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李先生的學術思想是留給古史學界的寶貴學術遺產

謝維揚

(上海大學歷史系)

即將過去的一年(2019年),在先秦史、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研究及考古學界發生的最令人痛心的一件事,是我們敬愛的李學勤先生的離世。作為長期以來學界公認的領軍人物之一,李先生的離世是中國古史學及相關學科的重大損失。

今天,當我們緬懷李先生時,我想著重說的是,在李先生一生所留下的極為珍貴的學術遺產中,除了浸透他畢生心血的數量眾多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外,尤其令我們倍加珍視的,是其在近三四十年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有極重要價值的學術思想。它們是現代學者繼續沿正確方向和以正確方法進一步推進古史、古文字學和古文獻研究及考古學相關課題研究的利器。

在這些重要的學術思想中,令我有最深體會的是:

第一,要認清文獻在古史研究中作為一手史料的重要地位。我們都知道王國維先生曾對古史研究的方法問題提出過著名的“二重證據法”,而王先生的這個提法絕不僅僅是提出古代文獻的內容被地下出土的相關資料印證所體現的價值,同時也表達出即使尚未有相關出土資料正面印證的古代文獻記載,也可能是具有真實史實素地的重要認識,實際上是肯定了古代文獻資料在古史研究中所具有的一手史料的地位。李先生對王國維二重證據法思想的這一深刻含義有準確的把握,并在其自身研究中切實地貫穿了這一方法。例如在《〈帝系〉傳說與蜀文化》一文中,李先生提出:“《帝系》這種三代統出一源的譜系,在近代備受學者的譏評,以為子虛杜撰。不過既然各種古書都記有基本相合的傳說,意義是不容抹殺的。我覺得如果細心推求,其中不乏啟示。”(1)李先生對古書資料的意義提出這個看法應屬非常不易,實際上同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一樣,包含了確認古代文獻資料在古史研究中具有第一手資料地位的思想,對古史研究中正確對待古代文獻記載的價值是有非常重要意義的。

第二,對中國古代傳說時期的歷史應予正視。在中國早期歷史研究中,如何對待見于大量傳世文獻記載的所謂傳說時期的歷史,一直是古史界在努力探討的問題。李先生對這一重要問題也提出了鮮明的看法,那就是要正視這段歷史,不能簡單地因文獻記載和文獻文本流傳上所存在的問題,而完全無視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早期歷史片段反映的意義。李先生在一次談論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的方法問題時,所說的“第三點”便肯定地指出了要“重視傳說的價值”。

李先生說,“晚清以來興起的疑古思潮,以為古史傳說所指的時代越古,后人作偽的成分就越多”,但他指出,自20世紀50年代以后就有學者“對古史傳說作了細心的整理分析”,并根據傳說進行考古調查,“有很引人注意的收獲”,對現代學者在中國早期歷史研究中重視對于傳說時期問題的研究予以充分的肯定。(2)李先生所強調的要正視傳說時期歷史真實價值的思想,對于在準確復原古代歷史事實基礎上完整地推進中國古史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應高度重視和深入開展對古書形成問題的研究。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在古書形成問題上研究的成果是奠定古史史料學正確基礎的關鍵,而這同李先生和他所帶領的團隊多年來在這一問題上所做的大量研究和取得的豐碩成果,尤其是李先生對這一研究意義的大量深刻闡述是分不開的。李先生在談到探究古史研究正確方法的問題時,非常突出地提出了這一問題,有力地推動了古史界對古書形成問題的研究。而在這一問題上他特別強調了對于這一重要問題的研究應避免簡單化。他指出:“古書的形成往往要有很長的過程,總的說來,除了少數經籍早已立于學官,或有官本,古籍一般都要經過較大的改動變化才能定型。”由此他針對古史界高度重視的古書真偽問題指出:“對古書形成和流傳的新認識,使我們知道,大多數古代典籍是很難用‘真’‘假’二字來判斷的,這對于擺脫辨偽工作的局限性也有很重要的意義。”(3)在此基礎上,李先生響亮地提出了現代古史研究應“走出疑古時代”的問題。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古史界于古書形成問題的研究有高度的重視和很多重要的進展,并取得許多重要成果,這些都有利于使整個古史研究向更高水準推進。

第四,在開展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時,應注意建立適合中國情況的相應的理論體系。李先生曾援引張光直先生的論述,“中國歷史初期從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的演進過程有它自己的若干特性”,并進而指出:“對于在考古學上如何判斷一個文化是否屬于文明時代的問題,恐怕也不能簡單套用流行的界說。”他特別提到對于“在很多方面前所未知的考古文化,我們還是要從實際出發,尋求實事求是的結論”(4)。這些思想對于正在持續開展的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研究取得真正可靠和切合中國古代實際的最終成果,是具有特別重要意義的。

我相信,在李先生所提出的上述重要學術思想的引領和啟發下,以及在因這些思想形成的對古代資料正確解讀和認識的正確方法的支撐下,對于中國早期歷史(包括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問題研究這一已經數代學者悉心探索的重大課題,將會取得具有更高水平而更為重要的成果。我們作為后輩學者,包括眾多年輕學者,一定會盡全力向這個目標,繼續前行,以此告慰李先生的在天之靈。最后我也借此機會再次表達對敬愛的李先生的深切緬懷和永久崇敬。

(原載《出土文獻》2020年第2期)


(1)李學勤:《〈帝系〉傳說與蜀文化》,《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217頁。

(2)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第23頁。

(3)李學勤:《簡帛書籍的發現及其意義》,《中國古代文明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410—411頁。

(4)李學勤:《良渚文化與文明界說》,《走出疑古時代》(修訂本),第317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宁市| 镇远县| 兴山县| 威海市| 宜城市| 新河县| 读书| 峨眉山市| 岱山县| 诸暨市| 文成县| 克什克腾旗| 封开县| 新余市| 凭祥市| 七台河市| 当雄县| 宜兰县| 海林市| 灵寿县| 札达县| 沁源县| 嵩明县| 武宁县| 象山县| 新化县| 马鞍山市| 漳浦县| 竹溪县| 渝北区| 博湖县| 都江堰市| 长子县| 梧州市| 宁津县| 永宁县| 海城市| 卢龙县| 北安市| 互助| 金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