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 清熱瀉火藥

石膏

為硫酸鹽類礦物硬石膏族石膏,主要含含水硫酸鈣(CaSO4·2H2O)。主產于湖北、甘肅、四川、安徽等地,以湖北應城產者最佳。全年可采。采挖后,除去泥沙及雜石,研細生用或煅用。

【別名】大石膏、玉大石、白虎、冰石、細理石。

【性味歸經】辛、甘,大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生用可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煅用可斂瘡生肌,收濕,止血。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喘咳,胃火亢盛之頭痛、牙痛。

【臨床應用】

(1)用于溫熱病氣分實熱證 本品味辛、甘,性寒。性寒清熱瀉火,辛寒解肌透熱,甘寒清胃熱、除煩渴,為清瀉肺胃氣分實熱之要藥。用于溫熱病氣分實熱證,癥見壯熱、煩渴、汗出、脈洪大者,常與知母相須為用,如白虎湯。本品善清瀉氣分實熱,若配清熱涼血之玄參等,可用于溫病氣血兩燔,癥見神昏譫語、發斑者,如化斑湯。本品既能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又能祛暑,配益氣養陰之人參、麥冬等,可用于暑熱初起、傷氣耗陰或熱病后期、余熱未盡、氣津兩虧,癥見身熱、心煩、口渴者,如竹葉石膏湯。

(2)用于肺熱喘咳 本品辛寒入肺經,善清肺經實熱,配伍止咳平喘之麻黃、杏仁等,可用于肺熱喘咳、發熱口渴者,如麻杏石甘湯。

(3)用于胃火牙痛、頭痛,消渴 本品功能清瀉胃火,可用于治胃火上攻之牙齦腫痛,常配伍黃連、升麻等藥應用,如清胃散;若用于治療胃火頭痛,可配伍川芎應用,如石膏川芎湯。取本品清瀉胃熱之功,配伍知母、生地黃、麥冬等,可用于治療胃熱上蒸、耗傷津液之消渴,如玉女煎。

(4)用于潰瘍不斂、濕疹瘙癢、水火燙傷、外傷出血 本品火煅外用,有斂瘡生肌、收濕、止血等作用。用于潰瘍不斂,可配紅粉研末置患處,如九一散;用于濕疹瘙癢,可配枯礬用,如二味隔紙膏;用于濕瘡腫癢,可配黃柏研末外摻,如石黃散;若用于水火燙傷,可配青黛用,如牡蠣散。

(5)治療內科高熱 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石膏能抑制發熱時過度興奮的體溫調節中樞,因此具有明顯的解熱作用。凡屬外感而致的氣分實熱證以里熱證為主者,方可大劑量投用1

(6)治療腮腺炎 采用生石膏粉和大柴胡湯配伍,清熱解毒,祛邪安腦2

(7)通鼻竅 臨床經驗顯示,石膏常用劑量對鼻淵有一定效果,除能減少患者的膿涕外,對暢通鼻竅的作用尤為顯著,并且不必局限于陰陽熱盛,對變應性鼻炎熱象不重者,效果均較好3

(8)治療胃火牙痛 以大劑量生石膏80g,配生地、丹皮等治療胃火牙痛4

(9)用于輸液外滲 用煅石膏、大黃等量研粉,將適量去刺的仙人掌搗成糊狀與上藥調和(大黃石膏散)敷于靜脈輸液外滲的患處,每日1次5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15~60g;或入丸、散。

(2)外用 煅制研末撒敷或調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及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吳躍.石膏麻黃烏梅湯治療外感高熱110例療效觀察[J].江西中醫藥,2000(06):7.

[2] 姜慶榮.胡希恕.應用石膏經驗介紹[J].中醫臨床研究,2012,4(07):68-69.

[3] 錢俊華.石膏通鼻竅[J].光明中醫,2000(03):32-33.

[4] 陳俊社,李佰綱.自擬石膏生地湯治療胃火牙痛[J].甘肅中醫,2001(06):45.

[5] 田相平,潘梅,張學亮.大黃石膏散治療輸液外滲療效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00(03):266.

知母

本品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莖。主產于河北、山西及山東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曬干,習稱“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曬干。切片入藥,生用,或鹽水炙用。

【別名】蒜辮子草、羊胡子根、地參。

【性味歸經】苦、甘,寒。歸肺、胃、腎經。

【功效主治】清熱瀉火,生津潤燥。用于外感熱病、高熱煩渴、肺熱燥咳、骨蒸潮熱、內熱消渴、腸燥便秘。

【臨床應用】

(1)用于溫熱病高熱煩躁、口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之癥及肺熱喘咳、痰黃而稠 知母苦寒,上能清肺熱,中能清胃火,故適用于肺胃有實熱的病癥。本品常和石膏同用,可以增強石膏的清熱瀉火的作用。

(2)用于陰虛發熱、虛勞咳嗽及消渴等 知母能瀉肺火而滋腎,故不僅能清實熱,且可清虛熱。在臨床上多與黃柏同用,配入滋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用于陰虛火旺之骨蒸潮熱等癥。本品配伍養陰潤肺藥如沙參、麥冬、川貝等,可用于肺虛燥咳;配伍清熱生津藥如天花粉、麥冬、粉葛根等,可用于消渴。

(3)用于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性寒而不燥,上能清肺,中能涼胃,下能瀉腎火。配伍黃芩,則瀉肺火;配伍石膏,則清胃熱;配伍黃柏,則瀉腎火。知母既能清實熱,又可退虛熱,但它滋陰生津的功效較弱,用于陰虛內熱、肺虛燥咳及消渴等,須與滋陰藥配伍,始能發揮它的作用。本品能潤燥滑腸,故脾虛便溏者不宜服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5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溏泄者忌服。

天花粉

本品為葫蘆科植物栝樓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雙邊栝樓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全國南北各地均產,以河南安陽一帶產者質量較好。秋、冬二季采挖,洗凈,除去外皮,切段或縱剖成瓣,干燥。

【別名】栝樓根。

【性味歸經】甘、微苦,微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清熱生津,消腫排膿。用于熱病煩渴、肺熱燥咳、內熱消渴、瘡瘍腫毒。

【臨床應用】

(1)用于肺熱燥咳、熱病傷津口渴等癥 本品能清肺潤燥、生津止渴,故臨床上用于肺熱燥咳,可與沙參、麥冬等配伍;用于熱病傷津口渴及消渴等,可與麥冬、知母等配伍。

(2)用于癰腫瘡瘍 本品對瘡瘍未潰者有消腫作用、已潰膿出不暢者有排膿作用,但均以熱毒熾盛者為宜,常與連翹、蒲公英、浙貝母等藥同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9~14g;或入丸、散。

(2)外用 研末撒敷或調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滑泄者忌服。反烏頭,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同用。

梔子

本品為茜草科植物梔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干燥成熟果實,其根也可入藥。產于長江以南各省。9~11月果實成熟呈紅黃色時采收,除去果梗及雜質,蒸至上汽或置沸水中略燙,取出,干燥。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別名】黃梔子、黃果樹、山梔子、紅枝子。

【性味歸經】苦,寒。歸心、肺、三焦經。

【功效主治】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用于熱病心煩、黃疸尿赤、血淋澀痛、血熱吐衄、目赤腫痛、火毒瘡瘍;外治扭挫傷痛。焦梔子功專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臨床應用】

(1)用于熱病心煩 本品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為治療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與淡豆豉同用,如梔子豉湯;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等,可用于治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如黃連解毒湯。

(2)用于濕熱黃疸 本品有清利下焦肝膽濕熱之功效,可用于肝膽濕熱郁蒸之黃疸、小便短赤者,常配伍茵陳、大黃等藥應用,如茵陳蒿湯;或配伍黃柏應用,如梔子柏皮湯。

(3)用于血淋澀痛 本品善清利下焦濕熱而通淋,清熱涼血以止血,故可用于血淋澀痛或熱淋,常配伍木通、車前子、滑石等藥應用,如八正散。

(4)用于血熱吐衄 本品功能清熱涼血,可用于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常配伍白茅根、大黃、側柏葉等藥應用,如十灰散;本品若配伍黃芩、黃連、黃柏應用,可用于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連解毒湯。

(5)用于目赤腫痛 本品清瀉三焦熱邪,可用于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伍大黃應用,如梔子湯。

(6)用于火毒瘡瘍 本品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于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應用;或配伍白芷以助消腫,如縮毒散。

(7)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 與茵陳、黃柏等配伍制成煎劑,每天3次,飯后服用,可改善急性黃疸型肝炎患者癥狀1

(8)治療扭挫傷 將梔子搗碎,研成粗粉,以溫水調成糊狀,加入少許酒精,包敷傷處,可明顯緩解疼痛,促進腫脹消退2

(9)用于止血 梔子炒焦可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5~10g;或入丸、散。

(2)外用 適量,研末摻或調敷。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忌服。

參考文獻

[1] 高清澤.茵陳梔柏湯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500例療效觀察[J].江西中醫藥,1996(S1):39.

[2] 吳桂勤,楊鴻德.外敷山梔子治療扭傷300例[J].新中醫,1995(02):48-49.

夏枯草

本品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全國各地均產,主產于江蘇、浙江、安徽、河南等地。夏季果穗呈棕紅色時采收,除去雜質,曬干。生用。

【別名】棒槌草、鐵色草、大頭花、夏枯頭。

【性味歸經】苦、辛,寒。歸肝、膽經。

【功效主治】清熱瀉火,明目,散結消腫。用于目赤腫痛、目珠夜痛、頭痛眩暈、瘰疬、癭瘤、乳癰腫痛;甲狀腺腫大、淋巴結結核、乳腺增生、高血壓。

【臨床應用】

(1)用于肝火上炎所致目赤腫痛、目珠疼痛、頭痛、眩暈等癥:夏枯草能清泄肝火,為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頭痛、頭暈的要藥,常配伍菊花、石決明等應用;如肝虛所致目珠疼痛,至夜尤劇,可與當歸、白芍等配伍應用。

(2)用于瘰疬痰核 瘰疬痰核多由肝氣郁結、久而化火、痰火郁結而成。夏枯草能清肝火、散郁結,為治療瘰疬結核屬于痰火者一味常用藥物,長期服用有一定效果,臨床常配伍玄參、貝母、連翹、牡蠣、昆布等應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9~15g;熬膏或入丸、散。

(2)外用 煎水洗或搗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慎服。

蘆根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 Trin.的新鮮或干燥根莖。全年均可采挖,除去芽、須根及膜狀葉,鮮用或曬干。

【別名】蘆茅根、葦根、蘆菰根、順江龍、水蓈蔃、蘆柴根、蘆通、葦子根、蘆芽根、甜梗子、蘆頭。

【性味歸經】甘,寒。歸肺、胃經。

【功效主治】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用于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

【臨床應用】

(1)用于熱病煩渴 本品性味甘寒,既能清透肺胃氣分實熱,又能生津止渴、除煩,故可用于熱病傷津之煩熱口渴者,常配伍麥冬、天花粉等藥應用;或以其鮮汁配麥冬汁、梨汁、荸薺汁、藕汁服,如五汁飲。

(2)用于胃熱嘔噦 本品能清胃熱而止嘔逆,可用鮮品配伍青竹如、生姜等煎服,如蘆根飲子;也可單用煎濃汁頻飲。

(3)用于肺熱咳嗽、肺癰吐膿 本品入肺經善清透肺熱,用于肺熱咳嗽,常配伍黃芩、浙貝母、瓜蔞等藥應用;若用于風熱咳嗽,可配伍桑葉、菊花、苦杏仁等藥應用,如桑菊飲;若用于肺癰吐膿,則多配伍薏苡仁、冬瓜仁等應用,如葦莖湯。

(4)用于熱淋澀痛 本品功能清熱利尿,可用于熱淋澀痛、小便短赤,常配伍白茅根、車前子等應用。

(5)治療急、慢性肝炎及膽囊炎 蘆根有清熱利濕、退黃、護肝、降低轉氨酶的作用,還能清熱利膽、消炎、促進膽汁分泌,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及膽囊炎效果良好。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15~30g,鮮品60~120g;或鮮品搗汁。

(2)外用 適量,煎湯洗。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忌服。

淡竹葉

本品為禾本科植物淡竹葉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干燥莖葉。夏季未抽花穗前采割,曬干。生用。

【別名】竹葉門冬青、迷身草、山雞米、金竹葉、長竹葉、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

【性味歸經】甘、淡,寒。歸心、胃、小腸經。

【功效主治】清熱除煩,利尿。用于熱病煩渴、小便赤淋澀痛、口舌生瘡。

【臨床應用】

(1)用于熱病傷津之心煩口渴 常配伍石膏、蘆根等藥應用;或配伍黃芩、知母、麥冬等藥應用,如淡竹葉湯。

(2)用于口瘡尿赤、熱淋澀痛 本品性寒能清瀉心胃實火,甘淡能滲濕利尿。用于心、胃火盛所致口舌生瘡及熱移小腸之熱淋澀痛,可配伍滑石、白茅根、燈心草等藥應用。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

【使用注意】無實火濕熱者慎服;體虛有寒者禁服。

決明子

本品為豆科植物決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小決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種子。全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主產于安徽、廣西、四川、浙江、廣東等地。秋季采收成熟果實,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生用或炒用。

【別名】馬蹄決明、鈍葉決明、假綠豆。

【性味歸經】苦、咸、甘,微寒。歸肝、大腸經。

【功效主治】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用于目赤澀痛、羞明多淚、頭痛眩暈、目暗不明、大便秘結。

【臨床應用】

(1)用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暗不明 本品主入肝經,功善清肝明目而用于肝熱目赤腫痛、羞明多淚,常配伍黃芩、赤芍、木賊應用,如決明子散;若配伍菊花、青葙子、茺蔚子等,可用于風熱上攻之頭痛目赤,如決明子丸;本品有益肝陰之功,配伍山茱萸、生地黃等藥,可用于肝腎陰虧之視物昏花、目暗不明,如決明散。

(2)用于頭痛、眩暈 本品苦寒入肝,既能清瀉肝火,又能平抑肝陽,故可用于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常配伍菊花、鉤藤、夏枯草等藥應用。

(3)用于腸燥便秘 本品味甘、咸,性寒,入大腸經而能清熱潤腸通便,用于內熱腸燥之大便秘結,可與火麻仁、瓜蔞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9~15g;或研末。用于潤腸通便,不宜久煎。

(2)外用 研末調敷。

【使用注意】泄瀉和血壓低者慎用。

密蒙花

本品為馬錢科植物密蒙花Buddleja officinalis Maxim.的干燥花蕾及其花序。春季花未開放時采收,除去雜質,干燥。

【別名】蒙花。

【性味歸經】甘,微寒。歸肝經。

【功效主治】清熱瀉火,養肝明目,退翳。用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目生翳膜、肝虛目暗、視物昏花。

【臨床應用】

(1)用于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眼生翳膜 本品甘寒入肝經而清瀉肝火,并能明目退翳。用于肝火上炎之目赤腫痛,常配伍菊花、甘草應用,如密蒙花散(《圣濟總錄》);若用于風火上攻之羞明多淚,多配伍木賊、石決明、羌活應用,如密蒙花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用于肝火郁滯之眼生翳膜,配伍蟬蛻、蒺藜等,如撥云退翳丸(《原機啟微》)。

(2)用于肝虛目暗、視物昏花 本品既能清肝,又能養肝,故可用于肝虛有熱所致目暗干澀、視物昏花者,多配伍菟絲子、山藥、肉蓯蓉等藥應用,如綠風還睛丸(《醫宗金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服。

谷精草

本品為谷精草科植物谷精草Eriocaulon buergerianum Koern.的帶花莖的花序。8~9月采收,將花莖拔出,除去泥雜,曬干。

【別名】挖耳朵草、珍珠草。

【性味歸經】辛、甘,平。歸肝、肺經。

【功效主治】祛風散熱,明目退翳。用于風熱目赤、腫痛、羞明,眼生翳膜,風熱頭痛。

【臨床應用】

(1)用于風熱目赤腫痛、羞明,眼生翳膜 本品輕浮升散,善疏散頭面風熱、明目退翳,用于風熱上攻所致目赤腫痛、羞明多淚、眼生翳膜者,可與荊芥、決明子、龍膽草等配伍,如谷精草湯。

(2)用于風熱頭痛 取其疏散風熱而治風熱頭痛,常配伍薄荷、菊花、牛蒡子等藥應用。

(3)治療頭痛 選取谷精草6g、乳香3g、地龍9g。將藥材一同研磨成粉末狀,將其放在燒煙筒內,劑量為每天2g。用其燃燒出的氣體熏蒸鼻腔能夠達到通氣效果,同時緩解頭痛癥狀1

(4)治療膽熱 選取谷精草1.8g、桔梗0.9g、白芍1.5g、龍膽草1.5g、荊芥穗1.5g菊花1.5g、玄參1.5g、決明子1.5g、連翹1.5g、牛蒡子1.5g。將上述藥材以銼刀銼成細末狀,加上10段燈心草,使用400ml的水煎;當400ml水煎至約240ml時,將藥物中的渣滓去除。當因熱邪瘀積造成肝膽不適時服用2

(5)治療眼部疾病 谷精草對于眼部疾病中雙目紅腫、存在遮蔽感的癥狀較為有效。選用谷精草30g以及羊肝1個,用水燉煮后只喝湯,長此以往能夠達到明目效果。另外,也可以將谷精草、甘草、龍膽草、木通、生地黃、荊芥、赤芍、茯苓、牛蒡子以及紅花一同用水煎服,能夠治療因頭風造成的牙痛以及雙目紅腫,達到明目效果2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4.5~9g;或入丸、散。

(2)外用 燒灰存性研末撒。

【使用注意】忌鐵。血虛者禁用。

參考文獻

[1] 孫玉信,張登鋒.張磊應用谷青湯的經驗[J].遼寧中醫雜志,2001,(03):138-139.

[2] 周文麗,顏曉波,嚴洲萍.谷精草研究[J].醫學信息(上旬刊),2011,24(04):2490-2491.

青葙子

本品為莧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種子。秋季果實成熟時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曬干,收集種子,除去雜質。

【別名】野雞冠花、狗尾花、狗尾莧。

【性味歸經】苦,微寒。歸肝經。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熱目赤、眼生翳膜、視物昏花、肝火眩暈。

【臨床應用】

(1)用于目赤腫痛 本品為厥陰肝經之藥,多用于目疾,對肝熱所致的目赤腫痛等癥,常與決明子、密蒙花、菊花等配伍應用。

(2)用于高血壓 在臨床上用于高血壓而見肝火亢盛頭脹、頭暈等癥,常與夏枯草、菊花等同用。取青葙子15g,水煎2次,將濾液混合,每天分3次服。臨床試治5例高血壓患者,血壓均在160~230/100~135mmHg之間,經用藥1周后,血壓降至125~145/78~90mmHg1

【用法用量】

(1)內服 煎湯,3~15g。

(2)外用 適量研末調敷;搗汁灌鼻。

【使用注意】本品有擴散瞳孔作用,青光眼患者禁用。

參考文獻

[1] 林介鴻.青葙子治療高血壓有效[J].中醫雜志,1962(08):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沂市| 武隆县| 永年县| 银川市| 霍山县| 桑日县| 长沙县| 瑞安市| 福清市| 景德镇市| 河北区| 潞城市| 久治县| 黔西县| 五大连池市| 福海县| 晋江市| 长乐市| 湄潭县| 洞头县| 芜湖县| 达孜县| 措勤县| 乐平市| 德阳市| 玉树县| 额尔古纳市| 射洪县| 彝良县| 北流市| 南岸区| 嵊州市| 德惠市| 邯郸市| 威宁| 铜山县| 灵寿县| 克山县| 兖州市| 石渠县| 苍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