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底色

成長之底色,是岳母為兒刺下“精忠報國”,于是“忠”即成岳家子孫之家風;成長之底色,是林則徐所言“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益其過”,于是“儉”則成林家子孫之家風;成長之底色,是曾國藩“第一貴早起,第二貴有恒”的勤字功夫,于是“勤”即成曾家子孫之家風。一個家庭的家教家風,影響著孩子一生的成長與發展。

我出生在一個五世同堂、幸福和諧的農村大家庭中,接受的是非常傳統的家庭教育。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對我的成長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家庭生活中所蘊含的家教家風使我終身受益,深深地影響了我性格的形成,乃至人生的走向。因此,每每談到家庭,一種溫馨與幸福的感覺便油然而生,尤其是那幸福快樂的童年時光,成為我生命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為我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心理基礎。因此,我會時常回憶起童年,對于童年的往事也一直記憶猶新。

猶憶兒時,祖母對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即一個人在3歲的時候便可以預見他長大后的發展方向, 7歲的時候便可以看出他老了以后如何。人的思想道德、行為習慣、個性品質等,從小就要加強培養,否則會影響到他今后的發展。從現代教育理論觀點出發,孩子3歲和7歲的時候是成長發育的兩個重要節點,在教育過程中抓住這兩個時期尤為重要。也就是要教育孩子從小學好,否則長大了就不能成才。這里所指的“成才”,關鍵是“做人”的問題。而“做人”的教育源頭在哪里?追根溯源,我們不難發現,其源頭便在于童年,在于家庭。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孩子有了不好的表現,別人就會說:“這是誰家的孩子?這么沒有教養!”可能還會說:“養不教,父之過”“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諸如此類的言語。而大家不會說:“這是哪個老師教的?”更不會說:“你的思想品德課老師是誰?”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為在人們的潛意識中普遍認為對孩子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是養成教育,而養成教育是在家庭中進行的。同時,這些話也道出了家庭教育的真諦——孩子的品行和習慣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的影響。父母的言行舉止,甚至脾氣秉性,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孩子會從我們對待他以及對待別人的態度、方式上,學習如何對待他人,包括對待我們自己。今天我們在孩子身上所施加的影響,長大后,他們會悉數還給我們,還給社會;家長在孩子面前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話,都會成為孩子模仿和學習的對象。因此,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他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課堂,家長則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點和根基,培養的是孩子“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對于每個孩子而言,家庭教育從他出生開始并伴隨其成長,對于一個人能力的開發、生活習慣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將影響著一個人人格的形成與個體社會化的發展。家庭教育作為一個過程,是與家庭生活合二為一、聯為一體的。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影響著一個人的身心發展,它不僅對個人進行的是全方位的教育,而且還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守望。從教育的形式來說,家庭對于人性影響的早期性、全面性和深遠性,決定了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具有特殊的針對性、實效性,是為孩子成長打底色的工程。著名的意大利兒童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指出:“人自身才是教育的中心,人類不只是在大學里獲得知識,而是在一出生時就開始了學習的過程,特別是在出生后的最初3年里獲取的知識最多、最密集。”(1)也就是說,孩子從出生起,他的心智就開始成長,父母對他的教育也就開始了。

伴隨孩子一生的小細節,來源于他的家庭。古人云:“察德澤之淺深,可以知門祚之久暫。”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以及父母的行為對孩子的影響是一輩子的。雖然我們經常說,一個人經過后天的努力與拼搏,可以慢慢擺脫父母的傳統觀念和困頓的家境,登上人生的巔峰。或行商坐賈,至腰纏萬貫,富甲一方;或宦海沉浮,終身居高位,懷黃佩紫;或醉心學術,學富五車,著作等身。但無論他取得多大的成就,走得多遠,職位有多高,在他的骨子里,在他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都能體現出家庭帶給他的影響。家庭的種種痕跡,會不時地以不同方式在他的身上體現,影響著他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因此,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對孩子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孩子未來人生的大方向,取決于他的家庭。古希臘著名教育家、哲學家柏拉圖說:“一個人從小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導,能決定他后來往哪里走。”生命科學研究發現:人在一生中所獲得的概念有90%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這些概念就是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行為模式、性格習慣等。可以說,我們成為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大都取決于我們的童年教育。所謂人生百年,立于幼學。童年所受的教育不管是好還是壞,最初的幾筆多半是在家庭中描繪的,它是孩子成長的底色。而這個時段,恰恰是孩子與父母相處最長的一段時間,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機。父母永遠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風是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家長的行為舉止、思想情趣與道德觀念,綜合影響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與人格塑造等多方面的發展。

孩子的學校教育能否成功,根源也在于他的家庭。1966年,美國約翰·霍布金斯大學教授詹姆斯·科爾曼在收集4000所學校60萬名兒童數據的基礎上撰寫的《關于教育機會平等性的報告》(即《科爾曼報告》),在國際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報告中的大量數據顯示,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一直在幕后“操縱”著孩子的學校生活,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永遠的背景和永遠的底色。(2)“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是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箴言名句,它告訴我們造成孩子人生差距的是家庭成長的環境以及后天所受的教育。與此相似的還有英國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就像一張白紙,而后,他生存的環境開始給他上色,他的環境是什么樣的,他基本上就會變成什么樣的人。正所謂:“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五入必,而已則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3)

家乃國之本,家風即民風。中華民族素以重視家庭教育而聞名于世界。千百年來,優良的家庭教育傳統積淀了浩如煙海且意蘊深厚的家庭教育范本。如《朱子家訓》《顏氏家訓》《誡子書》《袁氏世范》《姬旦家訓》《曾文正公家訓》等傳世家訓,《三字經》《弟子規》等蒙學教材,“孟母三遷”“斷機教子”“岳母刺字”“三娘教子”“曾子殺豬”“張母家教”等家教佳話,都是家庭教育的瑰寶。這些既是我國歷代家庭教育的經驗總結,也是家長教子的心血薈萃,我們從中可以透視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價值和深遠意義。“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家庭是聯系社會的紐帶,家庭教育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基點。耕讀傳家、勤儉持家、家和萬事興等優良家風潤人無聲,薪火相傳,進而形成了文明和諧的社會風氣,讓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生生不息,走向輝煌。

俄羅斯詩人巴爾蒙特有一句詩令人動容——“為了看看陽光,我來到世上。”孩子來到世上,最先進入的就是家庭,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家庭充滿陽光,孩子生命的底色才能溫暖明亮、積極向上;父母充滿陽光,孩子內心世界才能豐富多彩、鮮花怒放。家庭猶如一棵大樹,父母是大樹的根,孩子是樹上的枝葉,它不僅展現家庭的優點,也會使家庭中隱藏的問題展露無遺。要想長出茂密的枝葉,家庭這棵大樹的根必須粗壯結實,養分必須充足。善教者教于孩提,家庭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長的教育,父母必須從自身做起,為孩子創造出一個茁壯成長的環境,讓孩子把根扎實,才能把孩子的生命底色打造得璀璨鮮亮。正如學者周國平所說:“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時光,其實是給孩子的人生打底色的過程。如果家庭中充滿了歡樂和愛,親子間充滿了無盡的對話與游戲,孩子的人生底色必然是溫暖而光明的。我相信,這樣的孩子將來一定會擁有美好的心靈。”(4)

對于一個孩子而言,生命的底色包括積極的態度、良好的習慣、陽光的心態、正確的人生觀等。也就是要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精神明亮的人,做一個健康向上、充滿正能量的人。一旦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成為一個人生命的底色,即便在他將來的人生道路中會遭遇挫折,甚至生命中會出現黑暗時光,他依然會堅韌不拔地向著明亮的方向前進,演繹出多彩的人生。

要教育好孩子,須先改變父母。父母只有具備正確的教育理念,才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童年時期本應該是“蒙以養正”的關鍵時期,然而,社會競爭的壓力、功利思想的驅使、應試教育的盛行,使我們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出現了偏差,不少家長把孩子的成長目標設定在考高分、上名校,并以此作為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正因如此,才出現了那么多讓孩子兩三歲即背唐詩、四五歲即學英語、上小學就開始請家教、節假日就上輔導班等諸如此類的教育行為。家長過度重視具體知識的學習、專項技能的獲得,反而忽視了孩子完整人格的培養。然而,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不是高分名校,而是健全的人格修養。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孩子失去對生命的敬畏,缺少對社會的認知,沒有夢想的能力,不懂得保護自己,缺乏分享的意識,喪失同理心,甚至自私、冷漠、脆弱、沒有擔當、不明事理,那么即使他如家長所愿考出了高分,考上了名校,或者讀了碩士、博士,甚至多才多藝,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有可觀的收入,有驕人的專業技能,那又能怎樣呢?

“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是任何一種教育形式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那么,對于家庭教育來說,就是你想讓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進行培養,這主要體現在家長的養育觀、教子觀和成才觀上。父母雖然代替不了孩子成長,但可以做燈塔,在蒼茫的大海上為孩子的成長指明方向。用什么來為孩子指明成長的方向呢?那就是家長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說過:“一個想把孩子培養出色的父母必須有這樣的意識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師,親情是最好的營養品,餐桌是最好的課桌,家庭是最出色的學校。”孩子成長的根基在家庭,有什么樣的家庭,就有什么樣的孩子!有什么樣的孩子,就有什么樣的未來!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給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運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堅實的基礎。

其實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成長的過程。如果說孩子的成長是一場競爭的話,那競爭的主體就是父母。父母有沒有培養孩子好的習慣,是不是與孩子建立了健康和諧的親子關系,為孩子打下了什么樣的基礎,為他指明了什么方向,給他樹立了什么樣的榜樣,所有這些都是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的。

蒙臺梭利在《家庭中的兒童》一書中提出了家庭教育三個原則:一是尊重兒童正在進行的所有合理活動并試著去了解他們;二是我們必須盡可能支持兒童活動的意愿,但不是服侍兒童,而是培養兒童獨立的個性,不讓兒童養成依賴的習慣;三是我們必須時常留意和兒童之間的相處之道,因為兒童對外界影響十分敏感,他們的感情世界比我們想象的還要細膩。(5)前兩個原則指出了父母與孩子之間應有的關系;第三個原則,便是要求父母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給予孩子們陽光,指引他們繼續前進,這就是我們的使命。”只有父母之間充滿了愛,家庭環境溫馨,孩子的世界才會有燦爛的陽光,孩子的人生才能一直被光明照亮,孩子才能成為“陽光”使者,照亮世界。

也許是我自己的原生家庭給予了我成長的精神動力與力量源泉,也許是女兒的成長帶給了我太多的感慨與遺憾,對于家庭教育,我一直有著一種特殊的情結。命運使然,我有幸成為教師,自此與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投身于教育以來,所思無不是教師教學教法,所慮無不是學生成長成才。近年來,我承擔著學前教育階段師資培養和培訓的教學工作,工作職責要求我必須掌握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知識,幫助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形成科學的兒童觀,了解學前兒童家庭教育觀念和方法,指導幼兒園的教師探尋家園合作的路徑。基于此,我對孩子的養成教育關注得多一點,對于家庭教育的理論和方法也思考得多一點。真正系統地思考家庭教育,是從我打算寫《成長中的教育故事》這本書開始的。

2014年11月,《成長中的教育故事》在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得到了一些專家學者的肯定,并鼓勵我在這方面做進一步思考。所以,在閑暇之余,我從教育學和心理學的視角思考家庭教育的相關問題,也偶爾發表一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2015年9月,女兒申請到日本名古屋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在女兒申請到日本攻讀博士的過程中,身為母親的我,在把女兒留在身邊還是放手讓她遠行之間曾有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最后,理智戰勝了感情,使命戰勝了私心,我決定放手讓女兒走,讓她去追逐自己的夢想。女兒出國后,我反思了自己在這件事情過程中的一些心理動態和思想感受,深有感觸地寫下了一篇《不剝奪女兒追夢的權利》的文章,刊發在《中國教育報》上。這篇文章刊發后,不少朋友紛紛為我點贊、轉發。對此,我絲毫沒有驚喜,因為我很清楚,我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和天下所有的母親一樣,對孩子有著世俗的“愛心”。

2016年暑假開始,我對家庭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思考的切入點就是我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尤其是這些理念運用在我自己孩子身上的效果,當然更多的是一種反思,從自己教育孩子的得失去佐證理論觀點,闡明實踐意義。

在我看來,家庭教育作為孩子健康成長的打底色工程,包括了孩子成長的方方面面,貫穿在孩子一生的發展之中。反思女兒成長過程中我自己的收獲與缺失,結合生活在自己身邊的孩子的成長故事,以及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的思考,本書歸納了五個方面的內容。

人格完善之基:習慣養成。做人做事需要多種能力,但最主要的是養成一個好的習慣。教育就是培養人擁有良好的習慣,為人的成長奠定基礎的活動。人的習慣的培養始于父母,養成始于家庭,關鍵在于兒童期。“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孩子后天的一切發展都是從習慣培養開始,習慣養成是孩子成長的基礎工程。基于此,要培養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養成閱讀的習慣。教育孩子遵守規則、堅持鍛煉身體、主動承擔家務等,抓好孩子的養成教育,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底色。

智慧開拓之路:認知發展。“經驗是先于教育的。”“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6)人生中童年最偉大,家庭教育要重視童年期的獨特價值,及時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認識到成長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讓孩子在游戲中獲得智慧的發展,讓孩子學會感恩,理解孩子年幼時期的“不分享”行為,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孩子積極的心態、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熱愛大自然、講好自己的故事等,這些都會對孩子的認知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讓孩子獲得持續發展的能力。

生命成長之源:家庭影響。“橘生淮南即為橘,生于淮北即為枳”,家庭環境對孩子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家庭教育的第一要素便是孩子的成長環境。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礎,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孩子發展的動力之源。家庭的健康完整、父母的榜樣作用、母親的影響力、父親的積極參與、夫妻相處之道、準確定位孩子的角色、教育孩子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善良等,都會直接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進而影響孩子的健康發展。

精神滋養之道:親子關系。親子關系作為父母與子女間的一種人際互動,是家庭教育的邏輯起點,是人一生中持續時間最長的一種人際關系,其互動的方式與內容以及互動的途徑,不僅影響著親子關系的質量,而且對孩子成長發展的影響也最為深遠。因此,親子關系比教育方法更重要,而陪伴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就是最好的親子關系。當然,父母還要以能者為師的態度向孩子學習,用心聆聽孩子的聲音,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而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夢想承載之舟:自我實現。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有了夢想人才有奮斗的目標,前進的動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夢想,并且對未來充滿向往。只有夢想能夠吸引他走向未來,只有夢想能夠讓他對生活充滿希望,只有夢想能讓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只有夢想能夠讓他斗志昂揚、奮力拼搏,實現自我。父母只是孩子夢想的引導者、助推器,是成就孩子夢想最好的陪伴者。因此,父母要從讓孩子成為他自己的角度出發,不要把自己的愛變成孩子成長的負擔和壓力,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相信靜待花開就是愛,放手也是一種愛。尊重孩子的選擇,為孩子的成長送行,不剝奪孩子追夢的權利,送孩子到夢想啟程的地方,成就孩子的人生夢想,讓孩子在實現自己人生夢想的征途上獲得更好的成長。

因為家庭不同,孩子個體不同,所以家長要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需要按照他自己的方式來成長,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孩子真正屬于父母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如果不珍惜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就會錯過生命中許多美好的時刻;如果沒有采取科學的方法進行教育,就會給孩子的成長留下遺憾,甚至傷害。真切希望每位家長都能理解家庭教育的內涵,為孩子的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運用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為孩子的成長打好底色,共同成就孩子的美麗人生。

高閏青

2017年11月


(1)[意]瑪麗亞·蒙臺梭利著:《有吸引力的心靈》,蒙臺梭利叢書編委會編譯,中國婦女出版社2012年版,第5頁。

(2)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新時期家庭教育的特點、理念、方法研究》課題組:《我國家庭教育的現狀、問題和政策建議》,《人民教育》2012年第1期。

(3)《墨子·所染》。

(4)周國平著:《女兒四歲了,我們開始聊哲學》,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年版,封面語。

(5)[意]瑪麗亞·蒙臺梭利著:《家庭中的兒童》,郭景皓、鄭艷譯,中國發展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120頁。

(6)[法]盧梭著:《愛彌兒》(上卷),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第53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理塘县| 德江县| 宜兰市| 义马市| 平定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新巴尔虎右旗| 呼玛县| 思南县| 龙胜| 克东县| 陆川县| 万宁市| 三亚市| 浠水县| 广南县| 和顺县| 乡城县| 岳阳市| 资中县| 泾源县| 黎城县| 祁连县| 青河县| 德格县| 绵阳市| 奉节县| 内黄县| 阳信县| 潜山县| 安平县| 隆子县| 德令哈市| 同德县| 十堰市| 章丘市| 新巴尔虎左旗| 景东| 师宗县| 齐河县|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