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部學術史,一位李先生:李學勤先生學術成就與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 1345字
- 2021-12-09 16:00:27
從李先生身上學到的
戴 燕
(復旦大學中文系)
認識李學勤先生,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李先生博學多識,好像天上地下,就沒有他不知道的,我們那時年輕,都很喜歡跟他在一起,聽他說東道西。閑聊天的時候,有一次聽他講起他的藏書,他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因為家里地方不大,始終都是保持在八個書柜,絕不增加。我們到昌運宮他家里看過,確實如此。可是那時候,已經(jīng)有不知多少人、多少出版社給他送書,我們也見過他“淘汰”書,后來他回到清華大學,還是經(jīng)常叫學生把他家里多余的書,一車一車運到歷史系或者漢學研究所。平常我們都能感覺得到,作為學者,李先生是一個極其自律的人,非常有理性,但是他并不“貪書”這一點,還是讓我印象很深,我想他正是一個現(xiàn)代意義上的學者。不知道是否與他大學讀的就是清華有關,他研究古代,并且那樣博學,可是,他完全不像傳統(tǒng)的文史學者,要有環(huán)堵皆書的條件,要說明自己學富五車,他是有意識也有能力將古代知識轉化為現(xiàn)代學術的,他關于古代的學問,都是他自己的學問。
20世紀90年代,李先生在清華大學創(chuàng)辦了國際漢學研究所,因為葛兆光當時代表清華與李先生合作,作為他家屬,我也有更多機會見到李先生,聽到他在學術會議上作報告,或者是在一些非正式場合談話,直到2006年,我還替一家雜志對李先生作過一次訪談。在這一段時間里,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國外漢學的重視。在近幾十年的中國學界,他大概算是最早也是最有力地提倡對國外漢學進行研究的學者,曾主編過一本《國外漢學著作提要》,同時推動過一系列國外漢學論著的翻譯和出版。而他的視野,又不是僅僅局限在國外漢學,對于其他國家的古代歷史,他也非常關心。我想他自己雖然從事的是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那需要有極為專業(yè)的知識素養(yǎng),但他實際上又有比較史的眼光。記得在訪問中他曾說,他有一個理想,那就是在世界上各個國家古代文明史的背景之下,寫出中國的古代文明史。當然,他說那首先要有多語言的準備,可是他們這一代人被耽誤了很多時間,所以,他在外出旅行的時候,經(jīng)常都會帶一本英文偵探小說,以使英語不被忘記。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他總是能夠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學術界領風氣之先,我想跟他這種眼界和心胸是有關系的。
最近十來年,我們到上海,就很少見到李先生了,因為知道他太忙,也不愿意去驚擾他。有一次,我在劉國忠老師的陪同下參觀清華簡,轉到文北樓那個并不大的研究室,劉老師指著一個案子說:這就是李先生平時帶我們釋讀清華簡的地方。我聽說李先生一直是手把手地帶領他的團隊整理和解讀清華簡,對于迄今發(fā)表的釋文還有其他相關文章,都是一個字一個字地改定。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事必躬親”的習慣,也很驚訝他有這種作風,而我想在學問上的這種親力親為,正表現(xiàn)出他是一個真正的學者、純粹的學者。在有清華簡以前,我們都知道李先生已經(jīng)擔任過一些學術行政職務,也做過不少學術組織工作,可是直到晚年,他的興趣依然是在學術本身,他對學術研究依然保持著巨大熱情,能夠全身心投入,我以為這是他作為學者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地方。
李先生在中國古代研究的許多領域都堪稱典范,可惜我并不懂他的專業(yè)。但是作為一個古典文獻及古代文學的研究者,我也覺得非常慶幸,能在剛剛進入學術大門不久,就認識了李先生,從他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用之不竭。
2019年12月7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