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雞馬立克氏病

雞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由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此病的特點是病雞的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各種臟器、肌肉和皮膚出現單核細胞浸潤,并伴隨麻痹和產生內臟腫瘤,它是一種淋巴瘤性質的腫瘤疾病,對養雞業的發展危害相當嚴重。自1970年從火雞身上分離出火雞皰疹病毒FC126號病毒株,用以制成疫苗,此病得到了較好的控制,養雞業的損失大大降低。但近幾年在許多地區又出現了較大規模的流行。本病是一種世界性疾病,是危害養雞業健康發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馬立克氏病、雞新城疫及雞傳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引起雞群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馬立克氏病病毒屬皰疹病毒科馬立克氏病毒屬禽皰疹病毒2型。根據抗原性不同,馬立克氏病毒可分為三種血清型,即血清1型、2型和3型。血清1型包括所有致瘤的馬立克氏病毒,含強毒及其致弱的變異毒株;而血清2型包括所有不致瘤的馬立克氏病毒;血清3型包括所有的火雞皰疹病毒及其變異毒株。

傳染源為病雞和帶毒雞(感染馬立克病的雞,大部分為終生帶毒),其脫落的羽毛囊上皮、皮屑和雞舍中的灰塵是主要傳染源。此外,病雞和帶毒雞的分泌物、排泄物也具傳染性。病毒主要經呼吸道傳播。本病主要感染雞,不同品系的雞均可感染。火雞、野雞、鵪鶉、鷓鴣可自然感染,但發病極少。本病具有高度接觸傳染性,病毒一旦侵入易感雞群,其感染率幾乎可達100%。本病發生與雞年齡有關,年齡越輕,易感性越高,因此,1日齡雛雞最易感。本病多發于5~8周齡的雞,發病高峰多在12~20周齡之間。我國地方品種雞較易感。

(一)病毒特征

雞馬立克氏病病毒為雙股DNA病毒目皰疹病毒科(細胞結合性皰疹病毒)的馬立氏克病毒屬,病毒顆粒直徑150nm,內含直徑100nm的20面體核衣殼,核衣殼內為線狀卷軸樣基因組,核外殼之外是脂蛋白囊膜和許多糖蛋白的小纖突,基因組由單分子線狀雙股DNA分子組成,大小125~235kb。

本病病原對雞致病致瘤,主要毒株有超強毒(Md5等)、強毒(JW、GA、京1等);血清2型,對雞無致病性,主要毒株有SB/1和301B/1等;血清3型,對雞無致病性,但可使雞有良好的抵抗力,是一株火雞皰疹病毒株(HVT-FC126株)。該病毒能在雞胚絨毛尿囊膜上產生典型的痘斑,卵黃囊接種較好。能在雞腎細胞、雞胚成纖維細胞和鴨胚成纖維細胞上生長產生痘斑。完整病毒的抵抗力較強,在糞便和墊料中的病毒,室溫下可存活4~6個月之久。細胞結合毒在4℃可存活2周,在37℃存活18h,在50℃存活30min,60℃只能存活1min。

(二)臨床癥狀

雞馬立克氏病一般可分為四種類型,即神經型、內臟型、眼型、皮膚型。

神經型(古典型):主要侵害雞的坐骨神經和前臂神經,造成病雞翅膀下垂、頭頸歪斜和兩腿劈叉,早期可見到一肢或兩肢發生不完全麻痹、運動失調、步態異常(圖1-12)。

1-12 神經型雞馬立克氏病

內臟型(急性型):主要在病雞的心、肝、腺胃、胰腺、卵巢、脾、肺、腎或肌肉等部位發生大小不等的灰白色腫瘤。病雞整個表現為精神沉郁,不吃食,消瘦,有的突然死亡。多在產蛋前發病且死亡率高(圖1-13)。

1-13 內臟型雞馬立克氏病

眼型:主要侵害眼睛。病雞逐漸喪失對光線的調節能力,瞳孔收縮、變小、邊緣不整齊、正常色素消失,嚴重時失明,只留下針尖大小的小孔,形成“灰眼病”(圖1-14)。

1-14 眼型雞馬立克氏病

皮膚型:病雞褪毛后癥狀明顯。可見羽毛囊呈現孤立或融合的白色結節,俗稱“榴皮病”(圖1-15)。

1-15 皮膚型雞馬立克氏病

這四種類型有時單獨發生,有時可同時發生。此外病雞還出現不想吃食、下痢、貧血和進行性消瘦。雞群發生馬立克氏病后,可很快在整個雞群蔓延傳播。病雞因運動障礙、無法采食和飲水而死亡。有的病情可延續數年,死亡率很高。

(三)病理變化

最常見的病變為坐骨神經、臂神經等單側性腫大變粗,比正常增大2~3倍。內臟器官可能出現一個或多個腫瘤,其中以卵巢最易受害,顏色消退,腫大,表面顆粒狀,病變器官可增大數倍,腫瘤切面堅實平滑。皮膚腫瘤多見于腿部、頸部和長有粗大羽毛的部位,形成腫瘤性結節。

根據病變發生的部位,可分為4種類型。

1.神經型

由于運動障礙易被發現,因此病雞運動失調、步態異常是最早看到的癥狀。病變主要發生在腹腔神經叢、臂神經叢、坐骨神經叢和內臟大神經。病變神經變粗,比正常腫大2~3倍,呈灰色或黃色的水腫,紋路消失,好像在水中浸泡過一樣。病變多為單側性,很容易與另一側對比。

2.眼型

瞳孔收縮,邊緣不整齊呈鋸齒狀,整個瞳孔僅僅留下一個針頭大小的小孔。

3.內臟型

常在肝、脾、腎、肺、腺胃、心臟、卵巢等器官形成單個或多個腫瘤。主要在各臟器內可見到腫瘤結節或彌漫性的浸潤。卵巢呈菜花樣腫大。

4.皮膚型

病變常浸潤羽毛囊,呈孤立或融合的灰白色隆起的結節。侵入肌肉時,病變多出現于胸肌和腿肌部,形成灰白色腫瘤。

(四)流行病學特征

雞易感,火雞、山雞和鵪鶉等較少感染,哺乳動物不感染。病雞和帶毒雞是傳染來源,尤其是這類雞的羽毛囊上皮內存在大量完整的病毒,隨皮膚代謝脫落后污染環境,成為在自然條件下最主要的傳染來源。本病主要通過空氣傳染經呼吸道進入體內,污染的飼料、飲水和人員也可帶毒傳播。孵房污染能使剛出殼雛雞的感染性明顯增加。主要的發病在2~5月齡,2~18周齡雞均可發病。母雞比公雞易感性高。來航雞抵抗力較強,肉雞抵抗力低。

(五)預防及治療

本病目前無有效療法,加強綜合防制措施、免疫接種是本病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① 加強養雞環境衛生與消毒工作,尤其是孵化衛生與育雛雞舍的消毒,防止雛雞的早期感染,這是非常重要的,否則即使出殼后即刻免疫有效疫苗,也難防止發病。

② 加強飼養管理,改善雞群的生活條件,增強雞體的抵抗力,對預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飼養管理不善、環境條件差或某些傳染病常是重要的誘發因素。

③ 堅持自繁自養,防止因購入雞苗的同時將病毒帶入雞舍。采用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防止不同日齡的雞混養于同一雞舍。

④ 防止應激因素和預防能引起免疫抑制的疾病,如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等的感染。

⑤ 對發生本病的處理。一旦發生本病,在感染的場地清除所有的雞,將雞舍清潔消毒后,空置數周再引進新雛雞。一旦開始育雛,中途不得補充新雞。

疫苗接種:

國內使用的疫苗有多種,主要是進口疫苗和國內生產的疫苗,這些疫苗均不能抗感染,但可防止發病。

(1)疫苗種類 血清1型疫苗,主要是弱毒株CV1-988和齊魯制藥廠獸藥分廠所生產的814疫苗,其中CV1-988應用較廣;血清2型疫苗主要有SB-1、301B/301A/1以及中國的Z4株,SB-1應用較廣,通常與火雞皰疹病毒疫苗(即血清3型疫苗HVT)合用,可以預防超強毒株的感染發病,保護率可達85%以上;血清3型疫苗,即火雞皰疹病毒HVT-FC126疫苗,HVT在雞體內對馬立克氏病病毒起干擾作用,常1日齡免疫,但不能保護雞免受病毒的感染;多價苗,市場上已有SB-1+FC126、301B/1+FC126等二價或三價苗,免疫后具有良好的協同作用,能夠抵抗強毒的攻擊。

(2)免疫程序的制訂 單價疫苗及其代次、多價疫苗常影響免疫程序的制訂,單價苗如HVT、CV1-988等可在1日齡接種,也有的地區采用1日齡和3~4周齡進行兩次免疫。通常父母代用血清1或2型疫苗,商品代則用血清3型疫苗,以免血清1或2型母源抗體的影響,父母代和子代均可使用SB-1或301B/1+HVT等二價疫苗。

免疫失敗的原因:

(1)接種劑量不當 常用的商品疫苗要求每個劑量含1500~2000以上個蝕斑形成單位,接種該劑量7d后產生免疫力。若疫苗貯藏過久或稀釋不當、接種程序不合理或稀釋好的凍干苗未在1h內用完,均會導致雛雞接受的疫苗劑量不足而引起免疫失敗。

(2)早期感染 疫苗免疫后至少要經1周才使雛雞產生免疫力,而在接種后3d,雛雞易感染馬立克氏病并死亡,而且HVT疫苗不能阻止馬立克氏病強毒株的感染。為此須改善衛生措施,以避免早期感染,但難以預防多種日齡混群的雞群感染。

(3)母源抗體的干擾 血清1、2、3型疫苗病毒易受同源的母源抗體干擾,細胞游離苗比細胞結合苗更易受影響,而對異源疫苗的干擾作用不明顯。為此,免疫接種時可進行下列調整:①增加HVT免疫劑量或使用其他疫苗病毒,被動抗體消失時于3周齡再次免疫接種;②對雞不同代次選用不同血清型的疫苗,如父母代雞用減弱血清1型疫苗,子代可用血清3型(HVT)疫苗;③多使用細胞結合HVT苗。

(4)超強毒株的存在 傳統的疫苗不能有效地抵抗馬立克氏病超強毒株的攻擊從而引起免疫失敗,對可能存在超強毒株的高發雞群使用814+SB-1二價苗或814+SB-1+FC126三價苗,具有滿意的防治效果。

(5)品種的遺傳易感性 某些品種雞對馬立克氏病具有高度的遺傳易感性,難以進行有效免疫,甚至免疫接種后仍然易感,為此須選育有遺傳抵抗力的種雞。

(6)免疫抑制和應激感染 雞傳染性法氏囊病毒、網狀內皮組織增生病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病毒等均可導致雞對馬立克氏病的免疫保護力下降,以及環境應激導致免疫抑制可能是引起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失敗的原因。

總之,采用疫苗接種是控制本病極重要的措施,但是它們的保護率均不能達到100%,因此雞群中仍有少量病例發生,故不能完全依賴疫苗接種,加強綜合防疫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六)實驗室檢測

MD瓊脂凝膠擴散試驗。

依據標準:GB/T 186432002。

1.范圍

本方法用于檢測1月齡以上雞馬立克氏病的血清抗體和20日齡以上雞羽髓抗原。

2.瓊脂擴散試驗

(1)材料準備

1)器材:lml注射器,6~9號針頭,10×100mm小試管,直徑6~8mm長約16cm的玻璃棒,微量移液器及滴頭,燒杯或瓷缸,直徑85mm培養皿,孔徑4mm和3mm的打孔器。

2)瓊脂擴散抗原,陽性血清,系凍干制品,使用時用蒸餾水恢復到原分裝量。

3)瓊脂凝膠平板:用含8%氯化鈉的磷酸鹽緩沖液(0.01mol/L,pH7.4)配制1%瓊脂糖溶液,水浴加溫使充分溶化后,加入培養皿,每皿約加20ml。平置,在室溫下凝固冷卻后,將瓊脂板放在預先畫好的7孔形圖案上,用打孔器按圖形準確位置打孔,中心孔孔徑為4mm,周邊孔孔徑為3mm,孔距3mm。也可用7孔型打孔器打孔。小心挑出孔內瓊脂,勿破壞周圍瓊脂,而后倒置放入4℃下保存3~5d備用。

(2)操作方法

1)檢測血清抗體

① 用微量移液器分別將各被檢血清按順序在周邊孔中每間隔一孔加一樣品。中心孔內滴加瓊擴抗原。余下的周邊孔內加入標準陽性血清。各孔均以加滿而不溢出為度。

② 將加樣完畢的瓊脂板加蓋后,平放于帶蓋的濕盒內,置37℃溫箱中,24h內觀察并記錄結果。

2)用陽性血清檢測病毒抗原(被檢雞的羽髓浸液)

① 選含羽髓豐滿的翅羽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大羽數根(幼雞8根,中、成雞3~5根),剪下羽根部分,并按編號分別收集于相應的小試管內。

② 向每管內滴加2~3滴蒸餾水(羽髓豐滿時也可不加),然后用玻璃棒擠壓羽根,以適當的壓力轉動玻璃棒,傾斜試管,并用玻璃棒導流使羽髓浸液流至管口,另一人用加樣器將其吸出,加入外周孔(被檢樣品加入外周2、3、5、6孔中)。

③ 向中心孔滴加標準陽性血清。

④ 向空下的1、4孔內滴加已知瓊擴抗原。以上均以加滿不溢出為度。

⑤ 加樣完畢,操作同2.、(1)、2)。

(3)結果判定

1)被檢樣品孔與中心孔之間形成清晰的沉淀線,并與周邊已知抗原或陽性血清孔的沉淀線相互融合者,判為陽性,不出現沉淀線的則判為陰性。

2)已知抗原與陽性血清孔之間所產生的沉淀線末端彎向被檢樣品孔內側時,則該被檢樣品判為弱陽性。

3)有的受檢材料可能會產生兩條以上沉淀線,其中一線與已知抗原陽性血清的沉淀線融合者仍判為陽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鲁甸县| 清水县| 和顺县| 河源市| 洪江市| 石台县| 丹寨县| 馆陶县| 新田县| 阿拉尔市| 桃园县| 紫金县| 安塞县| 阿瓦提县| 闽清县| 澄迈县| 云霄县| 方山县| 竹山县| 景泰县| 伊金霍洛旗| 株洲市| 建瓯市| 顺义区| 基隆市| 纳雍县| 马山县| 峨眉山市| 洞头县| 衡南县| 中阳县| 苍梧县| 称多县| 台东县| 新巴尔虎右旗| 鸡东县| 浦北县| 德江县| 屏东市| 克什克腾旗| 沁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