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產家庭如何保衛財富
- 郭麗 賽美
- 7709字
- 2021-12-10 16:57:09
案例1-2 房子分給了兩個最恨的男人
——如何避免給予子女的婚前財產在變成遺產后被變相瓜分?
2 案例重現
(本案例中的名字均為化名,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去年年初的某個后半夜,馬小玲被刺耳的電話聲吵醒了,她接到深圳警察的電話。警察通知她,女兒鄧薇跳樓自殺。馬小玲瞬間感覺全世界只剩下悲痛。在女兒的葬禮上,她見到了她最恨的兩個男人,前夫鄧國民和女婿陳瀟。
為什么這兩個男人是她最恨的人呢?
在與前夫鄧國民的婚姻中,前夫不僅和一個比自己大十幾歲的離異女人李杰同居,還對自己進行家暴。經過三年漫長的離婚訴訟,在女兒8歲那年,馬小玲才離婚成功。最終女兒判給了前夫,前夫與李杰結婚。
但讓馬小玲最崩潰的,是成年后的女兒居然在李杰的“攛掇”下和比自己大11歲的李杰的兒子陳瀟在一起了!在勸說無果的情況下,為了能夠讓女兒婚后生活更好,在女兒婚前,馬小玲為女兒在深圳全款購置了一套房子。由于擔心女兒不懂處置房子,所以馬小玲在房產證上登記自己擁有50%的產權,女兒擁有50%的產權。
讓馬小玲萬萬沒想到的是,婚后陳瀟一而再再而三地背叛女兒鄧薇,導致女兒患上嚴重的抑郁癥,并最終自殺身亡!但更讓她氣憤的事情還在后面。由于鄧薇去世的時候并沒有立遺囑,因此這兩個負心漢還要參與分割她送給女兒的房產。
馬小玲實在不忍心看著自己多年辛苦拼搏而來的財產被兩個背叛自己和女兒的人分去,于是一紙訴狀再次將前夫和女婿告上了法庭,請求法院將自己在深圳全款購置的房產判歸自己所有。
然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父母、配偶、子女是第一順位的法定繼承人,法院最終判定鄧薇的遺產由馬小玲、鄧國民和陳瀟各繼承1/3,即女兒名下的50%房產份額,每人取得16.66%。
人物關系·房產分割前

人物關系·房產分割后

本案風險點
在無遺囑的情況下,婚前個人財產變成可分割遺產
父母一般選擇在子女結婚前為其購買房產。這樣,購買的房產為子女的個人財產,并且父母通過在房產證上留有自己名字的方式,可以限制子女處分該房產。但是百密一疏,做父母的往往還忽略一點,即便是子女的個人財產,在子女出現意外身亡時,也逃避不了通過法定繼承的方式被分割。
律師說“法”
婚前財產仍屬遺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規定,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所以作為子女的婚前個人財產自然也就順理成章成為遺產。
繼承法律關系為民事法律關系,在民法領域,國家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依照公民對遺產意思自治的強弱,可將繼承劃分為兩種類型,一是依照死者的意愿繼承,《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六條規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規定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這種繼承類型為遺囑繼承;另外是依照國家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進行繼承;《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規定,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這種繼承類型為法定繼承。這兩種類型的繼承存在適用上存在先后次序,《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因此,遺囑繼承優先于法定繼承適用。
具體到本案中,女兒鄧薇因為精神抑郁而自殺,其生前并沒有訂立遺囑,因此鄧薇身后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只能適用法定繼承的方式辦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鄧薇的母親馬小玲,父親鄧國民和配偶陳瀟應當平等分割鄧薇的遺產。因此,女兒鄧薇的大部分財產被鄧國民和陳瀟分得。盡管母親馬小玲在贈與給鄧薇的房產證上留有自己的名字和份額,限制了女兒鄧薇隨意處分該財產的權利,但是這限制不了女兒的法定繼承人依法繼承女兒的財產。由于法定繼承這種繼承遺產的分配方式是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因此,要想規避這種強制繼承的法律風險,一個有效的方式就是立遺囑。
房子落入外人手中后,該財產的處分難度顯著增加
在共有制度下,無論是按份共有還是共同共有,人數一多,房屋的處分就變得更為困難。
本案法院判決過后,還會有糟心的事情等著馬小玲——前夫和女婿合計占有房屋份額的1/3。如果日后馬小玲需要變賣房屋,還免不了這兩個男人的簽字同意。更不用說萬一前夫也死了,其名下房產份額可能會流向破壞自己家庭的情敵李杰。這些絕不是馬小玲買房時想要的結果。
不周全的財富規劃會給當事人未來的生活帶來后患
從本案可以看出馬小玲是一個好媽媽,一心想為女兒的人生幸福保駕護航。但對于年齡漸長的她來說,其實也應該考慮自己的養老計劃。雖然馬小玲是一個事業型女強人,少了一套房子也不至于傾家蕩產,但對于更多普通家庭的中老年人來說,傾盡所有為子女買房并不可取——這種孤注一擲的做法有可能讓自己陷入余生艱難的境地。父母在為子女的未來添磚加瓦時,也應當留出一部分財富去規劃自己的未來。
解決方案
對于很多中國家庭,給子女婚前買房可能傾盡父母所有。但父母總歸期望孩子有婚房住,認為有房才有家,因此婚房不買不行。不少普通家庭的父母,在給孩子買房的時候,也抱著希望孩子成家立業后自己更能安心養老的想法。可是萬一房子讓子女轉手送給別人了,或讓白眼狼子女揮霍沒了,豈不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對于高凈值家庭,給孩子買幾套房都不是問題,送兒媳、女婿一兩套都行。可是我們也都知道,雞蛋不要都放在一個籃子里。“買買買”真的是最好的財富傳承方案嗎?到底如何做,才能把握自己的財富不被他人瓜分,又能增值傳承呢?
下面我們來看看方案1、方案2、方案3的具體解說:
方案1
買房買在父母方的名下
適用于
(1)父母雙方夫妻關系存續且穩定,夫妻之間能夠就給子女買房、夫妻倆一起立遺囑的事宜達成一致的;
(2)父母一方給孩子買房時處于離異狀態且沒有再婚的(即和本案馬小玲的狀況一致)。
步驟1 父母方視經濟情況買房,把握房屋的100%產權。
在馬小玲的案件中,馬小玲給自己保留了50%的房屋產權,另外50%贈與女兒。但更好的做法其實是自己掌握100%的產權,僅將房屋使用權贈與女兒。做出這樣的安排,就能避免女兒在先于自己去世的情況下財產流向女婿。
值得注意的問題有兩個
① 父母雙方婚姻存續期房產歸屬問題
如果購買房產時父母雙方在婚姻存續期,即便登記在一方名下也可能被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除非該方能夠證明購房款項完全來源于婚前個人財產)。
② 房產限購政策
如生活所在城市有房產限購政策,父母若已有房產,再在自己名下買房則難以實現。
因此,父母兩人對于給孩子買房,以及后續的立遺囑事項需要“一致行動”。如果意見不能一致,采取該方案可謂后患無窮。同樣,如果案中的馬小玲在給女兒買房時已經再婚了,即便馬小玲將這套房子100%買在自己名下,再婚丈夫也是有份額的(除非馬小玲能夠證明購房款項完全來源于再婚前個人財產)。因此,對于夫妻間遺囑不一致的客戶,應當舍棄方案1,采用方案2,將房子買在子女名下。
另根據問題②中所出現的問題,因馬小玲在深圳可能已經有一套房產,再在自己名下買套房難以實現。這種情況下,建議大家采用下面的方案2。
步驟2 父母方及時立下遺囑,排除子女配偶的繼承權。
當然,這樣做還不夠。做父母的還需要盡快立一份遺囑。遺囑中最重要的是申明,自己名下的財產僅由子女繼承,只作為子女的個人財產,而不作為子女與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子女(現在或未來)的配偶不得繼承。如果不作這樣的申明,根據現行法律,子女在其婚姻期間內繼承所得的財產在子女離婚時會被視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步驟3 父母可建議子女在婚前立下遺囑,指定若子女意外身故,其名下的財產先由子女的直系血親繼承,再由子女的配偶繼承。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方所立的遺囑,只能安排到自己和子女這一步,如果在父母方去世后,子女也先于其配偶去世了,由于子女已經通過繼承取得了父母的財產,那么該子女去世時,其配偶除了要在夫妻共同財產中分一半外,還會繼承該子女的個人財產。這種情況,如果父母方希望進一步排除子女配偶的繼承權,可以建議子女也立下遺囑,約定子女名下的財產先由子女的直系血親繼承;如無直系血親,再由配偶或他人繼承。
方案2
買房買在子女名下
方案2-1
買房以后,子女幫父母代持
適用于
所在城市有房屋限購政策,父母方無法將房屋買入自己名下的。
步驟1 將房屋買在子女名下,并與子女簽訂代持協議。
如果采取這個方案,要和子女溝通好,將房子買在子女名下后,父母方和子女簽訂代持協議,說明由于限購政策,父母方不得已將房子買在子女名下。但房子由父母全額出資,房子實際上完全為父母方的個人財產,子女僅享有使用權。這樣做以后,雖然外部看來這是屬于子女的房子,但實際上父母方才是真正的所有權人,有效地避免了這套房產在子女意外身故時被繼承。
步驟2 步驟2與步驟3同方案1。
方案2-2
父母方“借錢”給子女買房
適用于
作為父母的一方想給孩子買房但夫妻關系不睦、難以達成一致的。
步驟1 父母方與子女簽署一張借條,約定父母方將購房款項出借給子女,然后將房屋購買至子女名下。
如果父母一方難以和自己的配偶達成一致意見的,也可以將房屋買在子女名下。但在買房之前要和子女簽署一張借條,約定父母一方將購房款項XXX出借給子女,雙方簽名,注明年月日。
簽署借條的好處有二
① 為房產信息提供證明
一是清晰地表明了這套房產的購房資金來源、購買時間,倘若子女日后卷入離婚訴訟當中,可以為法院認定房產屬于子女婚前個人財產提供有利證據。
② 作為父母資產的保障
二是提高父母方的談判力,留一個保障——父母和子女簽的借條,父母方作為債權人,有權選擇是否要求子女還款。大多情況下,父母不會要求子女還錢。但是,如果子女后續沒有配合立遺囑,甚至翻臉不認人,不給父母方養老,父母方至少可以憑借條訴至法院,要求子女還錢,總不至于人財兩空。
步驟2 子女立遺囑。
在買房后,父母方可要求子女盡快立下遺囑,約定如子女意外身故,這套房屋先由子女的直系血親繼承,如子女已無直系血親,再由配偶或他人繼承。這個方案下,父母方自己無須立遺囑。當然,立了更好。
理財名家
賽美有話說
提到遺囑,我們通常的第一反應是這屬于只有快要離世的長輩才會考慮去做的安排。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應,與長期以來民眾的財商教育普及不足有關,更因絕大多數人對于家庭財富的管理、繼承、資產的傳承等沒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很多人認為這是特別有錢的家族才會做的事情,和自己沒有關系;或是礙于情面,擔心提到遺囑這種和死亡有關的話題,引起家人的反感。
我們的一生會有很多心愿。關于財富,把錢留給自己最愛的人,一定是每個人最大的心愿。如果馬小玲為自己提前立了遺囑,那么她的財產,就能成為女兒鄧薇的個人財產,即使女兒日后發生離婚風險,她的財產也不會被女婿陳瀟分走。
但是僅僅是馬小玲自己立遺囑遠遠不夠,女兒鄧薇也同樣需要。就像本案所說,沒有人能預測人生風險到底什么時候來到,如果不做風險管理,就只能做危機處理。女兒鄧薇走在了母親的前面,白發人送黑發人。如果鄧薇提前立了遺囑,確定自己將來的個人財產由母親馬小玲繼承,就不會出現按照法定繼承順序:第一順序繼承人配偶、父母、子女都來分割財產的情況。
提前確定遺囑和年齡沒有關系,而是由我們對于家庭財富的傳承、安排、心愿和意識決定的。同樣,訂立遺囑和自己家庭擁有多少財產也沒有任何關系。現在法院處理的財產分割案件當中,因為沒有提前確定遺囑,只能適用法定繼承,導致出現了非常多的房產、現金糾紛案。
所以遺囑的安排,只是提前使用法律的工具來實現我們自己的心愿。并且這個心愿是隨著我們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的愿望的變化而變化的。或許將來鄧薇有了孩子,那么在她的財產安排心愿里,除了把財產留給生養她的母親——馬小玲,還包括了她自己的孩子。即使自己不在了,孩子依然可以享受來自母親的愛的呵護。
方案3
配置保險
由上可見,囿于婚姻法中的各種規定,想要有效地實現房屋的傳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針對不同的家庭情況設計不同的傳承方案,而且極度依賴于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配合。看起來房屋并不是一個完美的傳承手段,那么,對于資金更為充裕的家庭來說,是否存在更省心、溝通成本更低的財富傳承手段呢?
案例中的馬小玲經受了不幸的婚姻損失,然而這樣的不幸,在女兒身上重演。既然母親馬小玲實在攔不住女兒和陳瀟結婚,那么她應該怎樣做,才能保護好自己辛苦奮斗的財產不被分割呢?
除了購置房產,還有更好的方式嗎?如何讓這份愛不落空?
在當前的法律框架下,對于婚前財產規劃和財富傳承,其實保險是一個非常好的合理避稅、保全資產并可以增加豁免權益的規劃,也可以成為家庭中一項特定的資產管理模式。
通過科學地規劃保單結構,保險可以做到有效隔離婚姻風險,幫助馬小玲實現作為母親送給女兒的一份最長情的陪伴的愿望。
以馬小玲全款為女兒在深圳買房為例,房子雖然在女兒名下,但出資人(馬小玲)卻失去了對資產的監督權和控制權。假如以保險(年金險)來規劃這份婚前資產的安排,其結果就會大不相同:
通過配置“婚嫁金”(年金險),母親作為投保人,女兒作為被保險人(女兒鄧薇擁有對這筆錢的使用權,母親馬小玲擁有對這筆錢的掌控權)。
(一)給女兒鄧薇配置保險年金

配置理由
保險年金就好像馬小玲給女兒買的一套虛擬房產,馬小玲作為投保人,女兒鄧薇作為被保險人,身故受益人是馬小玲本人。通過這樣的科學的保單設計,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首先,每一份保險合同,都有四個重要的角色,分別是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和保險人(保險公司)。這份年金險的保險合同的掌控權歸馬小玲,女兒鄧薇作為被保險人有什么樣的權利呢?
保險年金享有的權利是,被保險人只要在生存期間,每年都可以領一筆生存金。相當于母親馬小玲給鄧薇規劃了一筆與她生命等長的現金流,就好像這套“房子”是媽媽買的,女兒在使用,女兒每年都可以把這套“房子”產生的租金和收益作為自己的生活開支來使用。因為這筆財產的掌控權在馬小玲手上,女兒只擁有使用權,這就解決了馬小玲擔心女兒太年輕,怕她不會處置財產的問題。
同時,這樣的保單設計,由于這份保單是由母親馬小玲全額出資投保,所以保單是受法律保護的,即使女兒發生了離婚的風險,也不會被分割。這樣的一套虛擬房產,才是真正屬于女兒個人所有的婚前財產,是100%屬于女兒的婚嫁金。
又因為這份年金險的受益人是馬小玲自己,即使女兒鄧薇因為自殺身故這樣的人身意外風險,走在了母親馬小玲前面,年金險的身故賠償金仍會歸馬小玲所有,而不會出現馬小玲自己全資買的房子最后被自己最恨的兩個男人分走1/3的悲劇。
資產管理的方式不同,后果與效果也不同

(二)給女兒鄧薇配置人身保障類保險
馬小玲忽略了女兒會發生自殺這樣的人身意外風險,所以為了轉嫁風險,需要為女兒規劃人身保障類保險。她的保障規劃可以不僅僅著眼于如何防范醫療風險或疾病風險,更可以從生命資產的傳承、稅收的籌劃方面去規劃。

本節關鍵詞
法律關鍵詞 婚前財產 個人財產 遺產分割 遺囑繼承 法定繼承 繼承順序
理財關鍵詞 終身壽險 重疾險 年金險 意外險
本節案例
所涉及的法律依據及相關解釋
法·律·規·定·及·司·法·解·釋
1 夫妻共同財產的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獎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
·第十九條: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根據上述三個條文,可以得出兩個推論:
(1)婚姻存續期間購買的房屋即便僅登記在一方名下,也屬于夫妻共同財產,除非購買房屋的款項完全來源于該方的婚前財產;
(2)如父母方在遺囑中明確約定房屋僅由子女繼承,與子女配偶無關,則發生繼承后房屋歸入子女個人財產;反之,如果遺囑中沒有這樣的約定,則發生繼承后房屋歸于子女的夫妻共同財產。
2 遺產的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三條:遺產是公民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
公民的收入;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
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公民的其他合法財產。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二十六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余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遺產在家庭共有財產之中的,遺產分割時,應當先分出他人的財產。
結合上述兩個條文,應當作如下理解:被繼承人的遺產范圍=被繼承人與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的1/2+其他共有財產中的相應份額+被繼承人的個人財產。也就是說,哪怕夫妻之間實行分別財產制,或彼此間不存在夫妻共同財產,一旦按法定繼承進行繼承,被繼承人的個人財產也會被其配偶所繼承。
3 代持協議的效力
代持協議本質上屬于合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二條規定了若干種合同無效的情形:(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在審判實踐當中,一般認為出于規避購房政策而簽訂的代持協議不屬于上述合同無效的情形,即一般認定房屋代持協議有效。
本節案例
所涉及的法律依據及相關解釋
大·數·據·說
隨著老百姓個人財產的增加,繼承逐漸成了人們關心的話題之一。要不要立遺囑?法定繼承的順位如何?立了遺囑是不是就意味著一定有效,意味著可以不用把財產分給不想給的人了?甚至有的老百姓心里覺得,自己的遺囑繼承不能對抗法定繼承。

根據某省份的大數據分析,2015年有關繼承案件糾紛的判決書一共為137份,而從2016年開始,判決書則一下子增加到了374份。案件涉及的繼承人,占比最高的是婚生子女,在整理的判決中,涉及婚生子女450次,占比47.57%;配偶緊隨其后,為251次,占比26.53%;而在所有繼承的財產中,房產占被繼承財產的半數以上。因此在繼承中,房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繼承而使得房屋所有權變動的案例也越來越多。
根據2016年北京所有法院的數據統計情況,85%的糾紛為法定繼承糾紛和遺囑繼承糾紛,這說明在實踐中,大部分繼承糾紛都源于沒有遺囑或者因遺囑效力問題產生爭議。在北京,繼承案件中涉及比較多價值相對較大的遺產也是房產,有關房產的分割方式也一直是法院裁判的主要內容。根據統計的結果,53%的案件涉及房產,其中,法院判決按份共有的占54%,判決折價補償的占46%。
【及時擬定析產協議】因此,不論是否出現繼承事由,在家庭成員財產共有的情況下及時分割共有財產或擬定析產協議是必要的。明確權利、財產的歸屬,以防止由于財產共有時間過長而導致個人遺產范圍難于認定;同時,在擬定析產協議時要注意其效力問題,以免出現新的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