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擊疫情 我們在行動:致敬戰“疫”醫院領銜者
- 董家鴻 于金明
- 1651字
- 2021-12-09 12:10:20
去,不去?從一個人到六個人
2020年2月中旬,全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發病人數仍在快速增長,這種未知的疾病傳染性強、沒有特效藥、重癥患者死亡率高……一時間,全球的注意力都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瘟疫奪去。就在這個時候,我受到新冠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的委派,帶領國家遠程醫療隊工作小組,奔赴疫情重災區——武漢。

3月24日抵達武漢
作為一名從業37年的醫生,救死扶傷的信念已經深入骨髓,當國家有難、患者有需時,我熱血沸騰了,終于能夠親臨抗“疫”第一線。但援鄂遠程醫療隊中除了經常與生死打交道的醫生外,還有學者和工程師,這種時刻、這項任務、這個決定,對于他們和他們的家庭而言真的是太艱難了。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楊斌工程師告訴妻子決定赴武漢后,妻子默默不語很久,才站起身抱了抱楊斌,轉而就開始為他收拾行囊,一邊收拾一邊掉眼淚。我們雖都是平凡人,但背后卻都有家人,我的母親從新聞中得知我瞞著她去武漢的事情后,也打電話來念叨了我好久,你們看,雖然我都這把年紀了,但在父母眼中仍舊是個孩子。正是這份明知風險仍然選擇逆行的初心,讓我們的六人行,不孤單,很溫暖。
2月23號晚上9點,我和團隊其他隊員一起從北京西站出發,坐上了久違的火車,大家既忐忑,又期待,討論了很久智能防疫設備部署和疫區實地考察計劃(當然,我們全程都嚴實地戴著口罩,做了充分的防護)。第二天凌晨抵達目的地——武昌站,這是號稱九省通衢大武漢往常最中心、最熱鬧的車站。下車后的站臺,空蕩蕩的、冷清清的,到處彌漫著消毒水的味道。外面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刮著冷冷颼颼的北風。偌大的車站里,只有一列火車、一位列車長、一行六人和十二個箱子。行駛在封城中的武昌大街上,一邊是摩登都市,一邊又闃無一人,一切都像是科幻電影里的場景。和大家說實話,那個瞬間,那種莫名的凄涼,真的令人恐慌、傷痛。為武漢、為生命,團隊被激發出更強烈的使命感,只想立刻投入與疫情的搏斗中去,于是我們未作停歇就直奔武昌區政府,打響了國家遠程醫療隊在抗“疫”援漢的第一槍。
雖然親臨一線的只有六個人的身影,但撐起戰斗的,還有我們背后多支清華醫工結合攻關團隊中的成員。瘟疫暴發,牽動著每個“清華人”的心。臘月二十七,還有幾天過年,由臨床醫學院及附屬醫院、精準醫學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精密儀器系、電子工程系、航天航空學院等院系專家組成清華大學醫工結合“戰‘疫’突擊隊”,聚到清華長庚醫院開了個緊急會議,會議結束后大家紛紛退掉了歸家團圓的車票,迅即投入到各項科技攻關中。我們的第一個應急研發的成果——COVID-19自測評估系統,自大年初一啟動研發到大年初八就通過了專家審核上線,7個日夜我們的團隊廢寢忘食,用清華速度為恐慌的人們及時送上了居家自測“神”器。如果你心存疑慮,只需要打開手機,做一次自查篩選。小程序就會根據體溫、呼吸道癥狀、流行病學史等因素進行自動分析,給出一個可靠的新冠感染風險評估,感染風險高的人會被建議去醫院就診,反之則先在家中觀察。

隨車到達武漢的還有清華大學捐贈的醫療設備物資

通宵鏖戰的研發團隊
上線當天,便有來自內地及港、澳、臺34個省市的75萬余人次點擊進行了自測。自測評估系統不僅可以強化大眾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科學認知,減免社會恐慌,同時也可幫助百姓做好就醫前的居家分診,減輕醫院的醫療負荷,讓醫療機構有限的醫療資源能夠更加高效地投入到確診患者中,避免醫院內人群聚集和交叉感染,有效遏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蔓延擴散。
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清華校友告訴我,有個非洲剛果(布)的小伙兒,他所在的公司建議員工使用我們的小程序進行每日自測。一天早晨起來,他突然開始發熱,雖然沒有其他癥狀,但這可嚇壞了一家老小。疫情期間發熱,尤其是在當地醫療資源不甚充足的情況下,這可攸關生死。家里人都慌了,坐立難安,癥狀稍有風吹草動就往新冠上靠。有說去醫院的,有說在家觀察的,爭執不休。小伙自測后得到“居家醫學防護,觀察癥狀變化”的建議,雖然大家還有些許不安,但心里都踏實了下來。小伙在家做了防護,當晚體溫就下降了,也沒有出現其他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