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沙場
- 陳勝利
- 2264字
- 2021-12-10 18:58:58
八、草民的逆襲
史彌遠不愧是搞陰謀的老手,他先用美人計掌握了趙竑的一舉一動,接著緊鑼密鼓地令心腹余天錫秘密物色替代趙竑的人選。
余天錫不久就有了重大發現。
余天錫是慶元府昌國(今浙江舟山市定海區)人,這天,他坐船沿錢塘江返鄉,路過山陰縣城(今浙江紹興市)西門外時,突遇大雨。
世事難料,造化弄人。這一場大雨竟澆出了一個坐位四十二年的平民帝王。
與余天錫同船的有個和尚,建議他到西門旁邊的一位全姓保長家避雨。
全保長聽說余天錫是史彌遠的門客,殷勤款待。閑聊之中,余天錫得知侍立身邊的兄弟倆系全保長的外甥,一個叫趙與莒,一個叫趙與芮。而且,二人居然是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他們的曾祖和祖父均無官職,父親是一名九品縣尉,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全氏因無力撫養孩子,回到娘家寄居。
余天錫將兩個孩子的情況報告了史彌遠,史彌遠命接他們到臨安。
全保長大喜,變賣家中田產,為兄弟倆置辦衣冠,又把家中親戚召集起來,在大家面前大大吹噓了一番這一次的奇遇,然后送兩個孩子上路。
《宋史·余天錫傳》載:
(余)天錫引見,(史)彌遠善相,大奇之。計事泄不便,遽復使歸。
“善相”,也就是會看相。史彌遠一眼就看中了這兩個孩子,但為防止事泄,又將二人送回。
全保長以為兩個孩子被退回,“大慚”,周圍鄰居也紛紛取笑他。不過一年后,史彌遠指示將老大趙與莒接到余天錫老家,由余母朱氏照料他的生活,教其習字及禮儀,余天錫不時從旁協助。
不久,史彌遠向寧宗推薦趙與莒,說沂王之子現在是皇子,應再找一個宗子立為沂王之后,稱皇侄。寧宗覺得有理,很快答應,賜其名貴誠,繼承沂王爵位。
史彌遠不惜血本,找來當時名儒、國子監學錄鄭清之抓趙貴誠的學習。鄭清之與史彌遠是同鄉,也是鄞縣人,二人還是姻親。
趙貴誠虛心向學。一日,史彌遠問鄭清之,這孩子怎么樣?
鄭清之只說了兩個字:“不凡。”這更堅定了史彌遠擁立趙貴誠的決心。
史彌遠在寧宗、楊皇后面前總說趙竑的短處,挑撥他們的關系,向寧宗建議立趙貴誠為皇子。寧宗沒有同意。
真德秀見勢不妙,擔心被卷入,辭去師職,出知潭州(今湖南長沙市)。
趙竑娶高宗皇后、太皇太后吳氏侄孫為妻,這顯然是楊皇后的意思。楊皇后是吳太后賞給寧宗的,楊皇后知恩圖報,促成了趙竑的婚事。趙竑寵愛史彌遠進獻的琴女,冷落正妻,引起楊皇后不滿。史彌遠使出的這招美人計可謂一石二鳥,不僅掌握了趙竑的動向,還拆散了趙竑與楊皇后的政治聯盟,趙竑愈加孤立。
趙竑雖是寧宗立的唯一皇子,但一直未被立為太子,太子是儲君,與皇子的政治地位還是有天壤之別。史彌遠抓住了趙竑的這個政治上的弱點。
嘉定十七年(1224)八月初,寧宗病重,史彌遠矯詔立趙貴誠為皇子,賜名趙昀,授武泰軍節度使,封成國公,令他與趙竑平起平坐。
八月三日,寧宗駕崩。史彌遠借機完成驚天之變,廢黜皇子趙竑,擁立趙昀。
楊皇后在確立繼承人問題上的態度至關重要,史彌遠將欲圖廢立之事托與楊皇后的兩個侄子楊谷、楊石,令他倆密告楊皇后。楊皇后開始十分猶豫,說皇子是先帝所立不能擅改。但經不住楊谷、楊石的苦勸,終于點頭,與史彌遠——她的政變老搭檔統一了意見。
趙昀被首先迎入宮中,立為新君,是為宋理宗。
《宋史·鎮王竑傳》記載了一個細節:寧宗駕崩后,史彌遠派鄭清之去見趙昀,說史彌遠想要立他為帝。沒想到,趙昀默然不應,不表態。鄭清之急了,說丞相因與我交游日久,視為心腹,所以才把我安排在你身邊,現在你不答一語,我怎么向丞相復命?趙昀這才拱手慢慢答道:我紹興的老母還在。言下之意是,您可得弄穩當了。鄭清之把情況報告給史彌遠,二人都嘆其不凡。
趙昀雖只是一個十九歲的年輕人,卻并不是糊里糊涂被天上掉下的餡餅砸中,他是在有意識地爭取大位。
趙昀懂得深藏不露,以及如何贏得權臣的信任。相反,由于性情外露,行事草率,眼見得就要做上皇帝的趙竑成為這場政治劇的大輸家。
趙竑對史彌遠私下里搞的這些事情一無所知,聽說寧宗病危,焦慮地等候宮使來喚,可直到寧宗駕崩的消息傳來后,仍不見有人來召,見宮中快馬數次經過門前不入,感覺情況不妙。寧宗駕崩后的第二天,史彌遠才派人召趙竑入宮舉哀,然后把他引往另處,由夏震看管。
史彌遠召百官立班,聽寧宗遺旨,夏震把趙竑也領到了大臣行列中。
趙竑愕然說:今日之事,我豈當仍在此班?
夏震哄他說:未宣制以前在此,宣制后就坐上去了。
一語未了,趙竑遙見殿上燭影中已有人坐上了御位。宣讀遺詔畢,閣門宣贊呼叫百官拜,趙竑不肯下拜,夏震用手按著他的頭下拜。不久,趙竑被廢為濟王,出居湖州。
事情后來的發展看似小說中的情節。
湖州人潘壬、潘丙兄弟等出于義憤,與李全忠義軍聯絡,準備擁立趙竑為帝。李全是金朝山東人,所領義軍是當時山東境內最大的義軍之一。李全率部歸宋,改稱忠義軍,但始終未獲宋廷的完全信任,對權相史彌遠不滿,在蘇北一帶擁兵自重。
對潘氏兄弟的邀約,李全大概是表面答應了,但等到約期,潘壬兄弟卻不見李全發來一兵一卒,情急之下臨時組織了一幫鹽販和漁民半夜起事,進入湖州城。
趙竑躲入水窖,被潘壬尋獲,擁入州衙,黃袍加身。潘壬以李全名義發布榜文,列舉史彌遠罪狀,聲稱將領精兵二十萬直搗臨安。
次日天亮,趙竑發現人馬不足百人,知事不可為,急忙派人向朝廷告變,并率州兵追捕一干人等。史彌遠調軍到湖州時,局勢已被控制,只有潘壬逃脫。不久,潘壬在逃往楚州準備渡淮投李全時被抓,押至臨安斬首。
湖州當時又稱霅川,歷史上將這場事變稱為“霅川之變”。
趙竑并非此次變亂的主謀,而是被裹挾其中,他后來還采取了平亂措施。但,史彌遠哪里會放過這個除掉趙竑的機會呢。他派余天錫到湖州,逼趙竑自縊于州治,趙竑的幼子同時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