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桿子是怎樣煉成的:公文寫作實戰
- 李永新
- 3146字
- 2021-12-09 15:56:11
第3節 關于寫得好
一、如何做能謀善干的寫手?
不要滿足于做為文而文的任務式、事務式寫手,而要敢于擔當,立志做以文輔政、以文鼎新的參謀型、智慧型寫手!
1.舍得花精力
2019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春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談到學習理論時,強調“要舍得花精力,全面系統學,及時跟進學,深入思考學,聯系實際學”。
五句話中,“舍得花精力”是前提、是關鍵、是根本。
舍得花精力,就是要暫擱種種誘惑,舍得拿出時間,能夠端正態度,做到心無旁騖,真正動腦走心。
只要下決心放下手機,離開酒桌,關上電視,忙里偷閑,走進圖書館、書房或任何安靜處,或者捧起書本,或者鋪開報紙,或者點開網頁,就離能謀善干筆桿子的距離近了一大步。
2.提升閱讀質效
信息時代,處處是信息,處處是“地圖”,處處有寶貝。提升閱讀的質效,就是要四處尋媒介,動態兜全情況;精心深閱讀,廣泛儲備素材;分類萃與合,隨時揣摩備用;沙場秋點兵,實戰靶向儲備。具體內容將在第5章“磨刀子”中展開。
比如,如果平時能夠在“外情”方面多些搜集閱讀,那么在參謀輔政的廣度上就會更加得心應手。視野寬,則思路寬、思維活。在省級單位工作,各省的黨代會、政府工作報告等綜合性材料,均應主動收集研習;在市縣鄉單位工作,全國排名前30市縣鄉、全國資源稟賦相近市縣鄉、地域相近市縣鄉的綜合性材料,均應主動收集研習。研習中,重點參閱亮點思維、共性方法及可復制、可借鑒的措施辦法。如此,才能謀到點子上,謀到關鍵處。
平時的儲備,決定了我們的底蘊,平時將劍刃磨利了,戰時才會有能力亮劍、有底氣亮劍。
3.多到一線實踐
在一線能捕捉到最鮮活生動的實際情況,能用具體的畫面貫穿起抽象的上情、下情、內情、外情。只有把抽象、冰冷的文字和具體、生動的實踐關聯起來,所擬寫的文稿才能接地氣、有生命。
其實,負責文字綜合的同志是鮮有機會離開辦公室的。那就不妨多走出辦公室,到業務處室科室中走一走,問一問他們到基層調研了解到的具體情況,看一看他們帶回來的一手資料,順便學一學他們的具體業務,這畢竟也是最接近一線實踐的戰場。
百聞不如一見。如有到外地調研的機會,應提前認真做好設計安排,在完成規定動作的同時,根據參謀輔政的需要提前設置一些自選動作,提前同相關同志約好,虛心求教問題,全面掌握情況,全方位接受實踐洗禮。
4.主動練腦練手
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
在圍繞崗位職能和具體業務,動態調度掌握上情、下情、內情、外情的過程中,不妨多寫寫信息稿、通訊稿、政論稿,向單位網站、行業報刊、地方日報投一投。
這既是深度掌握情況、研習業務的過程,又是練腦練手的好方法,更能持續增強成就感和寫作信心。
假以時日,既能成為業務上的佼佼者,又能成為單位小有名氣的寫手。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具體攻略,可參看第5章“磨刀子”第5節中的《如何向刊物投稿》一文。
5.高標準完成每個文稿任務
珍惜領導交辦的每次文稿任務,在廣度、深度上要搜到極致、看到極致、寫到極致。
對一些例行的文稿,不要被動等上面通知,要主動及早謀劃設計、及早調度調研,全面弄清情況,科學研判形勢,科學研究舉措。
具體起草文稿時,要格物致知、竭盡全力,快速調動平時儲備的各方面資料,快速調度調研最新情況、最新素材,快速領會領導意圖,高標準、高規格、高質量完成任務。
這既是對自身的一種磨煉,又能為組織和領導兜全情況、研好形勢、謀實措施,為其科學決策和推動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真正達到以文輔政鼎新的效果。
二、疫情防控對寫材料有哪些啟示?
1.從領導接受采訪時的應答方式,感悟擬寫文稿的至高標準
疫情防控中,一些地方領導在不同場合接受采訪時的應答方式,給了愚拙很大啟發。
有的一問三不知,對謀劃工作急需、必需的基本數據做不到及時精準掌握,更何況這些數據體量并不大,調度統計并不復雜,也不需要填很多表,幾個電話就能搞定。你我他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也不用五十步笑百步。這深刻警示我們:寫材料也好,用材料也罷,評價一個材料或者一段工作的基本標準,不在于是否弄得多么工整、圓潤,而在于是否聚焦實際問題、圍繞服務對象,真正把情況兜明白了。
有的沒有照本宣科,而是對著一張表、一個圖侃侃而談,應對自如。臺上答卷的風采,離不開臺下大量精準具體的工作,離不開領導本人及寫材料者的貢獻。無稿侃侃而談的前提是有稿。這個稿,不是為稿而稿,而是有具體的調度、翔實的數據、精準的分析、完美的呈現。這也深刻啟發我們:寫材料并不是閉門造車地碼字,寫材料也好,用材料也罷,我們既要有材料,更要敢于扔掉材料,不管有無材料,關鍵是認識和解決問題。
有的念一是二是三是四是,有的直接一段話。前者不見得比后者多么有邏輯、多么有章法。對情況是否深度掌握,對問題是否深刻思考,對舉措是否深入研究,一張嘴、一對比就可以看出來。這也深刻啟發我們:寫材料,內容遠勝形式,寫材料也好,用材料也罷,內容上的深度遠遠勝過表面的一二三四花架子。
材料的至高標準本就是沒有所謂材料。我們應追求的,不在于材料本身,而是對事和人深度研究后的思路舉措。而這種深度研究和思路舉措并不見得就是我們寫出的材料。
因此,我們應崇尚的是這種深度研究的態度和做法,而不是為寫而寫、刻意羅列一二三四。
寫材料、用材料的最大價值不在于材料本身,而是基于對情況掌握后的謀劃,不是做材料的批發者、宣讀者,而是做一個能兜清情況、提出務實舉措的頂級謀士和實干家。
2.從一篇信息稿感悟干工作、寫材料如何迅速打開局面
一篇信息稿中的一段話給了愚拙深刻啟迪:“從掃黑除惡戰場轉向‘掃毒除疫’戰場,來武漢4天,夜以繼日連續作戰,邊調研、邊熟悉、邊思考、邊研究,‘惡補’疫情防控情況和相關知識,想盡快成為一名深度的‘知情人’和推進這項工作的行家里手。”
這段話特別是“惡補”一詞,揭秘了中央指導組干工作、擬文稿的方法,也同愚拙的四個深度研究高度契合。
干工作,寫材料,能否快速打開局面、扭住關鍵,一方面取決于長時間艱苦細致的學習、思考、儲備、積淀,也就是把“惡補”放在平時;另一方面也取決于戰時的“深度”“惡補”。
要想成為綜合領域的筆桿子,至少應是半個業務通,或者具備短時間搞清搞懂業務的學習能力、專業素養。
很多同志急難險重工作頂不上去,材料寫不出來,說到底就是不舍得花精力“惡補”。
突然接到重要工作或材料,如何進行“惡補”,才能讓工作出彩?
開頭那段話本身就是方法論。
“惡補”的方法是“邊調研、邊熟悉、邊思考、邊研究”。正所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好的方法不會憑空產生,而是源自艱苦卓絕的調研和思考。
“惡補”的關鍵是“深度”。不能浮在面上,要深入進去,很多事情往往是一深入就具體。
“惡補”的目標是當“知情人”和“行家里手”。稍微遇到點兒急難險重的任務,就以不懂為由推脫,永遠成不了大器。要想把工作干到極致,把文稿寫到極致,就需要成為行家里手,至少是半個業務通。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中練。突如其來的疫情,其實也是筆桿子們一次難得的磨礪本事、提升能力的契機。除了完成本職任務外,不妨設想,假如自己是某一級領導,面對這些狀況,應該怎樣迅速打開工作局面?從擬寫材料的角度,我們也應該動態關注各級各方面部署要求、經驗做法,結合單位實際和本職工作,第一時間掌握各方面情況,第一時間研究對策舉措,打好各種提前量。
要想保持輸出端持續穩定,保持一個高水平寫作狀態,就需要持續穩定地輸入,動態掌握各方面情況。尤其是這段時間,動態情況太多,需要輸入的會議材料、講話材料、信息材料非常多,都需要深閱讀、深思考,對人的體力和精力考驗是極大的。但沒有這些做支撐,肯定寫不出高質量的文稿,工作也很難干在點兒上,在輸出端難以做到穩定高質量。
希望我們愿意并能夠“惡補”,將工作干到極致,將文稿寫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