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中藥臨床應用大全
- 岳桂華 范麗麗主編
- 3036字
- 2021-12-10 23:10:40
第三章 瀉下藥
第一節 攻下藥
大黃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別名】將軍、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效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證。
【臨床應用】
(1)用于大便燥結、積滯瀉痢,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癥 大黃瀉下通便、清除積滯,故可用于大便不通及積滯瀉痢、里急后重、溏而不爽等癥;又因它苦寒泄熱,能蕩滌腸胃積滯,對于熱結便秘、高熱神昏等屬于實熱壅滯的癥者,用之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在臨床應用時,本品常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2)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癥 大黃瀉下泄熱,有泄血分實熱的功效,故又能用于血熱妄行而上溢之吐血、衄血;對目赤腫痛、熱毒瘡癤等癥屬于血分實熱壅滯者,可配伍黃連、黃芩、牡丹皮、赤芍等同用。
(3)用于產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癥 大黃入血分,又能破血行瘀,故可用于上述瘀血留滯的實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化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
(4)用于黃疸 大黃可清化濕熱而用于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應用。
(5)治療臁瘡(下肢潰瘍) 用生大黃15~21g,研成極細粉末;另取甘草搗碎,去盡纖維,取細粉約為大黃1/5的量,共研極細。先用溫開水洗凈瘡面,揩干后均勻撒布藥粉,再用“千層”(又名千張或百頁,為純黃豆制成品,以薄而韌者為良)覆蓋包好。如有滲液外流,可順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天換藥1次。輕者換藥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時不可再洗,藥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層”必需每天1換。當結痂牢固時會發生癢感,不可揭去痂蓋,隔5~7天或7天以上,痂蓋自然脫落。治療臁瘡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達13年,經用藥粉6天,貼“千層”20余天,便結痂而愈[1]。
(6)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皮膚毛囊炎等 用生大黃9~24g,煎取150~500ml(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本法對于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陰天數亦比較迅速[2]。
(7)治療燙傷 先取陳石灰2kg除凈雜質,過篩,投入鍋內用文火炒松;再投入大黃片200g,共同拌炒;待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后研成細粉備用。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面,而后撒布大黃粉;如有水皰應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后再撒藥粉。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成糊狀涂患處。換藥時如發現傷處潰爛,應拭去膿液、膿癡后再撒藥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共治療燙傷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后無瘢痕[3]。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用于瀉下,不宜久煎),3~30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用水或醋調敷。
【使用注意】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后者,均應慎服。
參考文獻
[1] 董淑俠.一味大黃建奇功[J].浙江中醫雜志,2003(12):18.
[2] 孫守祥.大黃的外治功效及經驗配伍[J].時珍國醫國藥,2005(03):246-247.
[3] 梁后權.大黃的外用經驗[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2(03):40-41.
芒硝
本品為含硫酸鈉的天然礦物經精制而成的結晶體。主含含水硫酸鈉(Na2SO4·10H2O)。主產于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將天然產品用熱水溶解,濾過,放冷析出結晶,通稱“皮硝”。再取蘿卜,洗凈,切片,置鍋內加水與皮硝共煮,取上層液,放冷析出結晶,即芒硝。以青白色、透明塊狀結晶、清潔無雜質者為佳。芒硝經風化失去結晶水而成白色粉末稱玄明粉(元明粉)。
【別名】盆硝。
【性味歸經】咸、苦,寒。歸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瀉下通便,潤燥軟堅,清火消腫。用于實熱便秘、大便燥結、積滯腹痛、腸癰腫痛;外治乳癰、痔瘡腫痛。
【臨床應用】
(1)用于積滯便秘 本品能瀉下攻積,且性寒能清熱,味咸潤燥軟堅,對實熱積滯之大便燥結者尤為適宜。常與大黃相須為用,以增強瀉下通便的作用,如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近來臨床亦常用于膽石癥腹痛便秘者。
(2)用于咽痛、口瘡、目赤及癰瘡腫痛 本品外用有清熱消腫作用。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可與硼砂、冰片、朱砂同用,如冰硼散,或以芒硝置西瓜中制成的西瓜霜外用;治療目赤腫痛,可用芒硝置豆腐上化水或用玄明粉配制眼藥水,外用滴眼;治療乳癰初起,可用本品化水或用紗布包裹外敷;治療腸癰初起,可與大黃、大蒜同用,搗爛外敷;治療痔瘡腫痛,可單用本品煎湯外洗。
(3)用于退乳 取芒硝200g(炎熱季節用300g),用紗布包裹,分置于兩側乳房上,用胸帶固定,經24小時(天熱12小時)取下。如1次未見效,可繼續敷1~2次。
(4)治療乳腺炎 取芒硝50g,平鋪于兩層紗布的夾層中(中心處稍厚),將四周縫合后覆蓋患處,用繃帶固定。每天敷藥2次。適用于急性乳腺炎早期,但開始化膿者無效。
【用法用量】
(1)內服 溶入湯劑,6~12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細點眼或水化涂洗。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及孕婦忌服。不宜與硫黃、三棱同用。
蘆薈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庫拉索蘆薈Aloe barbadensis Miller、好望角蘆薈Aloe ferox Miller或其他同屬近緣植物葉的汁液濃縮干燥物。庫拉索蘆薈習稱“老蘆薈”,好望角蘆薈習稱“新蘆薈”。
【別名】盧會、象膽、奴會。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清熱,通便,殺蟲。主治熱結便秘、婦女經閉、小兒驚癇、疳熱蟲積、癬瘡、痔瘺、萎縮性鼻炎、瘰疬。
【臨床應用】
(1)用于熱結便秘或習慣性便秘 本品瀉火通便,能治療熱結便秘、頭暈目赤、煩躁失眠等癥,可與茯苓、朱砂等配伍應用。
(2)用于肝經實火之頭暈頭痛、躁狂易怒等癥 蘆薈味苦性寒,既能涼肝清熱,又可瀉熱通便,故對肝經實火而兼大便秘結者,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功效。臨床用此治療肝經實火的躁狂易怒、驚悸抽搐等癥,常與龍膽、黃芩、黃柏、黃連、大黃、當歸等同用。
(3)用于蛔蟲腹痛或小兒疳積等癥 本品既能泄熱通便,又能驅蟲,故對蛔蟲腹痛,可與使君子、苦楝根皮等配伍應用。此外,本品外用有殺蟲之功,可用于癬疾。
(4)治療黃褐斑 蘆薈300g,綠豆150g,研粉調成糊狀覆蓋于面部或患部,夏季將藥粉以西瓜汁調敷,其他季節用蛋清調敷,1個月為1個療程,可起到面部清潔美容的治療作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入丸、散,2~5g。
(2)外用 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孕婦忌服。
番瀉葉
本品為豆科植物狹葉番瀉Cassia angustifolia Vahl或尖葉番瀉Cassia acutifolia Delile的干燥小葉。
【別名】瀉葉。
【性味歸經】甘、苦,寒。歸大腸經。
【功效主治】泄熱行滯,通便,利水。用于熱結積滯之便秘腹痛、水腫脹滿。
【臨床應用】
(1)治療急性胰腺炎、膽囊炎、膽石癥及消化道出血 一般每次服番瀉葉膠囊4粒(每粒含生藥2.5g),每天3次,24小時內未大便者加服1次。
(2)用于促進術后腸功能早期恢復 番瀉葉4g,用開水泡服。
(3)于肛腸病術前應用以代替清潔灌腸 于術前1天下午禁食,下午3時取番瀉葉10g,用開水泡服。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6g,后下;或泡茶;或研末,1.5~3g。
【使用注意】體虛者及孕婦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