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愛中的蘇格拉底:哲學入門十講
- 張小星
- 1316字
- 2022-03-16 12:00:32
1.2 看看科學家會怎么說
先從“見到你就感到快樂”這個回答開始。
為什么這個答案不夠理想?剛剛提到,快樂的感覺過于泛泛。和戀人看電影快樂、自己玩手機也快樂—快樂在生活中太過常見,很難區分戀愛和其他的場景。
那么,要不要提出比快樂更細致的標準呢?“臉紅心跳”顯然就好得多。你看見戀人會臉紅心跳,刷手機卻不會。如果你玩手機會臉紅心跳,那一定是熬夜太久心臟負擔過重了。這種感覺可并不“快樂”。所以,我們不妨用“感到快樂,并臉紅心跳”來區分對戀人和對手機的喜歡。要是能加入“多巴胺分泌旺盛”這種科學標準就更好了。相信,隨著醫學和心理學的發展,人們終將找到“戀愛”所對應的腦神經狀態。到那時,戀人就可以拿著自己的腦掃描圖說:“這張圖完全符合戀愛的特征,我看著這張圖,確定知道喜歡你。”
盡管我們的標準從“感到快樂”進化到腦掃描,背后的思路卻基本相同。在求助于快樂和多巴胺分泌時,戀人是想通過外部的“客觀標準”推導出自己喜歡對方。我們不妨把這種思路稱為“客觀論證”。
客觀論證的一般形式是:
A.如果我具有特征F,則我喜歡你。
B.我具有特征F。
C.于是,我喜歡你。
特征F可替換為“看到你覺得快樂”“臉紅心跳”“多巴胺分泌水平提高”,等等。你覺得哪個特征和喜歡最相關,就把它放在F的位置上。只要選出的F足夠可靠,條件A就會成立—“如果我具有特征F,則我喜歡你。”而條件A一旦成立,你只要確認自己滿足F就可以知道喜歡對方了。總之,確保了條件A和B,就可以推出結論C:“于是,我喜歡你。”
客觀論證是一個典型的“肯定前件式”(modus ponens)。肯定前件式的一般形態是:
· 如果P,則Q。
· P。
· 于是,Q。
此處,P與Q的內容依然不是關鍵。肯定前件式的厲害之處在于:無論P和Q的內容是什么,只要前面兩個條件成立,則第三個條件“于是,Q”就一定成立。反之,如果Q居然是假的,則上面兩個前提中也肯定至少有一個是假的。以身高測量為例:假設你某次相親時,對方殘忍地指出“你肯定不到178”。你大概會反駁“我早上剛剛量出178厘米”。此時,雖然沒有明說,但你恰恰預設了關于身高的肯定前件式:
· 如果我今早測量身高時顯示178厘米,則我身高178厘米。
· 我今早測量身高時顯示178厘米。
· 于是,我身高178厘米。
而對方既然堅持反駁你“身高178”的結論,就必須拒絕上面的某一個前提。要么,你今早測量身高時看錯了,根本不到178;要么,量出178厘米不等于真有178厘米—也許測量儀器不準,也許身高會浮動,等等。
所以,通過客觀論證,只要找到了那個和真愛最相關的特征F,確認“如果我具有F,則喜歡你”,并同時確認“我具有F”,就可以理直氣壯地回答戀人,“我喜歡你”。之所以能知道自己喜歡對方,是因為進行了客觀論證的思考步驟。畢竟,肯定前件式的邏輯毫無破綻;只要確定了A、B兩個前提,你就對于“喜歡對方”的結論確定無疑了。
客觀論證的重點是前提A。我們發現,雖然快樂的感覺不足以證明喜歡,快樂的感覺加臉紅心跳卻有希望得多。如果戀人窮追不舍地問,我們還可以向科學求助。神經生理學發展迅速,早晚總能發現真愛的腦神經狀態吧?
思考至此,如何“確定地知道自己喜歡對方”好像已經變成了科學問題。之所以回答不出來,是因為科學還不夠發達。這跟哲學又有什么關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