[2] 周雯姣,艾一多,盧愿,等.健脾益腎化瘀利濕法治療腎病綜合征心得體會[J].中醫藥通報,2019,18(01):17-18+21.

木瓜

本品為薔薇科植物貼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Sweet)Nakai的干燥近成熟果實。習稱“皺皮木瓜”。主產于安徽、四川、湖北、浙江等地。安徽宣城產者稱“宣木瓜”,質量較好。夏、秋二季果實綠黃時采收,置沸水中燙至外皮灰白色,對半縱剖,曬干。切片,生用。

【別名】皺皮木瓜、宣木瓜。

【性味歸經】酸,溫。歸肝、脾經。

【功能主治】平肝舒筋,和胃化濕。用于濕痹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

【臨床應用】

(1)用于風濕痹痛 木瓜酸溫入肝經,具有除濕通絡之功,為風濕痹痛、筋脈拘攣常用藥,臨床上治風濕痹痛時一般用于腰膝酸痛者居多,常與虎骨等配伍。

(2)用于吐瀉轉筋 肝主筋,吐瀉失水、筋失所養,則轉筋痙攣。木瓜入肝經,功能緩急舒筋,故為治療吐瀉轉筋之要藥。用于暑濕霍亂、吐瀉轉筋,可配伍薏苡仁、蜇砂、黃連、吳茱萸等藥應用。

(3)治療急性病毒性黃疸型肝炎 單味中藥處方木瓜沖劑治療可使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及肝功能恢復有顯著的改善[1]

(4)治療急性菌痢 木瓜片每片0.25g,相當于生藥1.13g,成人每次口服5片,每天3次,5~7天為1個療程[2]

(5)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簡稱“甲亢”) 木瓜配伍白芍、烏梅、沙參、麥冬、石斛、白扁豆、蓮子肉等中藥制成的甲亢煎,每天1劑,水煎2次,分2次服。待病情穩定后,按相同處方配制蜜丸,每天早、晚各服1丸,鞏固療效,防止復發[3]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6~9g;或入丸、散。

(2)外用 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內有郁熱、小便短赤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鄭智敏,王壽源,周迪秀,等.木瓜沖劑對急性病毒性黃疸型肝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福建中醫藥,1987(02):24-25.

[2] 郭成立,田昌木,唐紹海,等.木瓜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107例臨床觀察[J].中華醫學雜志,1984(11):689-690.

[3] 王士相.治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經驗體會[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1983(02):44-45+43.

伸筋草

本品為石松科植物石松Lycopodium japonicum Thunb.的干燥全草。夏、秋二季莖葉茂盛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

【別名】石松、獅子尾、獅子草、綠毛伸筋、小伸筋、舒筋草。

【性味歸經】微苦、辛,溫。歸肝、脾、腎經。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用于關節酸痛、屈伸不利。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濕痹、肢軟麻木 本品辛散、苦燥、溫通,能袪風濕,入肝經尤善通經絡。治療風寒濕痹、關節酸痛、屈伸不利,可與羌活、獨活、桂枝、白芍等配伍;若肢體軟弱、肌膚麻木,宜與松節、尋骨風、威靈仙等同用。

(2)用于跌打損傷 本品辛能行散以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治療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多配伍蘇木、土鱉蟲、紅花、桃仁等活血通絡藥,內服、外洗均可。

(3)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采用伸筋草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有較大改善[1]

(4)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 用伸筋草、透骨草、紅花各3g,水煎浸泡手足30~40分鐘,每天3次,治療腦血管意外后遺癥手足拘攣[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12g;或浸酒。

(2)外用 搗敷。

【使用注意】孕婦及出血過多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陳小虎.伸筋草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06,10(06):536.

[2] 薛芳.伸筋草湯泡浸法治療腦卒中后手足拘攣[J].中醫雜志,1989(02):15.

川烏

本品為毛茛科植物烏頭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子根、須根及泥沙,曬干。

【別名】烏頭、五毒根。

【性味歸經】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

【功效主治】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臨床應用】

(1)用于風寒濕痹 本品辛熱升散苦燥,“疏利迅速,開通關腠,驅逐寒濕”,善于祛風除濕、溫經散寒,有明顯的止痛作用,為治療風寒濕痹證之佳品,尤宜于寒邪偏盛之風濕痹痛。治療寒濕侵襲之歷節疼痛、不可屈伸者,常與麻黃、芍藥、甘草等配伍,如烏頭湯;治療寒濕瘀血留滯經絡之肢體筋脈攣痛、關節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可與草烏、地龍、乳香等同用,如活絡丹。

(2)用于心腹冷痛、寒疝疼痛 本品辛散溫通,散寒止痛之功顯著,故又常用于陰寒內盛之心腹冷痛、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常配伍赤石脂、干姜、蜀椒等,如烏頭赤石脂丸;治療寒疝、繞臍腹痛、手足厥冷者,多與蜂蜜同煎,如大烏頭煎。

(3)用于跌打損傷、麻醉止痛 本品有止痛作用,可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腫疼痛,多與自然銅、地龍、烏藥等同用,如回生續命丹。古方又常以本品作為麻醉止痛藥,多以生品與生草烏并用,配伍羊躑躅、姜黃等內服,如整骨麻藥方;配伍生南星、蟾酥等外用,如外敷麻藥方。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1.5~3g,宜先煎、久煎。

(2)外用,適量。

多在炮制后用。一般在中藥的配方里,川烏的用量多為15~30g,最好不要超過60g。使用的關鍵是久煎,最好煎煮2個小時以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毒性。另外同干姜、甘草同用,也可降低毒性。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不宜與貝母、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同用。內服一般應炮制用,生品內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應慎用。

路路通

本品為金縷梅科植物楓香樹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的干燥成熟果序。冬季果實成熟后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別名】楓實、楓果、九空子、楓樹球。

【性味歸經】苦,平。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祛風活絡,利水通經。用于關節痹痛、麻木拘攣、水腫脹滿、乳少經閉。

【臨床應用】

(1)用于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 本品既能祛風濕,又能舒筋絡、通經脈。用于風濕痹痛、麻木拘攣者,常與伸筋草、絡石藤、秦艽等配伍;若用于氣血瘀滯、脈絡痹阻、中風后半身不遂,可與黃芪、川芎、紅花等同用。

(2)用于跌打損傷 本品能通行經脈而散瘀止痛,治療跌打損傷、瘀腫疼痛,常配伍桃仁、紅花、蘇木等。

(3)用于水腫 本品味苦降泄,能通經利水消腫,治療水腫脹滿,多與茯苓、豬苓、澤瀉等同用。

(4)用于經行不暢、經閉 本品能疏理肝氣而通經,治療氣滯血瘀之經少不暢或經閉、小腹脹痛,常與當歸、川芎、茺蔚子等配伍。

(5)用于乳少、乳汁不通 本品能通經脈、下乳汁,常配伍穿山甲、王不留行、青皮等,治療乳汁不通、乳房脹痛,或乳少之癥。

(6)用于風疹瘙癢 本品能袪風止癢,可與地膚子、刺蒺藜、苦參等配伍,內服或外洗。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10g;或煅存性研末服。

(2)外用 適量,研末敷;或燒煙聞嗅。

【使用注意】月經過多者及孕婦忌服。

穿山龍

本品為薯蕷科薯蕷屬植物穿龍薯蕷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的干燥根莖。春、秋二季采挖,去掉外皮及須根,切片曬干。

【別名】穿地龍、地龍骨、金剛骨、雞骨頭、野山藥。

【性味歸經】甘、苦,溫。歸肝、腎、肺經。

【功效主治】舒筋活絡,祛風止痛。用于風濕痛、風濕關節痛、筋骨麻木、大骨節病、跌打損傷、支氣管炎。

【臨床應用】

(1)用于風濕痹證 本品能袪風濕,入肝經而活血通絡,常用于風濕痹痛、腰腿疼痛、肢體麻木。因其微寒清熱,以治療熱痹為多,可水煎或酒浸服,或與桑枝、絡石藤、忍冬藤等配伍。

(2)用于痰熱咳喘 本品苦降泄,入肺經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療咳喘痰多,可與瓜蔞、杏仁、黃芩等同用。

(3)治療慢性氣管炎 應用穿山龍片劑(每片含原生藥2.5g),第1個療程每天2次,每次2片;第2個療程每天3次,每次2片,均以10天為1個療程。治療26例,第1個療程的有效率為80.8%,顯效率30.8%;第2個療程的有效率84%,顯效率60%。臨床證明,穿山龍片對咳、痰、喘、炎均有療效,尤以鎮咳、祛痰作用較強。在中醫辨證分型方面,以脾濕型的療效較高。亦有用穿山龍配伍黃芩、桔梗制成復方注射液,每2ml含上述生藥各2g。肌內注射,每天2次,每次2ml。6天為1個療程,休息3天后再行第2個療程,也可連續治療12天。117例患者經1~2個療程治療后,近期治愈61例(52.1%),顯效37例(31.6%),好轉19例(16.2%)[1]

(4)治療急性化膿性骨關節炎 取穿山龍根洗凈、切片、曬干。成人每天150g,兒童每天100g,早、晚各煎服1次[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干品6~9g,鮮品30~45g;或浸酒。

(2)外用 適量,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據報道,口服穿山龍片劑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時,少數病例有輕度腹瀉、便秘、胃部不適、惡心嘔吐和口腔炎、頭暈、視物模糊、谷丙轉氨酶一時性升高;服穿山龍酒劑治療骨質增生、老年性腰腿痛、風濕性關節炎,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牙齒酸麻、感覺遲鈍,個別患者牙齦蒼白。停藥后癥狀均能自行消失。

參考文獻

[1] 穿山龍制劑及其有效成份治療慢性氣管炎的臨床觀察及藥源和工藝過程的探討[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1977(03):14-19.

[2] 李成林,唐業建.復方穿山龍治療膝骨關節炎35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08(04):35-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桃园县| 阿图什市| 保德县| 贺州市| 兴仁县| 交城县| 增城市| 保亭| 湾仔区| 大姚县| 新竹县| 关岭| 射阳县| 和顺县| 阳曲县| 富川| 海丰县| 焉耆| 金沙县| 南开区| 中超| 元朗区| 得荣县| 南平市| 友谊县| 侯马市| 毕节市| 天镇县| 东宁县| 莎车县| 神农架林区| 霍邱县| 海伦市| 姚安县| 乌拉特后旗| 永新县| 新营市| 化隆| 泰和县| 招远市| 陆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