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激勵中等生,讓孩子愛上學習》:怎樣糾正孩子學習偏科
- 家教必讀書:12—18歲叛逆期,媽媽要懂的心理學(2)
- 岳賢倫
- 3332字
- 2021-12-08 10:46:29
叛逆期案例
小峰是初一年級的學生,他小學時學習成績很優秀,經常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賞,媽媽也很為他驕傲。可是升入了初中后,學習成績卻不怎么好了,媽媽為此很著急。經過多次和他談話,媽媽發現他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學習偏科,數學成績特別差,他因此產生了厭學情緒,學習積極性不高,導致其他科目成績也受到“牽連”。
小峰在小學時語文成績特別好,英語成績也不錯,只是數學成績一般,不過他的總成績還算不錯。升入初中后,由于受各種因素影響,他的數學成績越來越差了。因此,他十分討厭學數學,一上數學課,他就頭皮發麻,根本不想聽老師講課,數學作業也不做,大多情況下就是抄抄同桌的作業,應付一下老師。越是這樣,他數學成績越差;數學成績越差,他越不愛學習。就這樣陷入了一輪輪惡性循環,盡管他的語文成績依然不錯,但他的總成績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
為了幫助小峰提高學習成績,媽媽決定從他最弱的數學著手,從書店為他買來了幾本數學參考書,并為他報了數學補習班。可是買來的參考書,他不怎么看,補習班他也經常不去,媽媽只好強制性地帶他去,為此兩人還經常爭吵。
媽媽采取的措施效果并不好,小峰的數學成績依然很差,總成績也沒有大的起色。媽媽對此很無奈,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媽媽要懂的心理學:每個孩子都有長板和短板,家長要激勵孩子均衡發展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小峰的數學成績之所以一直上不去,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他的數學基礎比較差,二是他沒有意識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因此,盡管小峰的媽媽為他買了數學資料,報了補習班,但依然沒辦法提高他的數學成績。所以,要想提高小峰的數學成績,必須首先從這兩個方面入手。當然,數學基礎差是歷史性原因,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只能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逐漸地提高。針對第二個原因,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那就需要挖掘深層的原因,然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不是像例子中的媽媽那樣,給孩子買來一些學習資料,或者為孩子報補習班,強制孩子學習數學。這對正處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而言,效果非常不好。上述例子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因為小峰的媽媽強制他去補習班學習數學,導致他產生了抵觸情緒。現實生活中,這種事情也很常見。有的家長得知孩子學習偏科,就加強了在所偏學科方面的監督力度,強制孩子在偏科科目上投入更多的時間或精力。然而,孩子的心理是:學習越差的科目,我越不想學;成績越好的科目,我越喜歡學;你越強制我學,我越不學;我想學的科目,不用你督促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孩子明白偏科的危害,以及學好本科目的重要性。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曾經提出一種木桶理論,其核心內容為:一只木桶盛水量的多少,并不取決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塊木塊,而恰恰取決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塊。因此,只有桶壁上所有的木板都足夠高,木桶才能盛滿水。如果木桶里有一塊高度不夠,那么木桶就不可能盛滿水。對孩子而言,他所偏的科目正像是木桶上的短板,他的總成績主要由這個科目來決定,這一科成績提升不到一定水平,他的總成績永遠都無法提上來。如果孩子能夠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他的偏科問題也就解決了大半。
叛逆期方法指導
方法一:與孩子深入溝通,讓孩子明白偏科的危害性
上文木桶理論對偏科的危害性作了一個很形象的闡述和分析,媽媽首先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后應當深入地為孩子講解這個道理,分析偏科的危害性。這種危害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總成績的影響,當然這會直接影響到升學;另一方面是對今后學習此類科目的影響,尤其是一些基礎性學科,甚至還會影響對其他副科的學習。
針對第一方面的問題,可以讓孩子自己計算一下偏科所差的分值對升學總分的影響,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要升入理想的中學,乃至將來考取一流的大學,偏科是多么嚴重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克服。針對第二方面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舉例分析。例如,假設孩子數學成績不好,那么這不僅會影響到他今后學習更復雜的數學知識,還會影響到其他科目的學習,比如今后的物理、化學知識要用現在所學的數學知識做基礎工具,如果現在數學基礎知識沒掌握好,那么以后想要學好物理、化學就很難了。結果這一門基礎課沒學好,就有可能影響到其他科目成績,這樣下去總成績就無法提高上去了。如果孩子明白了這樣的道理,想必再勸他學習所偏科目,他就不會再有那么嚴重的抵觸情緒了。總之,只有讓孩子自己認識到所偏科目的重要性,他才會自覺地去彌補弱科。
當然,勸孩子學好所偏科目,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考試的分數,而在于掌握更多的知識,增強孩子的綜合文化素質,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宗旨所在。
方法二:加強培養孩子對偏弱學科的學習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如此,如果孩子對某一科目感興趣,他就會主動去學。反之,如果孩子對某一科目不感興趣,那么他就厭煩學習該科目,這在客觀上很容易造成偏科現象。事實也是如此,孩子偏科的科目一般都是他們不感興趣的。針對這種情況,就應當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事例或者本科目中一些有趣的相關知識來啟發和引導孩子,以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潛力和動力,消除孩子的抵觸情緒。
小浩是初二年級的學生,他讀初一時成績還算不錯,可是升到了初二后,增加了物理科目,他物理成績很差,因此總成績也被拉下來不少。
經過了解,爸爸發現小浩對物理課根本提不起興趣,上課也無法專心聽講,經常在課堂上睡覺。爸爸是一位電氣工程師,深知物理知識的重要性,于是他決定想辦法培養兒子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一個周末,爸爸很神秘地對小浩說:“我可以用紙盒燒開一杯水,你相信嗎?”“怎么可能呢,老爸。紙盒會被燒掉的。”小浩顯然不相信。“兒子,那你就瞧好吧!”爸爸說著找來一個紙盒和一根蠟燭,然后在紙盒里倒了一杯水,并把蠟燭點燃,用鐵絲把紙盒架在蠟燭上。一會兒工夫,紙盒濕透了,里面的水也冒出了水蒸氣。又過了一會兒,紙盒里的水竟然沸騰起來,然而紙盒并沒有燃燒。這時小浩瞪大了眼睛,感到非常納悶。爸爸耐心地為他講解了其中的道理,他才恍然大悟,原來物理是這么有趣啊。
此后,爸爸還經常為小浩分析、講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現象,他每次都聽得很投入,有時還會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慢慢地他對物理有了一些學習興趣,課堂上聽講也變得認真多了。一個學期后,他在期末考試中,物理成績竟然破天荒地進入了前10名,而他的總成績也位列全班第2名,這令他喜出望外。從此,他的學習興趣更濃厚了。
孩子往往就是這樣,在他的學習興趣沒有被激發出來之前,他是很難投入精力去學習的。一旦想辦法激發了他的學習興趣,他的學習動力就會增強,學習成績也會提高,而成績的提高又會增強他的自信心,反過來又促進他的學習,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運用這種方法,就能讓孩子樂于學習,從而杜絕偏科現象。
方法三:家校結合,爭取得到偏弱學科老師的幫助
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受多種因素影響。提高學習成績,改變偏科的現狀,既需要孩子本身的努力,也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參與。
小敏英語成績不太好,媽媽每天晚上都幫助她補習英語,但成績卻沒有明顯提高。媽媽從家長會上得知,小敏上英語課時經常睡覺或開小差,為此老師多次提醒她,她有時還會和老師頂嘴。對此,媽媽感到很氣憤,這孩子怎么不知好歹呢?
事后媽媽問小敏上英語課時為什么不好好聽講,還和老師頂嘴。小敏說她不喜歡學英語,也不喜歡英語老師,因此老師一批評她,她就有些反感。媽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也似乎找到了小敏英語偏科的原因,于是決定請求英語老師的幫助。
媽媽在一個周末帶著小敏來到了英語老師家,向老師說明了小敏的情況,并為小敏在課堂上頂撞老師的事情道了歉,英語老師對此表示非常理解,并說明愿意幫助小敏提高英語成績,小敏也深受感動。
這件事之后,老師經常有選擇地在課堂上提問小敏問題,小敏一般情況下也都能回答上來,這給了她很大的信心和鼓勵。當然,此后小敏也沒有在課堂上睡過覺,她的英語成績自然也逐漸地提高了上來。
事情往往就這么簡單,你感覺很困難的事情,只要找到問題的根源,找到一個突破口,問題自然就容易解決了。生活中,針對孩子的偏科現象,家長只是一味地責備孩子不努力學習,并沒有深入著手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這自然會引起孩子的反抗。通過閱讀以上的內容,希望家長們能夠從中受到啟發,和孩子一起快樂地戰勝“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