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華師者(110校慶)
- 覃川主編 程曦 周襄楠 曲田副主編
- 2603字
- 2021-12-09 11:42:44
不留痕跡才是最理想的教學——記“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得者、自動化系副教授王紅
正午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辦公室。眼前的王紅,一頭干練的短發,笑容溫暖而親切,言談話語中,透著一份爽朗與率性,纖細的身體里仿佛時刻充滿了韌性與能量。
不久前榮獲第十一屆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的王紅,將這個獎項歸功于整個教學組的努力:“這不是我個人得的獎,我只是教授專業基礎課教師中的一員,這是我們整個教學組的榮譽。”

王紅,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系副主任。
春華瑰麗 秋實盈衍
自動化系“電子學教研組”在清華很知名。20世紀50年代,中國電子技術學科和課程建設主要奠基人、著名電子學家童詩白先生回國后在清華創建電子學教研組,在國內率先開設了多門電子學相關課程。
從創建伊始,歷經清華人幾代傳承,教學組一直保持著鮮明特色和優良傳統。1995年剛剛碩士畢業的王紅幸運地成為這個集體的一員。
“閆石、華成英兩位老師手把手教我怎樣教學,我現在的很多知識都是從他們那里學到的。”提起兩位引領她走入教學、愛上教學的恩師和前輩,王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一份由衷的感激和敬重。在電子學教學組,每一名教師都懷著一份同樣的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積累厚重,共同向上,在這樣的氛圍和環境中,王紅像一株青蔥的樹苗,于沃土中汲取養分,生機勃勃,朝著自己向往的藍天舒枝展葉。
2004年,王紅在清華大學首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中斬獲一等獎。本來下午參賽的她,一大早便來到比賽現場,興致勃勃地把每一位參賽老師的比賽從頭聽到了尾。“得獎不是最重要的,我更在乎的是從比賽中能學到什么。”王紅意識到,很多學科其實可以觸類旁通,專業不同,但教學的本質始終如一。教學基本功比賽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資深老教授臺下點評,當時一位老先生談到王紅在比賽中用了12處口頭語,這個平時感覺不到的表達習慣,直接關乎教學品質的完美度。老教授的提醒讓王紅銘記于心,終生受用。
王紅認為,課程創新應該是循序漸進的、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之上的創新,也就是常新。多年來,她和同事們共同修訂的《電子技術基礎》教材多次再版,廣受歡迎,被評為北京市高等教育經典教材。
如今,王紅已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建設課程“電子技術基礎”負責人。她帶領教學組開展教學研究和改革,保持了課程的先進性和鮮明特色,承擔和參加了國家973計劃子課題、國家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子課題、國防項目以及國際合作等在內的30余項研究項目。她還多次獲得不同層級的各種獎項和榮譽稱號。
心存敬畏 道法自然
“教師就是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定位很準確,但要做到卻不容易。”執教多年,王紅仍對教師這個職業抱有一種敬畏感。”在王紅看來,教師這個崗位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能影響人”,她總害怕自己不夠優秀,不足以擔當這個職責。
王紅心中理想的教學狀態是一種無意識有能力的狀態,一種自然流露的不留“講授痕跡”的狀態,如同文學寫作中看似漫不經心的筆觸卻最能觸動讀者心中最柔軟的部分,更加接近事物的本質。
王紅不喜歡做深沉狀的講授者,更愿意以交流者的姿態與學生們相融互動。“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很大程度取決于授課教師的個人魅力,包括其廣博的知識,對整個課堂的掌控和氣氛的調動。一位優秀的教師站在課堂上,本身就會自帶一種吸引住學生的氣場,這需要深厚的積累,我還差得很遠。”
“知識容易被遺忘,能力和思維方式才是價值所在。”王紅認為,好的教學應該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學生能力的提高和培養為先,知識傳授在后。
為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性思維能力,王紅在解答問題時從不喜歡問一答一,而是反向發問,鼓勵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找尋沒有掌握的知識點。遇到學生尚未接觸過的知識點,王紅便會嘗試用學生學過的知識觸類旁通。“我認為,深入淺出是大學專業課比較理想的教學方式。我特別擔心因為我講課的原因,把學生的興趣‘封’住了,我希望通過我的教學,培養他們對專業課的興趣,讓專業課更具吸引力。”
王紅有一個法寶:“舍得”,即在每節課切入正題前非常“舍得”時間,用于介紹知識點相關背景、必須掌握的重點、特別注意的環節,由此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學習熱情。這樣做看似浪費了講課時間,但效果奇好。
王紅風趣生動的授課方式和親和力深受學生喜愛,他們親切地稱呼她為“紅姐姐”,并這樣評價她:“第一次見到這位學長學姐們口中的‘紅姐姐’,在課堂上,紅姐姐親切、開朗、自信、風趣,讓我們一下就明白了為什么學長學姐們是如此地喜愛她。”“上課知識點講得很透徹,大家不僅學到了知識,領略到電子世界的美妙,也在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近10年的時間里,王紅主講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在學生評教中各單項指標均為“笑臉”(即各個單項得分排名均在100人以上課堂參評教師的前15%),且評教總分10次位列清華大學全校的前5%。
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和喜愛,王紅頗感欣慰,但是“學生都有向師性,相較于他們的贊揚,我更在意他們提出的問題。”她的冷靜中閃爍著智慧的光亮。
亦師亦友 亦莊亦諧
課內課外,王紅始終與學生保持著一種亦師亦友的關系,她與學生相處融洽,既詼諧可親,又端莊嚴格,為同學們所信賴。
王紅一直重視教學中的答疑環節。每學期期中考試后,她都堅持對180名學生考試中做錯的試題進行一對一的面批答疑,十幾年如一日,堅持至今。
每當送走一批學生,講臺下換上一批新的朝氣蓬勃的面龐,王紅每每都會生出“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感慨,“雖然學生換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們優秀、好學的相似性也激勵著我,教學相長,無論教學還是科研,我都從學生那里學到很多,所以我都會在最后一堂課向學生道謝。”
一位學生曾這樣描述自己眼中的王紅:“無論是對待教師這份職業,還是面對生活,她總是充滿活力。在課堂上她非常職業,對于教書育人有著獨到深刻的理解,在生活里又是同學們的好朋友,我們從她身上學到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多的還是這種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
時光的影子在講臺上交錯而過,王紅始終是學生心目中那位風趣幽默、可親可近、值得信賴卻又不失嚴格的“紅姐姐”。
執起教鞭,方知教師職業之神圣。一切努力與付出,在王紅看來,都只是在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她不喜刻意,教學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一切發乎自然,專注于眼前,就是最好的收獲。
從最初喜歡大學“單純”的工作環境而選擇成為一名教師,到后來真正深愛上這個職業,王紅用20年的成長、積累,完美地詮釋了教師這個神圣的角色。
記者 李含
2015年10月16日《新清華》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