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
我吃了年糕雜煮,回到書房,不一會兒來了三四個人(1),都是年輕人,其中一個穿著長禮服。不知是否因為穿不習慣,他好像格外小心,怕損傷禮服的面料。其他人都穿著和服,而且都是平常的便裝,一點兒也沒有新年的節日氣息(2)。這伙人一看到穿長禮服的,便每人都說了一聲,呀啊——呀!這證明大家都很驚訝。我也最后說了一聲:“呀!”
長禮服拿出白色手帕,多此一舉地擦了擦臉。然后,不停地喝著屠蘇酒(3)。其余的家伙們也忙著夾菜吃。就在這時,虛子坐車來了。他穿著黑色和服外套,衣服上還有黑色家徽,衣著極為傳統。我問道:“你穿這種帶黑色家徽的和服,是因為要演能樂劇吧。”虛子答道:“對,是啊。”然后,他又說:“那我們唱一曲吧。”我回應道:“可以,那就唱吧。”
于是,我們倆唱了一曲《東北》(4)。這曲子我在很久以前只學過一點兒,幾乎沒有復習,所以,多處唱得甚是含糊。而且,連我自己都覺得我這嗓子不怎么樣。好不容易唱完了,那伙年輕聽眾,異口同聲地說我唱得不好。其中,那穿長禮服的說:“你的聲音顫顫巍巍的。”這些家伙本來連最基礎的謠曲常識都不懂,所以我原以為他們很難分出虛子和我唱功的高低。然而,被他們這么一批評,我也不得不承認我是外行,唱不好也是當然。于是連反駁他們胡說的勇氣也沒有了。
虛子開始談最近學打鼓伴奏的事。連最基礎的謠曲常識都不懂的家伙們便請求他說:“請打一個聽聽,我們一定要洗耳恭聽一下。”于是虛子拜托我說:“那就請您來唱唱吧。”可我對能樂伴奏一竅不通。這對我來說,既是麻煩,卻又新鮮有趣。于是我答應道:“那就唱吧。”虛子便讓車夫取來了一面大鼓。鼓一到,虛子從廚房拿來了炭爐,開始在熊熊的炭火上烘烤鼓面。大家都吃驚地看著。我對這猛烈的烘烤方式也很吃驚,便問道:“沒事兒吧?”“嗯,沒事。”虛子一邊回答,一邊用指尖在繃得緊緊的鼓面上“咚”地敲了一下。確實音色不錯。“這就差不多了。”說著,虛子便從炭爐上拿下鼓,開始系鼓繩(5)。穿著帶家徽和服的人,擺弄著紅繩,那姿態有一種說不出的優雅。這回大家都很佩服地望著他。
不一會兒虛子脫下和服外套,挾抱起鼓來。我拜托他稍等一下。因為首先我還不清楚他在曲子的什么地方打鼓,所以想事先商量一下。虛子很耐心細致地說明了吆喝和打鼓的時機與次數,并說:“請您試試吧。”我卻一點兒都不明白。但是,如果等到我研究明白了,估計得需要兩三個小時,我不得已只好含糊地應承下來。于是,我開始唱《羽衣》(6)的主曲(7)。唱到半行左右,到了“春霞叆叇……”的地方,便開始后悔好像開頭沒唱好,極沒有氣勢。然而,若是中途開始突然奮力唱,卻又破壞了曲子整體的和諧。于是,這么萎靡躊躇地硬撐著唱了片刻,虛子冷不防地大聲吆喝了一下,“咚”地敲了一下鼓。
我做夢也沒有料到,虛子會如此猛烈地來這么一下。我原以為那吆喝聲本應是優美而悠長的,結果這一下,簡直跟拼命決斗一般震蕩了我的鼓膜。我的歌聲有兩三次被這樣的吆喝聲沖擊,激起了波瀾。就在終于漸漸平靜下來之時,虛子卻又從旁邊鼓足了勁,大喊一聲恐嚇我。我的聲音每次都被這驚嚇震得顫抖,變得更加微弱了。于是不久,聽眾們便開始低聲地哧哧笑了起來。我自己也在心里覺得荒唐可笑。就在那時,長禮服最先站起來帶頭笑我,其他人也哄然大笑起來。我也隨之一起笑了出來。
結果,我便遭受了一頓狠狠的批評。其中長禮服最會挖苦人。虛子微笑著,無可奈何地自敲自唱,圓滿地唱完了一曲。過不久,他說還必須去個地方,便乘車先回去了。他走后,我又被這群年輕人取笑了一番。最后連妻也來一起貶低我這個丈夫,還贊賞虛子說:“高濱先生打鼓的時候,能看到他和服內襯的袖子悠蕩起伏,顏色真是好看極了。”長禮服立即表示贊成。但我覺得,無論是虛子襯衣袖子的顏色,還是袖子悠來蕩去的樣子,都不怎么好看。
(1)三四個人:夏目鏡子《漱石回憶錄》“三十三謠曲的練習”中寫道:“這個元旦,森田〔草平〕君、鈴木〔三重吉〕君、松根〔東洋城〕君、小宮〔豐隆〕君等常客都來了,此外森卷吉君等人也來了。森田君穿著嶄新的雙排扣長禮服,大家都取笑他,他自己也很是介意。”
(2)元日:明治四十一年(一九〇八年)元旦。夏目漱石在《永日小品》發表后的翌年,即明治四十三年年初,又在《朝日新聞》上發表了同名隨筆《元日》,其中寫道:“去年先寫了《元旦》的標題,稍想了想如何繼續寫。結果什么也沒想出來,所以只好寫了前年元旦的事情。(中略)由于工作需要,不得已才寫了一年前極為難以告白的事情。”
(3)屠蘇酒:放入屠蘇散、慶祝元旦的酒。
(4)《東北》:能樂謠曲。作者不明。世阿彌時代的能樂曲目。講的是東國地區的僧人進京,訪問了和泉式部的遺跡東北院。他在名樹軒端梅下讀經時,一位鄉間女子(實為和泉式部的幽魂)出現,講述了軒端之梅的故事便消失了。此后,和泉式部的幽魂出現在徹夜讀經的僧人面前,歌頌和歌之功德,翩然起舞,最后進入東北院。正在此時,僧人從夢中醒來。此曲為充滿早春幽婉情趣的“夢幻能(能樂的一種類型)”。梅花別名為好文木,象征著太平之世興盛的文學藝術。因此,在江戶時代,此曲常作為新年伊始表演的曲目。
(5)鼓繩:鼓皮由牛皮制作,需要烘烤后,以鼓繩扎緊才能敲響。
(6)《羽衣》:謠曲。作者不明。《羽衣》講的是天女在駿河(現為靜岡縣)三保的松原沐浴時,她的羽衣被漁夫白龍(亦作伯龍)拾去。天女哀求道,自己沒有羽衣便無法回到天上。白龍終于歸還羽衣,并請她表演天上之舞。天女穿上羽衣,在松原的春景之中,跳起月宮舞蹈以感謝漁夫。又俯瞰著富士山,隨東游之舞漸漸升天。此曲明快易懂、清新悠閑,因而為人們所喜愛,演出次數極多。
(7)主曲:即“曲”(kuse),為能樂謠曲段落的一種。它繼承了中世流行藝能“曲舞”(kuse mai)的傳統,是以七五調為基準的敘事性韻文樂曲,篇幅相對較長,位于一曲的中心部分。它大多講述主角的戀愛或戰斗等個人體驗,或者講述神社寺院的由來和典故等。其中大部分都由旁白合唱(“地謠ji uta”),主角在舞臺中央或靜坐或舞蹈,通過主角的肢體語言來表現旁白合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