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彩塑藝術
  • 胥建國
  • 3163字
  • 2021-12-10 16:49:45

4.1 中國書畫藝術對彩塑藝術的影響

中國書法從早期甲骨文(見圖4.1-1、圖4.1-2)到后續青銅文,再到小篆、隸書、楷書等體系的形成,每個階段書法風格的變化與朝代的更替和社會變化都有一定的內在聯系。

圖4.1-1 A7-2賓組二類(典賓類)王卜辭——A7-2.3正

圖4.1-2 拓片A7-2賓組二類(典賓類)王卜辭——A7-2.3正

《歷代名畫記》曾說:“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書畫雖然同源,兩者之間有著許多共性、互補性,但隨著發展又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中國最早的古漢字是興起于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從書法角度看,這些字已具備了線條美、對稱美、變化美、章法美和風格美。西周晚期金文趨向的線條化和戰國時期民間草篆的古隸化削弱了字的象形性,但隨著書體的嬗變和字體的簡化,文字越來越豐富,也越來越藝術化。

秦代的篆書統一了六國文字,在加強封建統治或社會進步方面有著積極的意義,但對書法的藝術化發展并沒有什么影響。漢代的隸書突破了秦代單一使用中鋒的運筆方法,不僅形體嫻熟,而且書體多樣,尤其是將漢字規范成方正形,為后世各種書體流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見圖4.1-3)。如劉勰《文心雕龍·碑》所說:“自后漢以來,碑碣云起。”漢隸的流派紛呈為晉代行草、狂草也開辟了新的道路。

圖4.1-3 甘谷漢簡(局部) 隸書 東漢延熹元年至二年 原簡23×2.6厘米

魏晉書法極具創造力,篆、隸、真、行、草諸體俱臻完善,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它上承漢之余緒,下規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態,促清民之樸。

這一時期,楷、行、草等字體被廣泛應用,涌現了一批大書法家,開創了不同的風格,樹立了不同的藝術典范。據唐代張彥遠《法書要錄·筆法傳授人名》講:蔡邕受于神人,而傳與崔瑗及文姬,文姬傳之鐘繇,鐘繇傳之衛夫人,衛夫人傳之王羲之,王羲之又傳之王獻之。其中王羲之的書法“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從馮承素臨的《神龍蘭亭序帖卷》(見圖4.1-4)可以看出,其字墨氣濃淡隨氣隨行,行款疏密出于天然,具有雄秀之氣和多資神清之特色。

圖4.1-4 神龍蘭亭序帖卷 東晉 王羲之(馮承素臨)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進入唐代后,“書至初唐而極盛”。涌現了虞世南、歐陽詢(見圖4.1-5)、褚遂良、薛稷、陸柬之、李邕、張旭、顏真卿(見圖4.1-6)、柳公權(見圖4.1-7)、懷素(見圖4.1-8)、鐘紹京、孫過庭等一大批書法家,楷書、行書和草書由此也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圖4.1-5 九成宮醴泉銘 唐 歐陽詢 陜西省麟游縣博物館藏

圖4.1-6 《顏家廟碑》唐顏真卿

圖4.1-7 大達法師玄秘塔碑 唐 柳公權 岳雪樓舊藏本

圖4.1-8 自敘帖 唐 懷素 長775厘米 寬28.3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繪畫始于何時很難推論,隨著近些年多個省份發現巖畫,把中國繪畫藝術的起源上推至舊石器時代。

唐代張彥遠認為,象形文字統一了書寫與繪畫,而圖形與文字的脫離是繪畫成為一門獨立藝術的重要環節。這既說明了書畫同源,也講清了繪畫獨立的原因。

近一個世紀以來,多處商代墓葬中都發現有殘存的彩繪布帛,或商代王室墓葬中殘留在木質品上的漆畫。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幅戰國時期的帛畫,代表了早期的繪畫,其中一幅帛畫表現了一對男女的形象,婦人上方繪有飛騰的龍鳳,男子則駕馭著一條龍舟,兩人的形象均由墨線勾勒,顯示出了熟練的技藝。

秦漢時期,為了宣揚功業、顯示王權和道德說教,在宮殿里制作了大量的壁畫,遺憾的是,由于時代更迭、時間推移和人為破壞,這些繪制在宮殿衙署的壁畫隨著建筑物的消亡已幾乎喪失殆盡。20世紀50年代發現的咸陽宮壁畫遺跡,使人們領略了秦代宮廷繪畫的輝煌。這些壁畫采用的直接繪彩方法,接近于中國后來傳統繪畫中的“沒骨”法,有可能對漢代壁畫有所影響。而漢代壁畫,如西漢王延壽的《魯靈光殿賦》、宣帝時在麒麟閣繪制的11位功臣的肖像畫、東漢明帝時洛陽白馬寺繪制的《千乘萬騎群象繞塔圖》等,也都顯示出了對繪畫的新探索。

源于漢代實行厚葬的風俗,使今天的人們可以一睹當時許多珍貴的墓室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之風采。其中河南洛陽的“卜千秋夫婦升仙圖、伏羲圖、日輪圖”墓室壁畫(見圖4.1-9)、河北安平的漢墓壁畫、河北望都1號墓壁畫等,描繪的內容都十分豐富,且含意復雜,表現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和對其死后升天行樂的美好愿望。

圖4.1-9 卜千秋夫婦升仙、伏羲、日輪圖 洛陽河南省古墓博物館藏

除了宮殿衙署壁畫和墓室壁畫,漢代畫在帛上的作品也很多,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有出土于湖南長沙馬王堆和山東臨沂金雀山漢墓中的西漢帛畫。其中馬王堆1號墓中出土的帛畫將“沒骨”與勾勒兩種方法融為一體,勾線勻細有力,飛游騰躍,近似于后人總結的“高古游絲描,”顯示了當時繪畫技法已走向多樣性的趨勢。畫采用礦物質顏料,設色沉穩厚重,艷麗奪目。

魏晉南北朝之前,繪畫都是由畫工來制作完成,到了六朝時期,社會風氣有了新的變化。伴隨著崇佛思想的逐漸上揚,一大批地位顯赫、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大夫進入繪畫界,他們擁有精湛的技藝,對繪畫和佛教繪畫發展做出了重要的探索。其中,由曹不興和弟子衛協創立并發展出的佛教繪畫為促使繪畫走向成熟奠定了重要基礎;張僧繇采用天竺遺法在建康乘寺門上畫出有凹凸感的花朵,對外來凹凸畫陰影法形成了宣傳和傳播的作用;北齊畫家曹仲達創造的“曹衣出水”,將衣服皺褶表現成緊窄貼身的方式,對后世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曹不興的再傳弟子顧愷之,是一位精通詩文、書法和音樂的天才。他年輕時曾為建業(今江蘇南京)瓦棺寺作維摩詰像壁畫,一筆點睛而名揚天下。他的繪畫技法古樸細膩,人物情態生動傳神,衣服線條流暢飄舉,山水風景錯落有致。從隋唐或宋人留下的摹本《洛神賦圖》(見圖4.1-10)中可以看出,畫面無論是內容、結構,還是人物造型、筆墨表現,都展現出了大家之風范。

圖4.1-10 洛神賦圖(摹本) 東晉 顧愷之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唐代張懷瓘曾將這一時期的繪畫藝術評述為:“象人之美,張(僧繇)得其肉,陸(探微)得其骨,顧(愷之)得其神。”

魏晉南北朝繪畫展現出的對藝術的自覺和以文藝本身為終極目的的方式,與漢代繪畫重視實用性的方式形成了鮮明對比。對于這一時期的士大夫來說,書法和繪畫既是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自我修行的重要途徑。也正因如此,這一時期才涌現了如南齊謝赫的《古畫品論》和陳姚最的《續畫品》這樣具有深刻藝術思想的畫論傳于后世。其中謝赫提出的“六法論”不但成為中國繪畫批評的基本準則,也成了中國傳統造型藝術普遍遵循的藝術準則。

隋代的繪畫“細密精致而臻麗”,畫家中有的擅長宗教題材,有的善于描寫貴族生活。這期間從人物畫的背景中還獨立出了山水畫,并在追求“遠近山川,咫尺千里”的空間效果中為中國山水畫開創了一條可發展之路。

唐代繪畫在隋的基礎上又有了更加全面的發展。初唐時期的繪畫不僅為盛唐畫風的突變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也為當時的墓室壁畫和宗教壁畫創造出了許多新的技法。人物畫,如閻立本畫的《步輦圖》(見圖4.1-11),畫面設色典雅艷麗,線條流暢,構圖錯落有致。而其他畫種如山水畫、花鳥畫、走獸畫,也都異彩紛呈,涌現出了許多經典之作。尤其是以吳道子、張萱和周昉為代表人物的仕女畫及宗教畫,都成為了后世爭相效仿的摹本。

圖4.1-11 步輦圖 唐 閻立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五代十國的人物畫、山水畫和花鳥畫在前代的基礎上也有所變化,它在唐代和宋代之間發揮了承前啟后的作用。這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如顧閎中畫的《韓熙載夜宴圖》(見圖4.1-12),用筆圓勁,設色濃麗,人物神情刻畫細膩。

圖4.1-12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五代十國 顧閎中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北宋和南宋時期,手工業、農業、商業以及文化藝術的新繁榮,為繪畫邁向新臺階奠定了基礎。而北宋宮廷設立的“翰林書畫院”,對宋代繪畫的發展與繪畫人才的培養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縱觀中國書畫在用筆用色、經營位置等方面作出的種種探索,與同時期彩塑作品在塑形和彩繪方面的風格變化橫向比較,可以看出書畫在勾線和用色上對彩塑發展過程中的影響,彩塑運用的色彩平涂、勾線與暈染結合等方法與書畫的發展都有著內在的聯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山县| 姜堰市| 凤冈县| 兰考县| 江北区| 日喀则市| 吉林市| 峡江县| 高邮市| 台南县| 东方市| 勐海县| 清镇市| 阆中市| 永丰县| 招远市| 通辽市| 白水县| 乐昌市| 武穴市| 蒙城县| 讷河市| 通河县| 犍为县| 霍州市| 黔南| 丰台区| 河源市| 云南省| 延吉市| 山西省| 泰宁县| 鹤庆县| 乌拉特后旗| 苗栗县| 清涧县| 定边县| 建水县| 贡觉县| 鹤岗市| 新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