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開清華的110種方式·Ⅰ(110校慶)
- 張超 何雪冰主編
- 2596字
- 2021-12-09 12:04:13
王曉亞:從清華電視臺到江蘇衛視
工作后被人問到最多的問題就是:你是清華畢業的?你們學校也有主持人專業?(當然沒有!)居然可以跨界來做主持人!剛開始,我也不以為然,后來有一天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我怎么就做了主持人呢?在學校的7年里,除了專業課的學習,我待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清華電視臺。每周兩次播音,7年不變;學校的大大小小的舞臺上,實戰了100多場;在畢業前的100天創辦訪談脫口秀《慧曉天下》,我和慧凝兩個既是主持人,也是編導、攝像、剪輯、后期、運營……學校里的種種經歷,仿佛都在給我的職業選擇作準備,雖然不是所謂“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但對于這次“跨界”我有自信。
■ 從零開始的清華主持人
通過校招,我來到了江蘇廣電。“清華大學外文系文學學士、國際新聞傳播碩士”,眾人眼中我是頂著名校光環來到工作崗位的,可我畢竟換了一個全新的城市,一切還是要“零基礎”開始。從《青年江蘇》節目的記者做起,我爬過閱江樓,繞過玄武湖,跑過南京青奧會場館,擠過中秋節人山人海的夫子廟,對話過教育改革前線的教育局長,采訪了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孩子……高密度的采訪、寫稿歷練讓我迅速成長,剛工作的第二個月參與的系列報道《教改再揚帆》就榮獲了2014年度江蘇教育新聞獎一等獎。
由于頻道人手緊缺,剛到臺里的第二個月,我就開始了直播新聞節目《江蘇教育新聞》的播報工作。上來的第一檔節目就是直播,不容出錯的直播,現在想來領導還是挺大膽的,只是他們不知道我曾經在清華電視臺播了7年新聞,曾經下過功夫,又有何懼呢?2015年,《江蘇教育新聞》改版為全媒體教育評論節目《教育銳報》,每天15分鐘的教育評論,中間只有一次片花斷點,一方面要求主持人基本功過硬,連續評論7~8分鐘不間斷、不出錯;另一方面在內容上還要有新聞人的敏感、冷靜、思考和新銳觀點。拿不準的,就學;不擅長的,就練。每天看教育領域的報道、觀點,然后自己寫500字的評論,來訓練自己的思維邏輯,說出自己的觀點。有時候會感慨,我多么渴望變老!因為那樣我就會有更多的積淀,才能發出觀點獨到的聲音,才會擁有超出年齡的“責任感”。
教育對人一生的影響是最根本、最直接的。多年的積累、養成的習慣、學習的能力,才是工作后“從零開始”最大的資本。

參評第三屆江蘇廣電主持人“金荔枝”獎形象照
■ 努力做“十項全能”的科學達人
2015年年初,全新打造的青少年互動科普真人秀《未來科學家》開播。這是一檔每周一期的全外拍科學實驗節目,平均每期節目要在一所小學校園拍攝三天,遇到煩瑣的實驗甚至會一期節目外拍六天。外拍環境不比演播室,不可控因素很多。零下196℃的液氮、遇到粉塵炸裂起火的油鍋、40℃烈日下的水晶采石場、35層樓高的消防天梯、置身上千條揚子鱷的池塘……為了這檔節目,我跟隨節目組走南闖北,危險系數再高的實驗也都親自上陣,因為“不做科學節目,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有多勇敢!”
然而真正的壓力是從2016年開始的。《未來科學家》改為日播節目,每天進一所學校,錄制一期節目。錄制頻次高了,變數就更多了,作為主持人,必須和節目組想辦法一一應對、全部克服。錄制學校的條件參差不齊,遇到天氣條件不允許,準備好的實驗沒法做了,就臨時就地取材,調整實驗內容。參加錄制的學生年齡不一,從幼兒園到初中生,我們必須調動現場的孩子們的好奇心,在漫長的錄制過程中保持他們的新鮮感、興奮感;每一期節目都是一場帶觀眾的真人秀,從一間十幾人的教室,到幾百人的禮堂,哪怕沒有話筒,全程靠“吼”也要全部出色完成。
想要真正成為節目的靈魂,就必須深度參與節目的策劃、錄制、后期、宣推、產業運營全過程。自己的節目就是自己的孩子,你要對它負責。科普節目內容要嚴謹,形式要活潑。策劃階段就要與編導討論選題,力求帶動更多觀眾,做更有效率的實驗、錄制出更好的視覺效果;每天白天做實驗錄制節目,晚上在賓館對稿本,試驗第二天的實驗;拍攝之后,我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找到沒有任何后期包裝的節目視頻反復觀看,聽大家反饋。365天進了240所學校,錄了240期節目,編導、攝像一批又一批輪流出差,而主持人不變。直到有一天,我忽然發現對于節目我比編導懂得更多了,這就是做“靈魂人物”的感覺吧。

新冠肺炎疫情剛暴發時的春節,在空空蕩蕩的演播室內,一天內錄制了十期《非常時期·非常薦書》
■ 做知識型“主持人+”,必須“細節控”
人們總是期望從一個主持人身上看到他的風格、他的內涵、他的積累,又需要他每次出現在節目中都帶著鮮明的、極致的“標簽”,這需要主持人長期的錘煉和探索。7年來,從教育頻道《江蘇教育新聞》《教育銳報》《未來科學家》《家有兒女》《未來之星》《最贊老師》《環球教育周刊》《創投合伙人》,到江蘇衛視頻道《職來職往》《最愛故鄉味》《家屋室的主人》《京東雙十一直播超級夜》……主持的節目涵蓋了新聞直播、教育評論、科普實驗、家庭訪談、少兒才藝、職場創業、生活服務、國際交流、大型晚會等。看似涉獵廣泛,而事實上我在不斷嘗試和積累,努力成為一名懂教育、懂發展、具有國際視野的知識型生活主持人。
拒絕泛娛樂,堅持做好內容,工作上不能要求團隊給你什么,而是要非常苛刻地要求自己,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為了準備主持江蘇發展大會,我提前兩個月了解嘉賓的生平、作品、近況,中文、英文的材料看了厚厚一疊。活動當天,一位華裔嘉賓演講時中文表述不清,我就上去翻譯救場;《未來科學家》專訪陽光動力二號飛行員,錄制時終于可以用上英文,與嘉賓侃侃而談,當然代價就是結束后還要把所有內容翻譯成中文,校對、配音、編輯成片;暑期英國文化交流營,我一個人帶隊,從前期策劃、設計路線、與英方溝通到招募營員、帶團出訪、后期宣傳推廣,親力親為;平安希望小學支教、鹽城阜寧支教活動中,與老師一起設計和準備課程,在帶給孩子們歡樂的同時,注重他們的心理建設,讓他們得到自信和快樂。從工作中得到的收獲,永遠與工作時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成正比,沒有真正付出過,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能耐有多大。
從記者、播音員,到有編導思維的主持人,再到全程、全時、全員傳播的積極參與者、團隊的核心力量,我希望不斷拓展主持人的外延,在團隊中永遠堅持做“加分項”。我記得節目中一位師兄曾說過,只要不斷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剩下的交給時間,時間就會讓你逐漸成為你注定要成為的那個人。
寫于2020年12月
王曉亞,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4屆碩士畢業生,畢業后簽約江蘇省廣播電視臺。現為江蘇廣播電視總臺雙語主持人,一級播音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