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一張字帖換兩千兩白銀,劃算!
- 大唐:我咸魚皇子,開局彈劾李二
- 吾誓當曹賊
- 2021字
- 2022-02-12 21:11:35
不過李治有一點跟李世民不一樣。
李世民心里有怨氣,都是隱忍在心里面,對誰都不會袒露心跡。
而李治卻是大大方方的,直接跑到他面前抱怨,直說:我為了你這個老父親,做了多少多少的犧牲。
這讓李世民感到哭笑不得的同時,心里也感到安心。
因為李治嘴里雖然總是時不時地提一嘴,但在行為上卻是一直在避嫌。
而且傾述過后,壓力發泄出來了,怨氣也就自然而然地消散了。
既然如此,李世民有什么好擔心的?
在當兒子這件事上,他不如李治。
至于當皇帝嘛,這事兒另說。
畢竟在他放權之前,李治也不可能登上皇位。
這玩意兒壓根就沒法比。
胡思亂想一陣過后,李世民忍不住笑出聲來。
“忍不住那也沒辦法,你父皇也是這么過來的,慢慢熬吧!”
可能是想到李治現在憋屈的心情,李世民心情大好。
李治無語,幸福真就是對比出來的唄?
過分了呀。
“行了父皇,兒子要說的都已經說完了,沒事我走了啊。”
李治起身,打算離開。
他這人一向這樣,有事說事,沒事說走就走。
但李世民顯然接受不了這雷厲風行的性格,強行把他留住。
“走可以,給朕把水調歌留下。”
“哈?都這么久了,您還沒忘這事兒呢?”李治故作無奈地嘆了口氣,在桌案的另一頭攤開紙筆,開始在宣紙上筆走龍蛇。
李世民怕他糊弄自己,伸出脖子看了一眼。
看到那越發彰顯出李治個人風格的字體,這才滿意地點點頭。
“行,就這么寫!”
得,您說了算。
用一張字帖換了兩個預定好的圣旨,只能說不虧不賺吧。
他自己寫出來的字,在他看來算得不什么錢。
而他這父皇付出的,那可是真金白銀啊。
兩千兩白銀,加起來近千萬的購買力。
這筆買賣,劃算!
唯一可惜的是,這筆錢落不到他的口袋。
千金市馬骨啊,那是真費錢。
要不是大唐有錢,真不敢這么敗家啊。
好在這些錢日后能收回來,而且回報遠比現在的投入要高得多。
想到這,李治心情大好,走路的步伐都輕快了幾分。
果然,涉及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才會刺激體內的多巴胺分泌。
看來以后還是多做點對自己有益的事情吧,別光想著怎么改變天下。
天下再怎么變,那都是老百姓的福利。
對我可是沒有太大的好處。
不過,誰讓我生來有大志向呢。
既然已經邁出這一步了,那就得堅定地走下去。
回到家里,李治第一時間去觀察花盆內的土豆生長情況。
看到那些切塊的土豆芽茁壯成長,心情又好了幾分。
“看情況還真讓黃福給蒙對了,這玩意兒真的可以切開種植啊。”
“早知道,耐心等土豆自己發芽好了。”
“媽的!我還跟個傻子一樣,把整塊土豆埋進土里,天天擱那期盼著綠芽出土。”
“那特么能生長起來嗎?”
“真的笑死我了。”
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傻事,李治笑得樂不可支。
就這,外面還有不少人吹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他要真有那么牛逼,能做出這種傻事?
人一旦瘋起來,真的是一點道理都不講的。
李治承認自己是有那么一丟丟見識,但距離通曉世間知識,差的就不是一星半點了。
觀察了一下幾個土豆的生長情況,發現不倒水的土豆反而會長的更快一些。
李治想了想,干脆往花盆里滴了幾滴水進去,全當是澆過水了。
今天的種植工作,也就這么完成了。
剩余的時間,李治都把心思放在了準備建立書院的事情上。
再過十來天,他就要開始著手處理書院的事情了。
時間還是蠻緊迫的,還是得集中注意力做好準備工作才行啊。
不知不覺,一天時間就這么過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李治早早地起來,跑到正房的廳堂吃飯。
睡眼惺忪地看著打扮得干凈利落的崔知溫,李治托著下巴問道:“怎么樣,工作交接的還算順利嗎?期間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
“你還好意思說!”崔知溫朝他翻了個白眼,怒道:“我們兩個到底誰才是御史中丞?你當甩手掌柜真就當上癮了唄?十多天過去了,今天才問我工作的事情,信不信我動手打你?”
“我這不信任你嘛。”李治訕訕一笑,轉頭看向狄仁杰,朝他使了個眼色,“你說是不是,懷英?”
“啊?”狄仁杰一臉懵逼,下意識地回答:“其實我也覺得仁禮兄說得對,殿下你有些過分了。”
“嘿!這就拉幫結派,合起伙來了不是?”
李治無語,他叫狄仁杰說話是叫這家伙幫忙的。
結果這家伙倒好,不幫忙不說,反倒為崔知溫說話,過分了呀。
狄仁杰委屈道:“講道理嘛,您把您的工作全都推給仁禮兄,這本來就是您的對啊。”
“行了行了行了,我不跟你們扯了好吧。”
李治舉手投降,隨后神色一正,正色道:“懷英,本王要你從今天開始,去記錄明法科考生的名單,你能找到多少,那就記錄多少,名單的數量不限。另外,如果你有余力的話,明經科和明算科的學子名單也給本王擬定一份出來,一個月后本王有大用。”
說罷,李治再次看向崔知溫,囑咐道:“至于仁禮的話,你看看能不能找到和你的處境類似的倒霉蛋,就是不被家族重視,被你們這些士族唾罵的小可憐,本王看看能不能給他們找一個啟用他們的機會,就當是浪里淘沙好了,看能不能撿個便宜出來。”
狄仁杰平日里帶過來的學子,要么是歪瓜裂棗,要么有鮮明的立場,早就在朝堂上站好了隊,很難把他們變成自己麾下的門客。
因此,李治打算換個思路去收集人才。
既然國子監的學子不行,那就從士族那邊挖人過來。
士族的基數要比高官子弟大得多,總能找得到幾個站在不同立場的叛徒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