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中藥臨床應用大全
- 岳桂華 范麗麗主編
- 4397字
- 2021-12-10 23:10:40
第三節 峻下逐水藥
甘遂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x T.P.Wang的干燥塊根。春季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后采挖,撞去外皮,曬干。
【別名】甘澤、鬼丑、白澤、苦澤。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主治】瀉水逐飲,破積聚,通二便。主治水腫脹滿、留飲、結胸、癲癇、噎膈、癥瘕積聚、二便不通。
【臨床應用】
(1)用于水腫腹水、留飲胸痛以及癲癇等癥 甘遂為峻下之品,具有攻水逐飲之功,故可用于胸腹積水、面浮水腫等癥,常配伍牽牛子、大戟、芫花等藥應用。由于本品功能逐飲袪痰,故又能用于痰迷癲癇,可配伍朱砂應用。用甘遂與蟾酥、砂仁、木香、雞內金、焦山楂組成甘蟾砂仁合劑治療肝硬化腹水68例,總有效率為94.8%[1]。
(2)用于癥瘕積聚 甘遂甘草湯(甘遂、枳殼、赤芍、昆布各10g,甘草5g)煎服,治療7例小兒睪丸鞘膜積液7例,均愈;另外,尚可用于關節腫大型類風濕關節炎、腸梗阻及多形性紅斑[2]。
(3)治療胸膜炎 用甘遂3g,大黃、芒硝各9g,水煎服,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6例,其中胸腔積液少量者4例,服6~9劑胸腔積液消失[3]。
(4)外用于濕熱腫毒證 甘遂研末水調外敷,能消腫破結,故可用于因濕熱壅滯而結成的腫毒,但主要用于初起之時,并須配伍清熱解毒藥內服[4]。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0.5~1.5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氣虛、陰傷、脾胃衰弱者及孕婦忌服。不宜與甘草同用。甘遂峻瀉有毒,口服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劇烈腹瀉、腹痛、頭暈、肌無力、心悸、呼吸困難、發紺、血壓下降、體溫下降、脫水等;嚴重者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參考文獻
[1] 廉生林,谷守會.中藥加“甘蟾砂仁合劑”治療晚期肝硬化腹水68例[J].天津中醫,1989(02):18.
[2] 劉東奎,劉毅.甘遂甘草湯治療小兒睪丸鞘膜積液[J].四川中醫,1990(07):22-23.
[3] 劉景祺.用大陷胸湯治療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J].上海中醫藥雜志,1983(01):26.
[4] 潘冬旺.甘遂芫花甘草散外敷治無名腫毒效佳[J].新中醫,1988(07):16.
巴豆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根及葉亦供藥用。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堆置2~3天,攤開,干燥。根、葉全年可采,根切片,葉曬干備用。
【別名】雙眼龍、大葉雙眼龍、江子、猛子樹、八百力、芒子。
【性味歸經】辛,熱;有大毒。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種子:瀉下祛積,逐水消腫,用于寒積停滯、胸腹脹滿;外用蝕瘡,用于惡瘡疥癬、疣痣、白喉、瘧疾、腸梗阻。根:溫中散寒,祛風活絡,用于風濕性關節炎、跌打腫痛、毒蛇咬傷。葉:外用治療凍瘡,并可殺孑孓、蠅蛆。
【臨床應用】
(1)用于寒積便秘、水腫腹水 巴豆藥性猛烈,為溫通峻下藥,能祛寒積而通便秘,瀉積水而消水腫,適用于身體實壯的水腫、腹水,以及寒積便秘等癥。治療寒積便秘,常配伍干姜、大黃等應用;治療腹水水腫,可與杏仁等同用。
(2)用于小兒痰壅咽喉、氣急喘促等癥 巴豆有豁痰開咽的功效,可用于痰壅咽喉、氣急喘促、胸膈脹滿、窒息欲死,內服配伍膽南星等;如病情危急,也可用巴豆霜少量灌服,促使吐出痰涎而通閉塞。
(3)用于肺癰、咳嗽胸痛、痰多腥臭等 巴豆袪痰作用甚強,用于肺癰,常配伍桔梗、貝母等應用。
(4)用于痰迷心竅之癲癇等 巴豆攻瀉劫痰,治療癲癇癡狂,常與朱砂、牛黃等藥同用,以袪痰而治竅閉。
(5)用于瘡瘍化膿而未潰破者 巴豆外用有腐蝕作用,故可暫用于瘡瘍膿熱而未潰破者,如驗方咬頭膏以巴豆配伍乳香、沒藥、蓖麻子等藥,外貼患處,能腐蝕皮膚、促使潰破。
(6)治療支氣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氣管炎 與膽南星、建曲等配伍組成滌痰散,服后具有止喘、祛痰作用;個別病例可能出現輕微腹瀉[1]。
(7)治療急、慢性腸炎及慢性痢疾 取巴豆適量去內外殼,取仁,不去油,放入銅(或鐵)勺中置炭火上炒焦,至巴豆內外黑透為度,待冷,取10g,研成泥狀備用;另將蜂蠟10g熔化,與巴豆泥攪拌均勻,候稍冷,搓條制丸,約制成80丸,每丸重0.15g,內含巴豆0.075g。成人每次0.6g(4丸),每天服3次,空腹時服用;8~15歲,每次服2丸;5~7歲,每次服1丸;1~4歲,每次服半丸;6個月~1歲,每次服1/3丸;1~6個月,每次服1/4丸;未滿1月嬰兒忌服。服后未見腹痛、腹瀉、嘔吐等不良反應。凡兼有發熱及其他合并癥者忌服。經治療急性腹瀉13例、慢性腹瀉4例、慢性下痢4例,均治愈。本藥對體虛老年人的慢性泄瀉亦有效[2]。
(8)治療急性闌尾炎 將巴豆、朱砂各0.5~1.5g研細混勻,置6cm×6cm大小的膏藥或膠布上,貼于闌尾穴,外用繃帶固定。24~36小時后檢查所貼部位,皮膚應發紅或起小水皰,若無此現象,可重新更換新藥[3]。
【用法用量】
(1)內服 入丸、散,每次0.1~0.3g。大多數制成巴豆霜用,以降低毒性。
(2)外用 適量,研末貼敷。
【使用注意】無寒實積滯、體弱者忌服。孕婦禁用。不宜與牽牛子同用。皮膚或黏膜接觸巴豆或蒸煮巴豆的蒸氣后,常出現皮膚灼熱、瘙癢、紅斑或丘疹,甚則皮膚水腫、水皰、膿皰,常伴有流淚、怕光、視物不清、眼結膜炎、鼻黏膜炎、口腔炎、咽炎以及全身乏力、疼痛、惡心、耳鳴;口服巴豆中毒,常出現發熱、嘔吐、腹痛腹瀉、水瀉或黏液血便,嚴重者可死于脫水。
參考文獻
[1] 陳祖皋,童舜華,崔龍萍.滌痰散治療小兒支氣管哮喘的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J].中成藥,1998(09):24-25.
[2] 李鳴真.巴豆在實熱型急腹癥中之應用[J].湖北中醫雜志,1987(04):43.
[3] 劉德峰.大黃與巴豆同用治療急性闌尾炎1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0(11):7-8.
京大戟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凈,曬干。
【別名】大戟、龍虎草、膨脹草、將軍草。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脾、腎經。
【功效主治】瀉水逐飲,消腫散結。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
【臨床應用】
(1)用于水腫、臌脹、胸脅停飲 本品瀉水逐飲作用類似甘遂而稍遜,偏行臟腑之水濕,多用于水腫、臌脹,正氣未衰者。《活法機要》治療水腫腹水,用大戟與大棗同煮,去大戟不用,食棗;又如十棗湯、舟車丸等方,均與甘遂、芫花等逐水藥同用,以治上述病證。
(2)用于癰腫瘡毒、瘰疬痰核 本品能消腫散結,內服外用均可。治療熱毒癰腫瘡毒,可鮮用搗爛外敷;治療頸項間癰疽,配伍當歸、白術、生半夏為丸服;治療痰火凝聚的瘰疬痰核,可用大戟與雞蛋同煮,食雞蛋。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0.5~3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研末或熬膏敷;或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虛寒陰水者及孕婦忌服。體弱者慎用。不宜與甘草同用。京大戟主要含大戟苷,有強烈的毒性,為峻瀉劑,同時有強烈的刺激性,接觸皮膚會引起皮炎。口服可引起口腔黏膜、咽喉部以及腸胃黏膜腫脹及充血,惡心,劇烈嘔吐、腹痛腹瀉;嚴重者,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虛脫。毒素吸收,可侵犯中樞神經,可見眩暈、昏迷、抽搐痙攣、瞳孔放大,最后呼吸麻痹而死。
牽牛子
本品為旋花科植物裂葉牽牛Pharbitisnil(L.)Choisy或圓葉牽牛Pharbitis purpurea(L.)Voigt的干燥成熟種子。秋末果實成熟、果殼未開裂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別名】牽牛、黑丑。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功效主治】瀉水通便,消痰滌飲,殺蟲攻積。用于水腫脹滿,二便不通,痰飲積聚,氣逆喘咳,蟲積腹痛,蛔蟲、絳蟲病。
【臨床應用】
(1)用于水腫腹水、二便不利、腳氣等癥 牽牛子瀉下之力頗強,又能通利小便,可使水濕從二便排出而消水腫。如用于水腫喘滿、二便不利等癥,可配伍桑白皮、木通、白術、陳皮等應用;如用于腹水腫脹,可配伍攻下逐水藥如甘遂、芫花、大戟等應用。
(2)用于痰壅氣滯之咳逆喘滿 牽牛子苦寒瀉下而能袪痰逐飲,痰飲去則氣機得暢、喘滿得平,常與葶藶子、杏仁等配伍應用。
(3)用于蟲積腹痛 牽牛子既能驅殺腸寄生蟲,并有瀉下作用,使蟲體得以排除,常配伍檳榔、大黃等應用,對蛔蟲、絳蟲都有驅殺作用。
(4)治療普通型偏頭痛 將炒牽牛子裝膠囊,制成膠囊藥含量為0.3g/粒。發作期口服牽牛子膠囊1.2g,3次/天;緩解期預防發作0.6g,3次/天[1]。
(5)治療肝硬化腹水 將生姜、蔥白搗碎取汁,加牽牛子末和紅糖,拌勻后清蒸片刻,搓成丸如核桃大,晾干備用。有患者患肝硬化腹水月余,服用此丸,1個月基本恢復正常[2]。
(6)治療泌尿系結石 以牽牛子10~15g為主藥,配伍小茴香10g、川楝子10g、穿山甲10~15g,隨證加減用藥。治療泌尿系結石58例中,痊愈46例,好轉9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4.8%[3]。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每次0.3~1g,每天2~3次。炒用藥性較緩。
【使用注意】孕婦及胃弱氣虛者忌服。不宜與巴豆、巴豆霜同用。
參考文獻
[1] 張怡然,郭鑌榮.牽牛子膠囊治療偏頭痛的臨床效果[J].實用醫藥雜志,2006,23(07):859.
[2] 胡繼文.牽牛子加味治肝腹水[J].醫藥世界,2006(10):167-168.
[3] 胡靜娟.二珍飲治療泌尿系結石58例[J].湖南中醫雜志,1999(03):52.
芫花
本品為瑞香科植物芫花Daphne genkwa Sieb.et Zucc.的干燥花蕾,其根白皮(二層皮)也供藥用。春季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別名】赤芫、桂芫、去水、芫花條。
【性味歸經】苦、辛,溫;有毒。歸肺、脾、腎經。
【功效主治】花:瀉水逐飲,解毒殺蟲,用于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外治疥癬禿瘡、凍瘡。根皮:消腫解毒,活血止痛,用于急性乳腺炎、癰癤腫毒、淋巴結結核、腹水、風濕痛、牙痛、跌打損傷。
【臨床應用】
(1)用于水腫腹水、留飲脅痛 芫花瀉水逐飲,與大戟、甘遂相似,故在臨床上用治水腫腹水、留飲脅痛等癥,三藥往往配合應用。
(2)用于蟲積腹痛、頭癬 用醋炒芫花配伍雄黃,研末內服,治療蟲積腹痛;以芫花研末,用豬油拌和,外涂治療頭癬。
【用法用量】
(1)內服 醋芫花1.5~3g,研末吞服,每次0.6~0.9g,每天1次。芫花以醋制用,以降低毒性。
(2)外用 適量。以降低毒性。
【使用注意】體質虛弱及孕婦禁服。不宜與甘草同用。
千金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續隨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種子。夏、秋二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別名】續隨子、打鼓子、一把傘、小巴豆、看園老。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歸肝、腎、大腸經。
【功效主治】逐水消腫,破血消癥。用于水腫、痰飲、積滯脹滿、二便不通、血瘀經閉;外治頑癬、疣贅。
【臨床應用】
(1)用于水腫、臌脹 本品能瀉下逐水消腫,功似甘遂,其性峻猛。宜用于二便不利之水腫實證。單用有效,或配伍大黃,酒水為丸服;或與防己、檳榔、葶藶子、桑白皮等行氣利水藥同用,以增強逐水消腫之功,如續隨子丸。
(2)用于癥瘕、經閉 本品有破瘀血、消癥瘕、通經脈的作用。治療癥瘕痞塊,可配輕粉、青黛為末,糯米飯黏合為丸服,如續隨子丸(《圣濟總錄》);治療瘀滯經閉,可與當歸、川芎、紅花同用。
(3)用于頑癬等 本品還有攻毒殺蟲的作用,可用于頑癬、惡瘡腫毒及毒蛇咬傷等,可內服、外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制霜入丸、散,1~2g。
(2)外用 適量,搗敷或研末以醋調涂。
【使用注意】中氣不足之大便溏泄者及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