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疊陣法
史載,宋太宗趙光義喜研習陣法,每次用兵前都要給領軍將領預授陣圖,要求按陣圖作戰,且不得更改。他御制的最著名陣法稱“平戎萬全陣圖”,分前、后、中、左、右五軍。中軍主陣有十一萬步兵,分三陣,每陣各方五里,周長二十里,三陣之間各間隔一里,配備戰車、拒馬、床子弩、弩機、望樓車(瞭望樓)等。前、后、左、右四軍總計三萬,均為騎兵。從名稱看,趙光義對他自創的這個陣法十分自得。
《宋史·岳飛傳》中載,岳飛早年在宗澤帳下從軍,深得宗澤欣賞,但宗澤仍提醒他要重視陣法:“爾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非萬全計。”并特地向岳飛傳授他的陣圖。
南宋抗金中使用的最著名陣法,當數吳玠吳璘兄弟發明的“駐隊矢”和“疊陣法”。駐隊矢是一種弩陣,全部由弓弩手組成,主要用于防守。疊陣法是由弓弩手、長槍手、騎兵組合而成的大陣,以防守為主,也能組織進攻。
建炎四年(1130)九月,張浚集陜西五路軍,在關中平原富平組織與金軍會戰。為阻遏金騎沖擊,張浚令在一片沼澤地后扎營。哪知,金軍以囊盛土填沒了沼澤地,分左右兩翼發起進攻。涇原軍將領吳玠、劉锜等率軍與金兀術所率左翼軍激戰,金兀術被圍,拼死力戰突圍。與完顏婁室右翼軍接戰的環慶軍經略使趙哲怯戰先遁,致諸軍大潰,狂退入川,幾乎丟掉整個陜西。
吳玠汲取富平之戰教訓,與其弟吳璘率軍退守秦蜀之交大散關東北面的和尚原(今陜西寶雞市西南),擇險扎營。因與大本營失去聯系,敵情不明,軍中謠言四起,部下都建議撤到漢中,被吳玠堅拒,令在和尚原構筑工事。次年五月,金兀術會兵十萬來攻,吳玠、吳璘以“駐隊矢”據高輪射,連發不停,殺傷大量金軍,金兀術“中流矢二,僅以身免”。
紹興三年(1133)二月,金將撒離喝攻金州(今陜西安康市)。知興元府(今陜西漢中市)劉子羽急遣統制官田晟守饒鳳關(今陜西石泉縣西),并向吳玠求援。吳玠自河池(今甘肅徽縣南)一日夜馳三百里抵達饒鳳關。金軍披重甲登山仰攻,“(吳)玠軍弓弩亂發,大石摧壓,如是者六晝夜,死者山積而敵不退”。這時,南宋軍中一小校投敵,領金軍由小路襲擊,致饒鳳關失守。劉子羽退至潭毒山(今四川廣元市東北)死守,吳玠轉據仙人關在金軍后路牽制,撒離喝不敢進,退出興元。
次年二月,金兀術、撒離喝、韓常再率十萬金軍破和尚原,攻仙人關,發動第三次奪蜀口之戰。吳玠在仙人關右側筑壘,取名“殺金坪”,以萬人駐守,又在其后構筑第二道關隘。仙人關路狹多石,金軍下馬步戰,南宋軍以神臂弓射之。南宋軍轉移至第二關隘時,金軍“人被重鎧,鐵鉤相連,魚貫而上”。吳璘以駐隊矢迭射,矢下如雨,“死者層積”。吳玠派精兵持長刀、大斧出擊,金軍潰走。
吳玠死于川陜宣撫使任上。趙構派宣撫副使胡世將節制吳家軍,分其軍為三,吳璘以兩萬人守興州(今陜西略陽縣),仙人關的兩萬軍隊也歸他指揮,楊政以兩萬人守興元,郭浩以八千人守金州。
吳璘掌軍守蜀二十年,亦是難得的帥才,“隱然為方面之重”。
紹興十一年(1141)八月,金西路軍統帥完顏杲攻取陜西部分地區,派部將蒲察胡盞、完顏習不祝合軍五萬余進據秦州(今甘肅天水市)東北劉家圈,伺機南下入川。胡世將命吳璘率軍兩萬八千自河池北上,九月十六日克秦州,移師至劉家圈以南。劉家圈地處高原,前臨峻嶺,背靠臘家城(今甘肅秦安東)。吳璘問諸將破敵之法,姚仲說:“戰于山上則勝,山下則敗。”吳璘表示贊成,為避免金軍居高臨下沖鋒,決定上原列陣。
二十一日深夜,吳璘率精兵越嶺上原,在剡家灣以自創的“疊陣法”布陣。《宋史·吳璘傳》中,吳璘自己介紹疊陣法說:以長槍手坐在第一排,第二排持強弓,第三排持強弩,都采跪姿,最后是站立的神臂弓手。敵人距陣地百步時以神臂弓先射,距七十步則強弓、強弩齊射,敵騎到近前時,以長槍手刺殺敵戰馬或騎手。兩翼騎兵伺機前出。拒馬如在受攻中出現損毀,則根據戰鼓聲音進行更代。
布陣完成后,南宋軍突然點燃萬余火炬,蒲察胡盞慌忙率軍出戰。吳璘指揮疊陣中的弓弩手輪番射擊,連續打退金軍數十次沖擊。有部將認為金軍占據高處,不利戰斗,建議退至平曠之地,吳璘說:“如此則我走而敵乘我矣!敵已潰,毋自怯!”宋將楊萬生擒金軍千戶一名,跑到吳璘面前夸勇,吳璘呵斥道:把楊萬斬了,“戰方急,豈可得一賊而遽返耶?”楊萬趕緊“投千戶于地,倉遽復上馬入陣”。
關鍵時刻,吳璘“輕裘駐馬陣前,麾軍亟戰”,將士們大受鼓舞,奮勇爭先,金軍大敗而遁,被殺數千,降者萬余。蒲察胡盞、完顏習不祝退入臘家城。吳璘率軍圍攻,即將破城時,因宋金議和,吳璘收到宋廷班師詔書,引軍退。
二十年后,海陵王完顏亮南侵,金將徒單合喜率軍攻川陜。楊政、郭浩已故,年近花甲的吳璘帶病掛帥出征,大敗金軍,并乘勝北伐,一舉收復陜西秦隴地區的隴州(今甘肅隴縣)、洮州(今甘肅臨潭縣)、蘭州、原州(今甘肅鎮原縣)等大片地區,取得又一次空前大捷。時值孝宗新立,受主和派影響,詔吳璘退保川蜀,吳璘退回漢中。
吳璘北伐其間,南宋軍曾在原州之戰中遭遇過一次大敗。
紹興三十二年(1162)四月,原州被數萬金軍圍攻,吳璘派姚仲領軍九千救援。宋金兩軍主力在原州北嶺激戰。姚仲將中軍六千余分四陣,陣前設置拒馬,拒馬外部署騎兵,拒馬內部署步兵,拒馬間以敢死隊持大刀守護,將輜重隊隱藏陣中。哪知,金軍騎兵根本就沒有從正面發動進攻,而是舍馬步戰,將南宋軍外圍騎兵擊走,另外一支埋伏起來的五千金軍騎兵趁勢殺入陣中,南宋中軍陣型被沖潰,傷亡慘重,光將校就損失了三十余人。
好在姚仲的后軍將領姚志比較鎮定,他見前軍潰敗,立即令布疊陣,以神臂弓、平射弓輪番射擊,將金軍擊退,追逐金軍至七八里地外。疊陣法再次顯示了威力。
但從來沒有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陣法。宋太宗對“平戎萬全陣圖”情有獨鐘,可是,北宋極少能武裝起三萬騎兵,宋遼兩軍對壘時,也不太可能出現你管布陣、我管攻陣,搞一個有十四萬之眾的龐大戰陣,如何應對瞬息萬變的戰場形勢?仁宗朝武將王德用就說:“賜諸將陣圖,人皆死守戰法,緩急不相救,以至于屢敗。”按圖打仗,根本就是個笑話。宋太宗預授陣圖,目的其實是搞所謂“將從中御”,控制武將。
一套陣法是否管用常常不取決于陣法本身,而是取決于主將的臨機應變,以及士卒訓練水平及士氣等因素。
南宋初,面對金軍的強大騎兵,南宋的文臣武將都熱衷于在故紙堆內翻找陣圖。岳飛則不然,他在談及學習宗澤陣圖的體會時說:“陣而后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先排兵布陣再打仗,是戰爭常態,制勝的關鍵在于將領們能否將陣法諳熟于心,靈活運用。宗澤聽后十分高興,表揚岳飛說得對。
寧宗朝時,利州副都統張威調任荊鄂都統制后發現,荊、鄂多平曠之地,利于金軍騎兵突擊,“鐵騎一沖,吾步技窮矣,蜀中戰法不可用”,就發明了一種名為“撒星陣”的陣法。金軍騎兵至則敲鑼,南宋一軍分為數十股;金軍分兵追擊時,又擊鼓聚兵,“倏忽之間,分合數變,金人失措,然后縱擊之”。張威利用這種簡單實用的陣法,常常取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