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文寫作思維方法與實戰
- 何劍文
- 3516字
- 2021-12-10 19:43:02
1.2 寫材料之惑:為什么提高那么難
一直以來,筆者心中都有個大大的問號:寫材料是職場的基本技能,并不高深復雜,為什么許多學歷高、能力強的朋友,能夠在其他領域和崗位如魚得水,偏偏對寫材料束手無策、望而生畏。細究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課堂上難學
提起寫材料,有人會下意識認為,中文系畢業的人能寫,其實這是個不小的誤區。因為,中文專業的“文”,跟公文的“文”,有很大不同,最突出的是寫作對象不同。根據對象不同,寫作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是為自己而寫。主要指文學創作,如詩歌、散文、戲劇、小說和抒情類的日記體,寫這些文章主要是為了抒發內心情感,比較接近中文專業的“文”。在我們的教育中,從小學語文課到大學文學史,往往過于強調文學功能,忽視文字能力。其實,文學只是文字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部分。文學偏重于審美,更多是屬于少數人的追求;文字則更多是應用,是所有人都應該具備的底層通用能力。
二是為別人而寫,也就是為溝通而寫。目的是傳遞信息、溝通情感,得到別人認可,主要指應用寫作,例如公文寫作、申論寫作、論文寫作、新聞寫作等。寫作目的不同,思維方式就大不相同,為自己而寫,主要靠發散思維、感性思維;為別人而寫,主要靠理性思維、邏輯思維。對許多人來說,這兩種思維方式代表著截然相反的兩個方向,沒有經過大量實踐,很難同時具備,學了中文專業跟具備寫材料能力沒有必然聯系,更不能畫等號。
此外,兩者語言風格也不同,文學作品需要想象力、感染力,可以夸張、虛構;應用寫作需要講邏輯,有條理性和說服力,文字表達必須真實客觀,不允許夸張虛構,也不可以太感性,不能用詩歌語言去寫公文或論文。據媒體報道,曾有某地開人大會議,有干部用一首6 000字的五言長詩作報告,引起眾多反對質疑之聲。不同文體對文字有不同要求。詩歌要合轍押韻,讀起來好聽;小說要見人見景,栩栩如生。機關公文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抒發文采,展示才華,要用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把工作說明白,把政策說清楚。寫材料要堅持“為事而文”,不能把時間精力花在概念、詞句、提法的新奇上,以及文章架構的對仗工整上。
然而,從小學到大學,學校都沒有教過怎么寫材料。中文專業、新聞專業雖然開設了公文寫作課程,但是,我們的老師大多是出校門后就直接進校門,到實戰一線歷練的機會較少。有的老師對黨政機關公文,尤其是綜合文稿寫作認識不夠深刻,容易對著書本講格式、套模板。這種“模板式”教學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覺——公文寫作靠百度,給以后寫材料埋下隱患。因為,通知、請示、函等相對簡單的公文,的確可以模仿格式套路。但是,領導講話稿、匯報材料、經驗交流材料、調研報告、工作總結等基層綜合文稿,必須具備思維能力,在擁有翔實素材的基礎上,歸類分組、概括提煉才能寫好。如果盲目使用模板套路,容易走進彎路,事倍功半。
二、單位上難學
畢業后來到單位,寫材料立即成為日常事項,這個時候卻往往沒人教你怎么寫,除非幸運地遇到懂寫材料的領導。同是寫材料,機關和基層同志也處于不同起點。一般來說,層級高的單位,干部理論水平相對較高,比較重視文字工作,有著“傳幫帶”的寫作氛圍。在這種環境下,寫作水平自然容易水漲船高,就像汽車裝上導航,不經意間就能開得又快又遠。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基層干部卻很難有這么幸運。一方面,基層干部大多身兼多職,要應對繁重的事務性工作,很難專心寫材料。另一方面,部分基層領導的理論水平和寫作能力也相對較弱,難以給予有效指導。甚至,有的領導不重視文字工作,覺得業務工作都忙不完,寫材料就是擺花架子,做無用功。
開通公眾號以后,筆者接觸了一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基層“筆桿子”,他們都非常渴望寫好材料,但是,還是遇到自己十多年前遇到的那道難題——由于缺乏針對性指導,寫材料入門乏術。即使寫了多年材料,還是有不少人在認知的迷宮中徘徊—不知道什么是寫材料,該怎么寫材料。此情此景讓人頗感無奈和感慨。其實,有此困惑的朋友,并不在少數。筆者認為,寫材料能力是機關工作的基礎技能,在公務員入職、晉升等培訓中,都應該補上如何寫材料這門重要的基礎課、必修課。
三、書本上難學
學校和單位都難以學好寫材料,怎么辦?只好上網去買一些公文寫作書籍、課程和資料。但是,效果仍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三失”。
首先,失之于“空”,那些厚厚的公文寫作類“速成”“范文大全”書籍,兜售各種模板套路、速成秘籍的微信公眾號、QQ群里,各種文稿分門別類、一應俱全、明碼標價,甚至還分普通客戶、VIP客戶,儼然成為一門熱鬧的生意。模仿是人類的天性,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在起步階段,參照適合的“模板套路”,不失為蹣跚學步的好方法。但是,“模板套路”就如嬰兒時的奶嘴和學步車,只是某個特定時期的權宜之計。如果依賴這種路徑,容易成為長不大的公文“巨嬰”,只能做低附加值的“拼湊組裝”,一直停滯在公文寫作價值鏈的最底端。
有的朋友熱衷于從網上收藏、下載各種“模板套路”,但往往是“收藏即封藏,粘貼即冷凍”。那些曾經讓人暗爽的“收藏、粘貼”,往往并不會“再回首”細讀體會。許多人得到的,只是手指按動鼠標時剎那間的快感,以此來緩解內心的焦慮。所以,有人稱之為“知識鴉片”——不僅難以從中受益,還容易“上癮”,讓人越來越焦慮。在網上,區區幾十塊錢就可以買到上千萬字的“寫作秘籍”,那些“模板套路”少則數十個,多則成百上千個,這么多內容不容易嚼爛,反而滋長了內心的浮躁和焦慮。筆者的體會是,積累素材的最好辦法還是親力親為、自力更生,在平時讀書讀報讀文中,去發現、體會、摘抄,使之成為一種習慣,用日常積累的涓涓清泉滋養自己,寫出好材料自然水到渠成。
其次,失之于“偏”,大部分公文寫作書籍或課程,都聚焦在“公文”二字,主要從公文格式、遣詞修辭、行文規定等方面入手,逐一詳細介紹15種法定黨政公文,卻甚少介紹基層常用,也最讓人頭疼的綜合文稿,尤其缺乏對思維方法的介紹。其實,在15種法定黨政公文里面,基層主要用到的只有6種,分別是通知、請示、函,議案、報告、紀要,其他9種基本屬于下行文,主要適用于高級別機關,基層部門較少用到。百科全書式的公文學習,更適合從事公文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基層同志不需要,也沒必要精通每一種公文。因為,學習者通常只會對自己用得上的知識感興趣,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做到學以致用,才是精準有效的學習。
最后,失之于“高”,有些公文寫作書籍的作者是上級機關的“大筆桿”,具有非常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很強的寫作能力,擅長講解省市機關文稿的寫作方法。但是,綜合文稿存在“高低”“虛實”之分:上級機關的文稿側重“務虛”,注重宏觀抽象,在于把政策、理論、方向說明白,用來指導基層實踐。基層文稿側重于“務實”,主要提煉經驗、匯報情況,為制定政策、領導決策提供參考,最重要的是把工作說明白,語言要具體平實,不能過于抽象。基層文稿如果盲目套用上級機關的行文方式和表達語言,往往導致千文一面、空洞無物。
筆者對此深有體會:在初學寫材料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有時領導開會回來說,剛才會議上省市某某領導的講話很好,文字科室要好好學習,對寫好材料有幫助。但是,每當自己拿到這些大材料,只能學習里面的政策理論精神和文字表述技巧,卻很難在具體寫作方法上得到啟發。這個問題困擾自己五六年之久,直到做了公眾號,跟朋友們交流多了,對寫材料的認識深了,才逐漸明白上下級文稿之間的差異。對處于入門階段的基層同志來說,只靠琢磨抽象的大材料,對提高寫作能力的幫助有限。
如果要寫理論性、政策性、指導性較強的大材料,“大筆桿”的寫作之道無疑非常精彩,但可能并不完全適用于基層文稿的“幼小銜接”。因為,對大多數基層同志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跑得多快,而是先要學會走路,甚至是爬行。最緊迫的問題不是成為省長、市長、縣長的“大秘”,也不是立意高遠、高屋建瓴、文采飛揚,而是能夠用清晰樸實的語言把工作說明白。在此基礎上,有條件、有需要、有興趣者,可以進一步積累練習、不斷提升。
因為從課堂、職場、書本中都難以有效學習,基層同志不會或者寫不好材料,其實是正常現象,沒有必要對此耿耿于懷,甚至懷疑自己、失去信心。本書介紹的“五子棋”寫作法,其原理就如造汽車。一般來說,經過標準生產線制造出來的汽車,都具備汽車的結構、功能和外形。至于造出來的是賓利還是吉利,是奧迪還是奧拓,是寶馬還是寶來,就要靠技術積淀和科技含量了。同理,經過“五子棋”步驟寫出來的材料,基本就是一篇合格的材料,可以把工作說明白。但是,要更進一步寫出優秀的文章,把工作說精彩、說生動,還需要艱苦練習和長期積累。在寫材料的進階路上,沒有彎道超車的捷徑,只能勤學苦練,一步步攀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