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為什么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3)

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基本途徑

黨的十九大科學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大勢,提出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戰略目標。實現宏偉藍圖,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

但目前中國經濟“大而不強”的特征仍然明顯,科學技術、人力資源、生產資本等要素的水平與發達經濟體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中國許多產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格局還沒有實質性改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總體上還不夠強,特別是在品牌、質量、標準上差距還比較大。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宏偉目標,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定不移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加快形成先進的生產力,構建雄厚的經濟基礎;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壯大中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不僅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大任務和基本途徑,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必須是建立在高質量發展基礎之上。高質量發展是全面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只有實現高質量的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才能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不斷化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客觀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對基本國情的重大判斷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重大判斷。

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需求和供給兩端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從需求端看,人民群眾的需要已不僅僅局限在物質文化層面,還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變成現實,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成就感。

從供給端看,近40年的改革發展,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中國社會生產力。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超過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工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科技創新和市場建設也都取得長足進步,社會生產總體上已不再落后。但是,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和人均國民總收入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十分突出。從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現實情況看,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快速非均衡發展、粗放式高速發展造成了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發展不平衡;另一方面是發展不充分。“不充分”是“不平衡”產生的客觀基礎。中國當前的客觀實際是,經濟社會已經發展起來了,但發展又不夠充分,在不科學的發展理念、不合理的體制機制驅使下,就會產生發展不平衡、加劇發展不平衡。例如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產生的基礎是農村生產力水平發展不充分,整個社會資源過度向城市傾斜的制度安排,引發和放大了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平衡”會反過來加劇“不充分”。由于發展不平衡,處于發展強勢一端的社會主體會過多占用發展資源,從而加劇處于發展弱勢一端的社會主體不充分乃至稀缺的感受。例如,“僵尸企業”占用了本來就稀缺的生產要素,其他企業當然就更感到發展環境困難;教育醫療資源大幅向城市傾斜,本來薄弱的農村地區會更加困難。這種不平衡不充分不僅表現在落后地區、農村發展不充分,落后地區與發達地區、農村與城市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過大;而且表現在一些發達地區和一些大城市高質量的醫療、教育和養老資源和服務等供給不足,有的城市還存在不少“城中村”;生態環境建設、精神文化建設、民主法治建設、社會建設和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等。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主要表現是供給相對不足和供給結構性失衡,化解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在于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供給。解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在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供給。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通過新業態新技術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現落后產能的淘汰;加強現代服務業的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精確匹配差異化服務和個性化需求,帶動服務質量的全面提升,推動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的有效合理配置,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形成與消費有效匹配的生產服務導向,從根本上扭轉供需錯配現象,使供給結構適應需求結構的快速變化,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適應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跨越發展關口的迫切需要

從國內看,盡管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濟結構由中低端產業為主轉為向中高端產業發力,增長動力由傳統的投資、出口拉動轉向創新驅動。但是,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經濟發展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臨“黑天鵝事件”現象、“灰犀牛”現象、“木桶”效應等風險,面臨能否順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驗。從國際看,雖然世界經濟復蘇有了一些起色,但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影響還在繼續顯現,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貿易保護主義、民粹主義以及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國際大宗商品市場、主要經濟體宏觀政策、地緣政治沖突都存在巨大變數,對中國發展的影響不可低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跨越關口,實現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依靠創新發展,加快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現代產業體系,加強產業鏈與創新鏈有機融合,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和競爭優勢,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現代化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只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才能改變長期以來在趕超型舊體制下形成的速度、數量偏好的粗放型發展特征,才能使供給結構較好地適應需求結構的快速變化和不斷升級的趨勢,才能真正地化解過剩產能、降低經濟杠桿,加快振興實體經濟,才能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供給,才能在符合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對美好生活需要的領域,培育新的增長動能和新增長點,才能進一步促進人和社會全面均衡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英德市| 清原| 大港区| 汉沽区| 界首市| 西城区| 丹巴县| 赤壁市| 安乡县| 申扎县| 镇原县| 清远市| 阿城市| 金门县| 太仆寺旗| 股票| 滦平县| 开原市| 斗六市| 渝北区| 绥滨县| 耒阳市| 大冶市| 岗巴县| 嘉鱼县| 贵阳市| 札达县| 乌拉特中旗| 苍南县| 嘉峪关市| 灵宝市| 商洛市| 阳江市| 乐陵市| 长丰县| 文化| 岐山县| 金乡县| 桐柏县| 昌吉市| 安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