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與人的對話
- 姚建明
- 2978字
- 2021-12-10 16:08:30
1.1.2 天之影像四方五行合一的紫禁城
古語曰:“方位自天,禮序從人。”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里這樣寫道:“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
禮,在漢文化中凝聚了傳統和現實;禮,深含著人們對宇宙天地的敬畏。禮,是對德性的追尋,對和諧的追求,對人本身的期望和寬容,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對審美情趣的重視和培養,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協調,禮包含了人生能夠遇到的一切問題的制度化或習俗化準則,即《左傳·隱公十一年》所謂:“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而最初的“禮”何來?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從上天得來。
《易經》里有這樣一句話:“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傳》里寫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天文一詞最早就出現于《易經》。那天文一詞是什么意思呢?《淮南子·天文訓》稱:“文者象也。”也就是說,在古代,人們已清楚地認識到,天文就是天象,即天空的現象。天空所發生的現象,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于日月星辰的現象,即天象;一類是地球大氣層內所發生的現象,即氣象。古人發現天象也好、氣象也罷,它們的變化實在是極其微妙的,很值得地上的人們,尤其是社會和科技還不發達的古人們去效仿、去學習!所以,它們觀察星象和氣象,用于生產,用于立法。古代的執法者們更是利用“天象”來治理社會。
1.地上的銀河和北斗
紫禁城——帝王的宮殿,皇帝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當然要最大限度地體現出“上天”的意向,所以把玉皇大帝天上的宮殿(天宮)“映像”到地上來,就是皇宮、就是紫禁城。紫,三垣正中之紫薇垣之紫,也就是“紫垣正中”之紫,意為皇宮就是人間的“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圖1.7 在周邊建筑的映襯下太和殿宛若“天宮”
看看故宮中太和殿的構造,太和殿廣場兩邊的圍廊綿延如“天邊”,把天際線壓得很低,太和殿純高雖然只有35.05米,但它聳立在三層漢白玉石階上,讓人仰視,背襯藍天白云,宛若天宮(圖1.7)。
按照中國古代的天象理論,天上有五宮(東西南北中),中宮居于中間,而中宮又分為三垣(城堡),即上垣太微、中垣紫薇、下垣天市。東西南北則由青龍、白虎、朱雀和玄武構成了“護衛”中宮的二十八星宿(圖1.8)。

圖1.8 紫禁城猶如天上的“中宮”,由二十八星宿護衛
從紫禁城的布局來看,宮城分前朝、后寢兩大部分,前朝分三大殿,為皇帝聽政和舉行朝會大典之處,后寢二宮是皇帝燕寢之處。
紫薇垣墻由15顆星組成,東邊八顆星和西邊七顆星圍成了一個城垣,整體位于北斗七星的北方,處在天的中心(圖1.9),正是天皇大帝居住的地方。

圖1.9 紫薇垣于由15顆星組成的圍墻之中,在北斗七星上方
而故宮建造的殿宇中也體現了“北斗七星”的存在。故宮的午門有四座角樓,它們都是四角攢尖的造型,攢尖頂著一個大圓球(圖1.10),圓球就代表了一顆星。這種結構分別存在于中和殿、交泰殿和欽安殿。這樣四座角樓和三座大殿尖頂的圓球就組成了北斗七星的形狀(圖1.11)。

圖1.10 午門的四個角樓
有“天宮”紫禁城,則必有“天河(銀河)”金水河。流經紫禁城的金水河,從什剎海引水自北水關入城,先北上,復東折而南,總體入城走勢由西北而東南。紫禁城內的金水河之水從護城河西北角引入,曲曲彎彎地流經武英殿、大和殿、文淵閣、南三所、東化門等重要建筑和宮門前,既將“生氣”導入,又形成風水學中的“水抱”之勢(圖1.12)。
內金水河則從太和殿正中流過,尤其襯托出了“銀河”中的“天宮”(圖1.13)。
而太和殿對面的午門所形成的北斗七星的“斗”,更是在銀河中爍爍閃耀(圖1.14)。

圖1.11 故宮中的北斗七星

圖1.12 山水相環,陰陽和諧

圖1.13 銀河環抱的太和殿天宮

圖1.14 銀河倒映下的午門,北斗閃耀
2.皇家城府里的陰陽五行
中華文明的哲學思想就是陰陽之道,陰陽相交。《易經》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看紫禁城的總體布局,它的中軸線也把北京城分成東西(陰陽)兩半,中軸以東屬陽,主春、生、文、仁,故有文樓、文華殿、萬春亭、仁祥門、崇文門等建筑;以西屬陰,主秋、收、武、義,故有武樓、武英殿、千秋亭、遵義門、玄武門等建筑。而且國家中央官署機構也是以中軸為準按陰陽布置的,中軸以東設吏、戶、禮、兵、工部及鴻臚寺、欽天監等機構,主文屬陽,以西設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刑部、太常寺、錦衣衛等機構,主武屬陰。明清兩代考中文狀元在長安左門揭皇榜,考中武狀元則在長安右門揭皇榜。
過午門、神武門一條中軸線又將宮城分為東西陰陽二區。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為陽、為木、為春,在“生長化收藏”屬生,所以宮城的東部布置了“陽”有關的建筑內容。東部某些宮殿是太子所居,文華殿是太子講學之處,乾隆年間所建的南三所,系皇太子的宮室。西方為陰、為金、為秋,在“生長化收藏”屬收,所以宮城的西部布置了與“陰”有關的建筑內容。如皇后、宮妃居住的壽安宮、壽康宮、慈寧宮都布置在西。東居太子,西棲宮妃,男左女右,陽左陰右。皇城東有太廟法陽象天,西設社稷壇法陰象地。天壇在南(屬陽),地壇在北(屬陰);天安門在南(屬陽),地安門在北(屬陰);乾清宮在南(屬陽),坤寧宮在北(屬陰)。乾為天,坤為地,故天尊地卑。朝堂之上,文臣列于左,武將位于右,與此相應的文華殿位于左,武英殿位于右。太和殿丹陛上左陳日晷以司天,右置嘉量以司地(圖1.15),前者定天文歷法,后者定制度量衡,皆左主天道屬陽,右主地道屬陰,陰陽相合而成一體。古代建筑大師就是這樣把陰陽宇宙觀與宗法禮治巧妙地結合起來,規劃設計了氣勢磅礴的皇宮建筑群。
紫禁城由水、火、木、金、土五大元素組成,從方位的角度來看,紫禁城的東、南、西、北、中五方位由建筑的名稱、色彩及河水來暗示。北方有一座建筑名玄武門,清代康熙時為避諱改名神武門,二者的意思完全相同。在神武門內有二座建筑(東大房和西大房)它們的房頂均為黑色。紫禁城的南方為午門,火的顏色為紅色,故午門以紅色為主,建筑高大,以為火旺。午門內的五座石橋,其雕刻為火焰狀。紫禁城的西方有金水河和武英殿,武英殿之“武”屬陰。紫禁城的東方為太子宮所在地文華殿,故太子宮文華殿和太子居住的南三所的屋頂均用綠色瓦。紫禁城的中央有兩大建筑群體即前朝后廷,前朝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后廷是乾清宮、交泰殿和坤寧宮。這兩大建筑群體建在象征“土”的“土字形玉石臺基”上以表示其中央的地位(圖1.16)。中央在五行上屬土,土的顏色為黃色,黃色是五行中最尊貴的顏色,亦是宇宙的顏色,故這兩大建筑群體屋頂均用黃瓦,表示帝王理政的前朝和燕寢的后廷是天下的中心,至尊至大,意味著帝王是“以土德而王”。

圖1.15 太和殿廣場上的(a)日晷(b)嘉量
北京城的總體設計在遵循《周禮》“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傳統布局思想外,也按照陰陽五行的思想進行了實用禮儀的布置,以期達到與天地相融的境地。

圖1.16 故宮三大殿
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就是按照方位來布局的。天壇是天子祭天的地方,位置在北京城的南端,外城的里側,建筑形狀是圓的,體現了南為天、為乾、為圓、為陽的思想;地壇是天子祭地的地方,它位置在北方,內城的外側,它的建筑形狀是方形的,體現了北方為地、為坤、為方、為陰的思想;日壇在東方,日為陽、為火,月壇在西方,為水、為陰,它們的位置都在城外(圖1.17)。

圖1.17 北京城的陰陽五行
北京城、紫禁城是中國本土文化的產物,它是以“天人合一”的思維建造的城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體現的是宇宙、天地、人文與建筑融為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