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中藥臨床應用大全
- 岳桂華 范麗麗主編
- 3174字
- 2021-12-10 23:10:39
第五節 清虛熱藥
青蒿
本品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干燥地上部分。秋季花盛開時采割,除去老莖,陰干。
【別名】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細葉蒿、草青蒿、草蒿子。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清透虛熱,涼血除蒸,解暑,截瘧。用于暑邪發熱、陰虛發熱、夜熱早涼、骨蒸勞熱、瘧疾寒熱、濕熱黃疸。
【臨床應用】
(1)用于外感暑熱發熱、無汗,或溫熱病發熱、惡寒、寒清熱重,以及瘧疾等 本品氣味芳香,雖屬苦寒而不傷脾胃,有清解暑邪、宣化濕熱的作用,常與藿香、佩蘭、滑石等用于外感暑熱;和黃芩、半夏、竹茹等用于溫熱病寒熱往來及瘧疾等。
(2)用于陰虛發熱、盜汗等癥 本品能退虛熱,可用于陰虛發熱或原因不明的低熱,常和秦艽、鱉甲、地骨皮等同用。
(3)用于瘧疾 青蒿及其制劑是治療瘧疾的常用藥,其所含青蒿素是抗瘧的主要成分,對各型瘧疾均療效突出,且速效、低毒,臨床治愈率100%。
(4)用于鼻出血 民間常用鮮青蒿搓爛塞鼻,或用蒸餾法將鮮青蒿制成滴鼻劑,治療鼻出血[1]。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后下,6~12g;或入丸、散。
(2)外用 搗敷或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產后血虛、內寒作瀉,以及飲食停滯泄瀉者勿用。凡產后脾胃薄弱,忌與當歸、地黃同用。
參考文獻
[1] 李樹鈿.鮮青蒿汁止鼻衄[J].新中醫,2000(08):10.
地骨皮
本品為茄科植物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或寧夏枸杞Lycium barbarum L.的干燥根皮。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凈,剝取根皮,曬干。
【別名】杞根、地骨。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肝、腎經。
【功效主治】涼血除蒸,清肺降火。用于陰虛潮熱、骨蒸盜汗、肺熱咳嗽、咯血、衄血、內熱消渴。
【臨床應用】
(1)用于肺熱咳嗽、氣喘,或痰中夾血等癥 邪熱襲肺,肺失肅降,則上逆而為喘咳;熱傷肺絡,絡損則血溢,夾于痰中,則為痰中有血絲。地骨皮能清泄肺熱,肺熱除則肺氣清肅,喘咳等癥自可減除,常與桑白皮等同用。
(2)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等癥 地骨皮入血分而涼血,故亦可用于吐血、衄血等癥,可與白茅根、側柏葉等配伍使用。
(3)用于陰虛發熱等癥 地骨皮善于退虛熱,對陰虛發熱、低熱不退等癥尤為適宜,常與青蒿、鱉甲、白薇等藥配伍使用。
(4)治療高血壓 每天用鮮枸杞根皮或全根30g(干品15g),水煎2次分服,連服30天為1個療程。無體位性低血壓及其他副作用[1]。
(5)治療青年扁平疣、掌跖疣、泛發性濕疹 將地骨皮制成10%注射液,每次用2~3ml,加自血2ml,肌內注射,每周2次,10次為1個療程;如未痊愈亦可繼續用1個療程。個別注射后不久感覺輕度頭痛及面部潮紅[2]。
(6)治療牙髓炎疼痛 取地骨皮50g,加水500ml,煎至50ml,過濾后以小棉球蘸藥液填入已清潔之窩洞內即可[3]。
(7)治療瘧疾 取鮮地骨皮50g、茶葉5g,水煎后于發作前2~3小時頓服[4]。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9~15g;或入丸、散。
(2)外用 煎水含漱、淋洗;研末撒或調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羅耀明.地骨皮治療原發性高血壓50例臨床觀察[J].廣東醫學,1983(03):46.
[2] 曹靜,王淑華.不同劑量地骨皮的藥理作用及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2(04):262-263.
[3] 譚家齊,鄭協萬.地骨皮湯治療牙髓炎疼痛[J].遼寧中醫雜志,1960(04):41-42.
[4] 馮石松.淺談地骨皮的退熱作用[J].四川中醫,1991(06):14.
白薇
本品為蘿藦科植物白薇Cynanchum atratum Bge.或蔓生白薇Cynanchum versicolor Bge.的干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采挖,洗凈,干燥。
【別名】白馬尾。
【性味歸經】苦、咸,寒。歸肺、肝、腎經。
【功效主治】清熱涼血,利尿通淋,解毒療瘡。用于溫邪傷營發熱,陰虛發熱、骨蒸勞熱、產后血虛發熱、熱淋、血淋、癰疽腫毒。
【臨床應用】
(1)用于陰虛發熱、產后虛熱 本品苦寒,善入血分,有清熱涼血、益陰除熱之功。若治療熱病后期、余邪未盡之夜熱早涼,或陰虛發熱、骨蒸潮熱,常與地骨皮、知母、青蒿等同用;若治療產后血虛發熱、低熱不退及昏厥等癥,可與當歸、人參、甘草同用,共收養血益陰、清熱除蒸之效,如白薇湯。本品既能退虛熱,又能清實熱,與生地黃、玄參等清熱涼血藥同用,還可用于溫邪入營之高熱煩渴、神昏舌質絳等。
(2)用于熱淋、血淋 本品既能清熱涼血,又能利尿通淋,故可用于膀胱濕熱之血淋澀痛,常與木通、滑石及石韋等清熱利尿通淋藥同用。
(3)用于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咽喉腫痛 本品苦咸而寒,有清熱涼血、解毒療瘡、消腫散結之效,內服、外敷均可。常與天花粉、赤芍、甘草等同用,治療血熱毒盛的瘡癰腫毒、毒蛇咬傷,如白薇散,也可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應用;若治咽喉紅腫疼痛,常與金銀花、桔梗、山豆根同用。
(4)用于陰虛外感 本品還可清泄肺熱而透邪,清退虛熱而益陰,故常與玉竹、豆豉、薄荷同用,治療陰虛外感之發熱咽干、口渴心煩等癥,如加減葳蕤湯。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4.5~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白薇素有較強的強心作用,內服過量,可引起強心苷樣中毒反應,中毒量為30~45g,可出現心悸、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瀉、流涎等中毒癥狀。
胡黃連
本品為玄參科植物胡黃連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干燥根莖。秋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
【別名】西藏胡黃連、假黃連。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胃、大腸經。
【功效主治】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主治疳疾、驚癇、瀉痢、骨蒸勞熱、自汗、盜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瘺、瘡瘍。
【臨床應用】
(1)用于骨蒸潮熱 本品性寒,入心、肝二經血分,有退虛熱、除骨蒸、涼血清熱之功。用于陰虛骨蒸勞熱,常與銀柴胡、地骨皮等同用,如清骨散。
(2)用于小兒疳熱 本品既能除小兒疳熱,又能清退虛熱,故可用于小兒疳積發熱、消化不良、腹脹體瘦、低熱不退等癥,常與黨參、白術、山楂等同用,如肥兒丸。
(3)用于濕熱瀉痢 本品苦寒沉降,能清熱燥濕,尤善除胃腸濕熱,為治療濕熱瀉痢之良藥,常與黃芩、黃柏、白頭翁等同用。此外,本品能清大腸濕火蘊結,還可用于痔瘡腫痛、痔瘺成管,常配伍刺猬皮、麝香為丸,如胡連追毒丸。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6~12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或浸汁點眼。
【鑒別用藥】胡黃連與黃連,名稱相似且均為苦寒清熱燥濕之品,善除胃腸濕熱,同為治療濕熱瀉痢之良藥。然胡黃連善退虛熱、除疳熱;而黃連則善清心火、瀉胃火,為解毒要藥。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慎服。
銀柴胡
本品為石竹科植物銀柴胡Stellaria dichotoma L.var.lanceolata Bge.的干燥根。春、夏間植株萌發或秋后莖葉枯萎時采挖;栽培品于種植后第三年9月中旬或第四年4月中旬采挖,除去殘莖、須根及泥沙,曬干。
【別名】銀夏柴胡、銀胡、牛肚根、沙參兒、白根子、土參。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肝、胃經。
【功效主治】清虛熱,除疳熱。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小兒疳熱。
【臨床應用】
(1)用于陰虛發熱 本品甘寒益陰,清熱涼血,退熱而不苦泄,理陰而不升騰,為退虛熱、除骨蒸之常用藥。用于陰虛發熱、骨蒸勞熱、潮熱盜汗,多與地骨皮、青蒿、鱉甲同用,如清骨散。
(2)用于疳積發熱 本品能清虛熱、除疳熱,故用于小兒食滯或蟲積所致的疳積發熱、腹部膨大、口渴消瘦、毛發焦枯等癥,常與胡黃連、雞內金、使君子等藥同用,以共奏消積殺蟲、健脾療疳之效;亦可與梔子、人參、薄荷等同用,如柴胡清肝湯。
(3)治療感冒高熱 青蒿、銀柴胡不但能治療陰虛發熱,同樣也能治療感冒高熱。
(4)治療過敏性疾病 過敏飲由防風、烏梅、荊芥、銀柴胡、五味子、蟬蛻等中藥組成。方中防風、荊芥、烏梅祛風止癢,為君藥;烏梅、五味子斂肺氣、潤肺燥,為臣藥;銀柴胡清熱涼血,為佐藥。其應用于過敏性鼻炎、濕疹、慢性蕁麻疹、哮喘、自身過敏性皮炎、接觸性皮炎等過敏性疾病,頗有驗效。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5~9g;或入丸、散。
【鑒別用藥】銀柴胡與柴胡,名稱相似且均有退熱之功。然銀柴胡能清虛熱、除疳熱,尤善治療陰虛發熱、小兒疳熱;而柴胡能發表退熱,善治療外感發熱、邪在少陽之往來寒熱。
【使用注意】外感風寒及血虛無熱者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