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序
芮必峰
六月初,登峰把他的新書《文字的力量》樣稿發給我,請我寫序。也許在登峰看來,我曾經是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有些所謂的“資歷”,寫出來的序應該更有分量。可在我看,寫序畢竟是作者的信任,馬虎不得,真擔心不能滿足登峰的心愿。但看完樣稿后,確實有些話想說。這里說出來,權當是序了。
先說說登峰。
登峰的最大特點在于他的激情。四十幾歲的年齡,三十來歲的活力。開心的時候,說話眉飛色舞,感染力很強。他常說的一句話是,人生剛剛開始,未來比現在美好。
登峰是一個有情懷的人。《想讓女兒早點上大學》《父母和他們的私立學校》《你怎樣了?》《回望那些青澀歲月》《為〈明光報〉送行》,都從不同角度展示了登峰心靈深處柔軟的一面,體現了登峰對女兒、父母、友人和事業細膩而深沉的愛。
登峰敢講真話。他曾經是幾家報刊的言論寫手,《文字的力量》選取的十幾篇都是一些代表作。《切莫丟了“中間村”》《話說“親自吃飯”》等等,既是一些敏銳的發現,也是一些帶刺的文字。作為體制內的一員,能做到這樣,很不容易。于是有人說,登峰遇到了開明的組織。
登峰是一個有精神家園的人。他的心靈深處有一方凈土,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該追求什么。最可貴的是,他能夠管住自己的注意力,有著很好的毅力和意志力,堅定地朝著自己既定的方向和目標進發。他喜歡寫,他把寫作當作自己的樂趣和追求,多年來堅持每天一兩千字雷打不動。這對一個業余寫作者來說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為了寫出好文字,他抓住了八小時之外的各種機會,跑遍了明光的村莊和企業,從大量的采訪中找源頭、找力量、找靈感。他相信,現實生活中充滿了值得書寫的故事。
登峰閱歷豐富。參加工作以來,經歷崗位十多個,建設局、發改委、組織部、宣傳部、報社、電視臺、廣電局、人大辦公室、科技局、科協,等等,都是黨政職能部門,而且長期在一把手崗位上任職,認識了很多人,了解了很多事。這些,不僅為他的文字增添了難得的素材,也是他的文字有自己風格、能夠接地氣的原因。
再說說這本書。
《文字的力量》是一本文集。于登峰而言,這本書是可以提前十年出版的,因為書中絕大多數文章寫于十年前。但登峰選擇了等。他說,出書是一件嚴肅的事,起碼應該對得起讀者,不是有錢人隨便湊一些文字就行。
確實,很多文章在當時是很精彩,但時過境遷,人的口味和觀念變了,很多舊文已不能入眼。如果早早將這些文字結集出版,那注定會有很多遺憾定格書中。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作者以近乎苛刻的態度選出了30萬字,形成了這本書。應該說,這樣的文字更能經受住時間的檢閱和考驗。
《南京有個明光市“泊北二村”》堪稱一篇代表作。這是一幅鄉村人在城市生活的長畫卷,文章的切入點很好,寫得也好,十幾年前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強烈的反響,現在讀來也毫無違和感。《打通農村維穩“最后一公里”》,被《中國紀檢監察報》以半個版的篇幅刊出,引起了省委和省紀委關注和重視;《鄉鄉都是名片》得到了時任省委常委、副省長趙樹叢的批示,明光的這一做法在全省推廣;《當年的全省第一》得到了省委宣傳部認可,明光市嶺北村書記也因此成為全省“七一”大會上唯一一個發言的村干部;《挺過十六次手術的好人》讓明光市殘聯副理事長戚冰以滁州市僅有的一個勤政典型競爭全省表彰。
安徽商報記者楊靜說,天然的文字稟賦+對事物的敏銳把握+對實際工作的熟悉+很好的提煉總結和條理能力,成就了這樣一篇篇特稿并火到了今天。的確,與那些脫離實際的高談闊論、矯揉造作的自我抒情相比,這些稿件顯得更加實在,這些文章顯得更具生氣,這些文字顯得更有力量。毫無疑問,與現實生活長期零距離接觸和對具體社會實踐的認真關注、思考,是成就這些文字的首要原因。
《文字的力量》共收進文章72篇。包括散文、隨筆、報告文學、故事、言論、解說詞、書信、腳本、評論員文章、演講稿、征文、述職報告、領導講話、傳記、調查報告、論文、現場見聞、深度報道、消息、通訊、人物事跡、經驗材料等等,可謂文體大全。于許多讀者,特別在實際工作中需要與文字打交道的讀者而言,通過一本書,可以領略眾多文體的寫法,這也是這本書高性價比的一個體現。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嘗試了“原文+背后故事”的表現手法,即每篇文章都有一個精彩故事附后。在人人想聽故事的當下,這樣的表現遠比單純的文集更有看頭。而且,看了原文,再看故事,二者相得益彰,既有一種時代感和時空穿越感,也很有“買一送一”的愉悅和“一魚兩吃”的新鮮感。
《文字的力量》12個篇目的分類也很干凈妥帖,“家人家事”“養成盤點好習慣”“一鄉一名片”“文字下的牛人”“各種正能量”“敬天禮地的小人物”“不該忘卻的記憶”“那些重托”“時評與思考”“隨筆”“記者眼中的點滴”“演講與口才”等等,讀后都有讓人一探究竟的想法,而一旦探究下去,便是“一步一景”,進而產生目不暇接的滿足。
最后給這本書做一些宣傳。
《文字的力量》具有鮮明的本土色彩和地域性,所以,對于在縣市一級工作的寫作者,對于那些以表達縣市一級為主體的記者朋友,這本書又具有普遍的借鑒意義。換言之,這本書呈現的人和事應該也是其他縣市宣傳和關注的重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字的力量》值得記者朋友、通訊員朋友、機關寫手以及廣大文字愛好者關注。
從特點上看,這本書有許多成功之處。
首先,是話題尋找上的成功。寫出經典之作是每個寫手的追求,但真能寫出讓大眾記得住、記得久的作品,則不是容易的事。不是因為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現。《文字的力量》呈現出來的二十多篇頭版頭條和十多篇言論,選題都很獨到。這些題材或在眼前,或在遠處,都幸運地被作者發現和捕捉到了。細細探究,對于我們“發現新聞”應該有所啟發。
其次,是表現手法上的成功。《文字的力量》表現了一群地方名人、名鄉和名村,或者說,這些表現對象因為作者的書寫而成了名。在表達中,作者時而小切口,深挖掘;時而寬撒網,慢慢收,話頭甩出去,又能點點面面妥妥帖帖收回來,收放自如。此外,作者文風簡練,風格明顯,慣用短句,少定語,少修飾,條理性強,宏觀微觀均能到位,方方面面娓娓道來,如涓涓細流匯入大海,表現出很強的文字實力。
再次,是“官話”化解上的成功。工作總結、領導講話、述職報告、對內或對外宣傳稿等等,這些文體如果你把它們當做一般性“官樣文章”來寫似乎并非難事,但真要使它們接地氣、生實效,并真正能讓人讀得進去,卻很不容易。本書作者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同時,善于巧妙地把“文件語”“官方話”化解為大眾喜愛的文字,既代表官方說話,又基本不說“官話”,讓讀者看得進去,想看下去。《當年的全省唯一》《我的第一個頭版頭條》《變反對為擁戴》《盛開的“紅杜鵑”》,都是一些謳歌政績的文字,只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細節,看到了實情,所以看了之后能夠信服。這正是登峰此類文章的成功之處。
最后,是情感表達上的成功。一本書30萬字,讀起來并不覺得冗長。《我的十七年》超過了7000字,是一篇小傳、最長的一篇,或許也是讀者更愿意慢慢讀反復讀的好文章。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像《故鄉的水》《野菜的光芒》等等,讀到的都是生活河流里飛濺的浪花,是帶有人間煙火味的故事,是讀了之后能夠產生強烈共鳴的好文字。與其說這得益于作者的筆力,不如說這是作者有感于現實生活,進而再把這些情感傾注于筆端的結果。因為用了深情,枯燥的選題變得生動,平凡的人物催人淚下,一系列重要題材得到了很好駕馭并引發廣泛關注。
文字是有力量的。它可以成就寫的人,更可以成就被寫的人,這也是《文字的力量》這本書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當下,公眾號、手機APP、微博和微信各行其道,人人都是自媒體,通過文字發聲成了每個人的基本功。怎樣更好地深入社會生活、關注社會實踐,真正發現和選擇那些值得書寫的人和事,在自己的媒體里拋出有效的話題并以富有真情實感的文字表達出來,以推動社會的文明、進步和發展,相信《文字的力量》能給讀者不少有益的啟示。
(芮必峰,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原院長、黨委書記,現任安徽大學江淮學院院長,安徽大學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兼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新聞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教育學會理事,安徽省記協常務理事,安徽省第九、十、十一屆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