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
- 慕容素娟
- 2225字
- 2021-12-10 16:19:56
前言
“芯片”成為這幾年的明星詞。上至中央領導,下到普通百姓,可謂老少皆聞,婦孺皆知。小小的芯片,實際上是國之重器,不僅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根基,也是中華民族崛起路上的一個重要支撐。沒有自主可控的芯片,強國夢就是空中樓閣。中美貿易戰之后,芯片承載了國人更多的期許。
其實,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半導體行業的泰斗和前輩們,就一直高瞻遠矚,在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做了詳細部署和艱苦的跟進,“中國芯”的研發進展曾經一度緊跟美國的腳步,由于各種客觀和主觀原因,沒能持續性地堅持和積累,幾起幾落。《集成電路產業50年回眸》一書中指出,“中國芯”從最早與美國差距7年,與日本差距5年,到后面差距最大時曾達到20年;并且逐步落后于比我們起步晚的韓國。
芯片行業與互聯網行業有所不同。在芯片領域,不會出現互聯網領域那種“一夜暴富”的神話。芯片要求極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極高的技術門檻,且投資大、風險高,還需要長期的、持續的研發投入,可以說是科技中的科技。
在芯片領域,一家企業沒有十年八年的積累很難做起來。從芯片產品的研發到應用的時間期可以略見一斑:簡單的產品需要6~12個月,復雜的產品1~2年、3~5年、5~6年都有,甚至更長時間。
同樣,一個芯片人才,沒有十年八年的產業積累也很難成長起來。由于技術門檻高,相關專業人員大學畢業之后通常會再繼續攻讀碩士和博士,從本科到碩士畢業需要7年,到博士畢業至少需要10年。畢業之后,通常還需要在產業歷練5到10年,之后方能獨當一面。
因此,創業難,創業做芯片更難。投入芯片領域,不僅需要過硬的技術積累,還需要強大的內心、堅定的意志以及對“中國芯”的一種情懷,才能堅持下去。
而“中國芯”發展路上的建設者們,卻很少像互聯網領域的人物有那么多的光環、那么大的知名度。
筆者從事集成電路領域采訪報道的十余年間,結識了諸多芯片領域優秀的企業家、創業者和技術骨干。發現他們很多人記憶力特別好,而且幾乎都是學霸,一流大學畢業占比非常高,如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科技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而且不少是保送上的大學。此外,碩士和博士比例相當高,還有很多是國際一流大學畢業,如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普林斯頓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
推動“中國芯”發展的默默耕耘者們,不僅非常優秀,還十分謙遜低調。他們很多人的奮斗故事充滿了傳奇和勵志色彩,散發著積極向上的人生力量。寫出他們的故事,讓人們知曉,進而感染和激勵更多人,是作為媒體人的我們從業多年來一直就有的心愿。
中美貿易戰之后,做大做強“中國芯”的呼聲越來越高。如何發展“中國芯”,應該傾聽一下芯片領域奮斗者的聲音。此外,在娛樂化日益泛濫,一位大學教授一年的工資不抵一個明星拍一則廣告的收入,且許多青少年長大“想當明星”而不是知識分子的當下,芯片領域這些實干家的奮斗故事應該讓社會更多的人知曉。
于是,集微網在2018年年底開始策劃籌備《芯人物》欄目,這是一檔具有人文氣息、傳播社會正能量的人物訪談。本欄目進行了創新,打破行業媒體普遍以報道技術和產品為主的文章風格,轉而講述芯片領域建設者的奮斗故事。欄目文章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形式娓娓道來,并盡可能地減少專業術語的直接使用,希望懂技術和不懂技術的讀者都能夠讀懂并愿意讀。
欄目的想法得到了集微網創始人老杳和總經理陳冉的肯定和大力支持。為確保《芯人物》文章的定期推出,多名資深記者參與進來,包括李映、李曉延、茅楊紅、張軼群、朱秩磊、陳寶亮,大家分頭進行采訪寫作。
2019年春節,《芯人物》第一批專訪文章正式推出,迅速得到業界的關注和好評。與此同時,《芯人物》系列文章也得到一些出版社的青睞,最終我們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書籍《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得以問世。
《芯人物——致中國強芯路上的奮斗者》一書,是國內首部講述當代芯片領域建設者奮斗故事的書籍。書中收納49位人物的故事,覆蓋老、中、青三個階段的“中國芯”建設者;他們的從業歷程從幾年到40年以上,年齡從30多歲到80多歲。(書中芯人物是按照工作年限排序的)。
從這些主人公的年齡結構可以看出,沒有技術積累和產業積累做不了芯片;而且芯片領域極其重視產業積累,50歲、60歲、70歲創業以及奮斗在產業一線的不在少數,用一位業內人士風趣的話來說,芯片領域需要“老家伙”,因為“他們看過外面的世界,了解中國市場,有助于中國半導體創業浪潮站在更高的起點”。
書中芯人物的奮斗故事充滿了正能量:有的已80多歲,見證和參與了“中國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至今仍筆耕不輟,為產業獻策獻計;有的70歲了還在開啟人生第三次創業,且每次創業都在填補國內產業空白;有的放棄美國大學終身教授的身份,毅然回國創業;有的當過知青,從未放棄學習,恢復高考后一路從本科讀到博士;有的家境貧困,但不自暴自棄,從山里娃變成大學教授;有的已實現財富自由,卻依然選擇再次創業;有些“板凳能坐十年冷”,在身邊人投身于金融或互聯網等高收入領域時,他們依然堅守在芯片領域……
這些奮斗者志存高遠,又腳踏實地。他們的才干、才華,配得上“中國精英”的稱謂。
在2020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攻堅戰中,李蘭娟院士指出,年輕一代應樹立正確的人生導向和人生價值觀,不要一味追求明星。這無疑是對當下社會娛樂化泛濫的一種提醒。
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在強國夢的奮進路上,作為科技領域的排頭兵,芯片領域實干家們的拼搏精神和奮斗故事,尤其值得國人借鑒。
慕容素娟
集微網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