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嚴是愛,寬是害
經典原文

字詞解析
養:撫養。
不教:不加以教導。
過:過錯。
嚴:嚴格。
師:老師。
惰:怠惰,懶惰,失職。
古文今譯
如果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的話,那就是父親的過錯了。
只是教育他們,而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失職了。
趣味鏈接
曾國藩家訓:“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釋義:曾國藩是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對子女的教育留給后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儉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

五更叔叔說
養不教,父之過,養,就是撫養、養活、養育,更多的是在物質層面。瓜果蔬菜、大米白面、豆漿油條、漢堡比薩,沒有這些,你的身體根本沒法成長。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而這些啊,從你很小的時候開始,都是爸爸媽媽給你提供的,這就是養。
可是教呢,就不一樣了,屬于更高的層面。如果一個孩子,父母不對他加以教育、教導的話,即便他的身體再健壯,將來也是廢了。因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教養,其實是兩層意思。沒有養,你不可能長到一米八,不可能長成長腿歐巴;而沒有教呢,你根本就無法成人。你是善還是惡,是忠還是奸,是靠譜還是滑頭,是誠實守信還是滿嘴跑火車,這就是教養,是一個人的道德水準,它的最重要的決定因素在家庭,尤其是父母的言傳身教。所以,《三字經》才會說“養不教,父之過”,如果養了孩子,又沒有對孩子進行教育、教導,那就是做父親的過失、過錯了。當然了,母親也不能閑著,都要學學人家孟子的媽媽,又是擇鄰處,又是斷機杼,忙得不亦樂乎。這一擇一斷,就把孟子培養成了一位大圣人。
其實,“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也是說給孩子聽的,如果你的父母溺愛你,不教導你,你可千萬不能去過放縱自我的、你認為的“幸福生活”,而應該指出父母的過錯:爸爸媽媽,你們為什么對我要求這么松?你們明明不能養我一輩子,憑什么這么溺愛我?你們這樣做不是把我害了嗎?求求你們,趕緊教育我吧!總之,千萬別讓父母的過錯,影響了你的一生。
接下來,教不嚴,師之惰,如果只是教育孩子,而不進行嚴格要求,那就是做老師的失職了。這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根本不像做游戲那樣簡單好玩、輕松自在,教育一定要“嚴”字當頭,如果不嚴格要求,那就是老師的過錯。說到這個“嚴”字,我總會想起一樣東西—戒尺,其實就是舊時私塾先生對學生進行體罰所用的木板,現在早已經消失了?,F在哪個老師敢體罰學生啊,對吧?“戒尺”這個名字起得非常好,“戒”,就是警戒、懲戒的意思;“尺”,就是尺度、標準。這些正是人在成長過程中所必需的,沒有規矩,難成方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