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師者(110校慶)
- 覃川主編 程曦 周襄楠 曲田副主編
- 6080字
- 2021-12-09 11:42:45
一生情系清華 愛灑隴西學子——清華老教授趙家和的生命之歌
他捐出畢生積蓄幫助數千名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但在癌癥晚期卻舍不得使用進口藥物治療;他在美國做客座教授時薪酬不菲,但給自己一家三口規定的每月生活費標準僅為100美元;他退休后曾在深圳某著名企業擔任顧問,但每次南下都是自帶鋪蓋、租住普通民房……了解這些事情是在他離世之后。他在世時,絕不同意公開自己捐資助學的事情,新聞報道中也只能用“一位清華大學退休教授”代指。
他的名字叫趙家和。

趙家和(1934—2012),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著名金融學家和金融學教育家。
出生清華 獻身教育
1934年,趙家和出生在清華園,他的父親是時任清華大學法學系主任。在20世紀40年代抗戰的艱難歲月中,趙家和跟隨父親及家人遷往云南昆明西南聯大。歷經戰火紛飛,見證弦歌不輟,“愛國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銘刻在他幼小的心里。
1951年,趙家和考入清華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學習。大學期間,他曾擔任班長,獲得學習優良獎狀,這是當時清華學生的殊榮。畢業后,他選擇留校任教。1961年,趙家和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同事眼中,趙家和既是清華教師中的普通一員,又是聽黨召喚、服從分配、工作踏實、成績顯著的骨干人才。
20世紀50—70年代,趙家和一直在電子系工作。他曾參與建立系里實驗室、指導學生畢業實習、研制科研材料,并擔任主講教師,共同編寫教材。無論做哪方面的工作,他都十分勤奮、刻苦,積極、努力。
由于趙家和工作嚴謹踏實,除了日常教學、科研工作外,他開始承擔相關管理工作。在此期間,趙家和曾負責電子元器產品車間的組織管理,并協助建立器件廠,后來擔任系科研科科長。
任職期間,趙家和善于管理、勇于創新、表現出色。1977年,他被調到清華大學電教中心工作,1979年5月被聘為副教授,任電教中心副主任。在創建電化教學實驗室的工作中,他吃苦耐勞,認真負責,專業心強,業務能力高;他對同志要求嚴格,積極關心培養青年人才;他堅持原則,處理事務十分果斷。
兩年后,趙家和開始在清華大學科研處工作,歷任科研科科長、科研處副處長。當時世界銀行提供給學校首批無息貸款,趙家和由于有較高的英語水平,被委派到國外選購一批計算機和先進儀器設備,以充實學校的科研和教學資源。
選購的談判過程異常艱苦,趙家和不厭其煩地和外商砍價,利用自己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嫻熟的英語口語談需求、談性能、談商務。最終,他帶回的計算機價格僅為市場價格的一半。
1984年,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成立,學校陸續從各個院系抽調骨干力量到經管學院工作。趙家和服從安排來到經管學院工作,歷任院長助理、管理信息系統系主任、常務副院長,并兼任國際貿易與金融系主任等,為經管學院的創建與發展付出了很多心血。
雖然科研與管理任務十分繁重,但趙家和仍然親自給學生上課。他的“微機原理與應用”“電子企業經營管理”“對外經濟管理基礎”等課程不僅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在美國和我國香港地區的講學也獲得了高度評價。在學生眼里,趙家和可以調動所有學生,讓課堂“活”起來。
趙家和曾開設了一門商務英語課,當時班里的大部分同學都不敢開口講英語。他通過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讓同學們不再羞澀,勇于把學到的英語說出來。一學期下來,同學們都能用英語對話了。
1998年,趙家和從清華大學退休。從畢業后留校任教到退休離任,在幾十年的時間里,趙家和把所有的精力都獻給了清華,獻給了自己摯愛的教育事業。他先后在無線電、計算機、經濟管理三個專業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實現了三次“轉行”,橫跨文科、理科和工科。
每當趙家和從一個學科轉入另一個學科,都是因為學校建立新專業或新機構,需要能力卓越、視野廣闊、思路清晰的人帶隊,打好基礎、開創局面、遠謀深慮。每當學校提出要求的時候,他都堅決服從組織安排,即使對新領域不了解,也迎難而上。他曾經的學生兼同事、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原黨委書記陳章武說:“趙老師是干一行、愛一行,干一行、成一行。”
一個西瓜也舍不得吃
1998年,退休后的趙家和應邀擔任德克薩斯州立大學客座教授,他和妻子來到美國,與當時正在美國攻讀碩士的女兒團聚。由于趙家和對經管專業非常了解,又有著近乎母語水平的英文能力,因此美方給他開出了不菲的薪水。然而意料之外的是,他們一家的生活卻簡樸到了艱苦的程度。
趙家和的夫人吳老師至今還記得,為了省錢她需要怎樣地精打細算:“我們在美國最常吃的就是雞腿,因為它最便宜。我和女兒還特別關注打折信息,看哪里有賣特價的食品。”據女兒回憶,在美國的時候,父親嚴格規定他們一家每個月只有100美元的生活費。因為生活的地方西瓜比較貴,一家人平時甚至不舍得吃一個西瓜,只有在母親生病的時候,父親才會允許他們買西瓜吃。那時,每個月如果能省下一些錢去吃一頓中式自助餐,則是全家人的“奢侈享受”。
家國依舊 故園情懷
2001年,不顧美方的一再挽留,趙家和放棄了在美國已經“風生水起”的工作,執意回國。好友劉尚儉問他:“你在這兒好好的,為什么突然有回家的念頭?”趙家和回答說:“信美然非吾土,田園將蕪胡不歸。”
正是在這次聊天過程中,趙家和向老友透露了自己希望用積攢的薪水資助我國偏遠地區學童的想法。不過,作為經濟學教授,趙家和希望先讓自己手中的錢增資,然后再發揮更大作用。
于是,趙家和毅然回到了北京,同時帶回的還有自己20多萬美元的積蓄。
除劉尚儉外,沒有人知道這筆錢會用來做什么,也沒有人知道趙家和心里的那個“秘密”。
自帶鋪蓋 租民房做企業顧問
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家和得知清華經管1986級學生劉迅的公司在深圳做投資。交流了幾次之后,趙家和把自己當時的全都積蓄都交給劉迅打理,隨后他將退休后在美教學所得以及給商業機構做顧問的酬勞也陸續匯去用于理財增值。
作為趙家和最信任的學生之一,劉迅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不明白,老師日子過得如此樸素,他攢那么多錢到底為了什么?在他眼中,趙老師平時的行為簡直是“過分”節儉了。
那時,趙家和在深圳給一家著名的通訊企業做顧問,按說也會有一些薪酬,但是他去深圳時竟然要自帶鋪蓋卷,而且只租住廉價的民房公寓。每次離開深圳,趙家和會把這些“家當”托放在劉迅公司的庫房,劉迅看著那些樸素整潔的被褥、炊具,想著老師如今的資產完全可以在深圳住像樣的、有專人打理的公寓,不用那么辛苦。于是他又開始思索老師的用意,莫非是犧牲當期的消費來投資?或許有更大的消費支出意向?但是,這個意向到底是什么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趙家和的夫人也說起了想資助學生的事。
夫人當時說:“我們可以建一所希望小學。”可言語不多的趙家和卻說:“現在錢還不夠,再想想吧。”
直到2005年的一天,當劉迅告訴趙家和賬戶的數額時,趙家和說了一句——可以做點事兒了。
此刻,劉迅心中的謎團終于揭曉——老師攢著這筆錢一直不動,原來是準備拿這些錢去資助就讀困難的學生。
一輛開往延慶的長途汽車
經過長期思考,趙家和準備將自己的積蓄用于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因為他相信,教育公平是一切公平的起點。
慎重考慮后,他把資助對象集中在高中生身上。因為我國的九年義務教育已經覆蓋了小學和初中階段,而一旦進入大學,貧困生獲得資助的機會就會更多。所以,只有高中階段還沒有國家政策的大力資助,不少青少年就此中止了學業。
“我們也沒有多大本事,‘熱鬧’的地方,我們就不去了。我只希望做一點‘雪中送炭’的事,‘錦上添花’的事情,我們就不做了。”趙家和說。
出于學者的嚴謹,也為了做好這份“雪中送炭”的愛心事業,趙家和開始著手研究到底多少錢可以幫助一個困難的高中生免于失學。
2005—2006年,趙家和多次前往延慶進行實地調研。他自己聯系學校,了解學生需求,制定出最需要幫助的貧困高中學生的資助計劃。
路途顛簸,趙家和卻一直堅持乘坐最簡陋的長途汽車。夫人看著心疼,曾勸他包車,他沒舍得,而是盡可能省下每一分錢用于捐資助學。
此后,為了能讓資助款落到實處,趙家和找到了中國教育電視臺的資助計劃,與教育電視臺詳談如何加入這些計劃,并請他們作為媒體來監督落實。
2006年是趙家和捐資助學的“元年”。這一年他72歲,此后每年他都從自己的積蓄中拿出一部分,為貧困學生提供幫助。
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趙家和開始與甘肅的貧困學生有了“交集”。但這個“交集”僅限于他知道學生的情況并提供資助,而學生并不知道他是誰。
趙家和的愛心行為感動了劉迅及其公司的員工們,他們也加入到助學計劃中來。大家商量為助學計劃起個名字,有人建議以趙家和的名字來命名這項計劃,他堅決謝絕并且很干脆地說:“就叫‘興華助學’,‘振興中華’的‘興華’”。
不透露自己的姓名,不干涉受資助學生的生活,這是趙家和給自己定下的基本原則。這筆錢,從遙遠的清華大學源源不斷地送到甘肅貧困學生的手中,同時接受資助的,還有江西、湖北、北京、大連等地的學生。
2009年,趙家和的捐助方式開始發生變化。他在甘肅白銀市實驗中學設置了“新同方班”,捐助范圍逐漸從全國多地向甘肅這個西部欠發達省份聚攏。趙家和連續三年給“新同方班”的孩子們提供每年每人3000元的資助。“興華助學”還與學生開展雙向交流,并帶著孩子們來北京參觀學習,開闊視野。
節省藥費 捐資助學
2009年,趙家和在一次體檢中查出患有肺癌,而且癌癥已經向脊椎和腦部轉移。這個消息對一直幫助趙家和打理捐贈事宜的劉迅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劉迅當時還有一些“慶幸”,因為他知道,老師賬戶上的錢用來治病應該綽綽有余。但是趙家和的決定卻讓他大吃一驚:“助學的錢專款專用,不能用來治病。”陳章武也曾與趙家和溝通,希望他能夠留下治病錢后,剩下的再資助學生。而趙家和的回答是:“治病的錢夠了。”
在時刻關注自己病情變化的同時,趙家和還一直想著如何在醫藥費上節省一些。當時醫生給他開了一種英國進口的靶向藥,藥的效果很好但是很貴,一片就要500元。趙家和悄悄打聽到印度有一種仿制的同類藥物,只需50元一片,于是就托人帶了一些,結果這種仿制藥物引起他全身過敏。
也許是知道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趙家和決定捐出全部積蓄用于助學,并開始醞釀成立基金會,讓助學行為更加長久規范。
對于他的這個決定,夫人吳老師并不覺得突然:“他想為國家做點事,解決一點問題,就是這么簡單的想法。”
2011年,趙家和找到陳章武,委托他建立基金會,并準備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捐贈給基金會。身患重病的他反復強調,在基金會的名稱和章程中一定不能出現自己的名字,他和家人今后也不在基金會擔任任何名譽或實質性的職務。
盡管覺得壓力巨大,但是出于對趙家和的欽佩和對這份愛心事業的認同,陳章武還是接過了成立助學基金會這副沉甸甸的擔子。
基金會的申報過程幾乎是“一場與生命的賽跑”。趙家和的事跡感動了更多人投入其中,甘肅的清華校友們也紛紛參與其中,幫助趙家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完成心愿,讓他看到自己用畢生積蓄所開創的事業后繼有人,延續不息。
2012年初,由趙家和捐資建立的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在甘肅成立。華池一中、環縣一中、合水一中、鎮原二中等甘肅省10所高中共1000名優秀寒門學子成為趙家和的資助對象。2012年7月,甘肅省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終于拿到了正式具有免稅資格的公益事業捐贈票據,這意味著趙家和所委托的善款終于變成了基金會的財產。也正是在那個月,在看到自己多年來的辛勤付出終于結出果實后,趙家和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趙家和去世后,他的故事才點點滴滴從工作人員的口中流出,孩子們終于知道了那個為自己夢想插上翅膀的人是誰,許多人潸然淚下。
求仁得仁 慨當以慷
臨終前一個月,趙家和對前來探望的好友劉尚儉說:“我已經作了我認為最好的安排,求仁得仁,了無遺憾。”
有的人可能會想,趙家和既然如此艱苦樸素,那他最初用于捐資的錢又從何而來?據陳章武介紹,趙家和的這筆畢生積蓄,是他一點一滴節省出來的。
從2000年開始,直到2012年逝世,趙家和沒有買過一套新衣服,他最常穿的只是用1美元買的化纖毛衣和20世紀80年代買的一條尼龍褲,以及一件洗得褪色的短袖T恤。攝影是趙家和最大的愛好,但他還是沒有舍得為自己買一套專業設備,而是和全家人共用一臺卡片機。自行車是他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學生的公司里擔任顧問,他都是騎自行車上班。
但趙家和的慷慨又幾乎近于極致。他所有的積蓄既舍不得自己用,也沒有留給子女,而是全部捐了出來。值得一提的是,趙家和祖籍安徽,沒有在甘肅的工作和生活經歷,基金會選擇資助甘肅的困難高中生,完全是憑著一份大愛——只要能幫助一些學生免于失學,只要能做到雪中送炭,基金會就會落戶在中國大地的任何一個地方。
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趙家和還決定把自己的遺體捐獻給協和醫院,以供科學研究。
如今,趙家和已經去世三年多了,但他的家里還是他離開時的樣子:一臺“轟鳴”的老計算機里保存著趙家和的生前資料,包括所有捐助孩子的名單;一個老舊的大衣柜里,放著趙家和曾經穿過的衣服。
趙家和是國內較早進入計算機研究領域的專家,可是他自己的計算機卻十分老舊,甚至如今在平常人家都很難見到。夫人和兒子還用著這臺計算機,噪音太大就塞個耳塞,他們說:“還能用,舍不得換掉。”
趙家和的夫人吳老師說:“這么多年來,我收到的唯一一件禮物,就是我70歲的時候他送給我的一臺27寸的液晶電視,而且還是他的學生來家里,實在看不過去原來的老電視,硬給買來安裝的。”
求仁得仁,慨當以慷。趙家和就這樣把生命的一切都奉獻給了他摯愛終生的教育事業。
無聲大愛 默默延續
2006—2009年,趙家和共捐出約200萬元善款,資助貧困學生約1000人次;自2011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成立以來,共使用善款800余萬元,先后資助甘肅、青海貧困地區高中學生2204人。受助學生中,80%以上升入高等學校學習。目前,961名在讀高中生正在接受資助。
目前,興華基金會正在工作人員的精心運作下健康發展。陳章武說:“我們一直都按照趙老師的要求做,并且希望長久地做下去。”
趙家和的無聲大愛,感召呼喚了更多人加入這場愛心行動:陳章武,在趙家和身體每況愈下時,義無反顧地繼承了他的事業,開始籌備運營甘肅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的成立;劉迅,深圳新同方投資管理公司董事長,曾是趙家和的學生,在創業之初受到老師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公司成功運營后全力加盟這一公益助學的行列;李俊,蘭州友信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清華校友,得知要在甘肅設立助學基金會的消息,第一時間作出響應……在捐助者中,既有個人,也有集體,如今捐助人數已有500余人,其中95%是清華校友。
對于基金會來說,唯一沒有公開的信息,就是捐助者的名單。現在,所有受到資助的學生雖然沒有人見過趙家和,但這位清華的趙爺爺卻是孩子們最崇拜的人。一些受資助已經讀大學的學生,盡管還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但是他們紛紛加入愛心社、成為志愿者,努力把自己接受的愛心傳遞下去……正像北京協和醫院寫給所有遺體捐獻者的一句話:“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誕生一樣,都是人生必然;最后的晚霞和最初的晨曦一樣,都是光照人間。”
趙家和把他的關懷,像春暉一樣灑在了隴原大地最貧困的地方;他用自己的點滴愛心,如絲絲春霖般滋潤了貧瘠的土地;他滿懷對家國的眷戀,如和煦春風帶給這片土地希望;他用人生最后的晚霞,照亮了寒門學子的求學之路。
趙家和用平凡而偉大的一生,生動詮釋了人民教師的師德風范,模范踐行了共產黨員的理想追求。
記者 清軒
2016年1月8日《新清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