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為什么能夠保健治病
推拿是通過一定的手法作用于人體體表的經絡、穴位和特定部位,以調節機體的生理狀況,從而達到保健治病的目的。那么推拿為什么能夠保健治病呢?推拿會對人體產生哪些功效?可以從中醫原理和現代醫學原理兩個方面來解釋。
中醫原理
推拿治療的主要手段是手法,手法在推拿治療中起著關鍵性作用。規范、熟練、恰當的手法,如操作的方向、頻率的快慢、用力的輕重、手法刺激的性質與治療的部位、穴位以及患者的病情、體質強弱相結合進行運用,可以發揮其調整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理筋整復等作用。
調整臟腑
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其轉歸的過程是人體正氣和邪氣相互斗爭、盛衰消長的結果。臟腑有受納排濁、化生氣血的功能,當臟腑功能失調時,則受納有限、化生無源、排濁困難,從而正氣虛弱、邪氣壅盛。推拿手法通過作用于人體體表上的相應經絡腧穴,可以改善臟腑功能,使機體處于良好的狀態,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
疏通經絡
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道路,具有“行氣血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的作用。當氣血不和,外邪入侵,經絡閉塞,就會產生疼痛、麻木等癥狀。推拿手法通過對人體體表的直接刺激,推動氣血的運行,通過對人體體表“做功”,產生熱效應,加速了氣血的流動,從而防止氣滯血瘀,達到疏通經絡的目的。
調和氣血
營衛氣血運行可貫通表里內外,滲透到臟腑肌腠,使全身成為一個協調統一的整體。營衛相通,氣血調和,機體皆得其養,則內外調和,陰平陽秘。推拿根據具體情況而運用不同的手法,以柔和的力量循經絡,按穴位,通過經絡的傳導調節全身,調和營衛氣血,使機體保持健康。
理筋整復,滑利關節
筋骨、關節受損,致使脈絡損傷,氣滯血瘀,又腫又痛,影響肢體關節活動。通過按摩經絡,可以舒筋活絡,散結消腫,使受傷部位痊愈。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推拿手法作用于筋骨、關節損傷局部,可以促進氣血運行,消腫祛瘀,理氣止痛;二是推拿的整復手法可以通過力學的直接作用來糾正筋出槽、骨錯縫,達到理筋整復的作用;三是適當的被動運動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的作用。
現代醫學原理
推拿手法從表面上看是一種機械力的刺激,但熟練而高超的手法可以產生“功”,一方面直接在人體起著局部治療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轉換成各種不同的能量,對人體的神經、循環、消化、內分泌、運動等系統產生一定的影響,從而治療不同疾病。
調節神經系統
推拿對神經系統有一定的調節作用。手法刺激可通過反射傳導途徑來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研究表明,以較強的手法刺激健康人的合谷和足三里,發現腦電圖中α波增強,說明強手法的經穴推拿能引起大腦皮質的抑制;而在頸項部施用有節律的輕柔手法也可使受試者腦電圖的α波增強,達到與經穴強刺激同樣的效應。失眠患者接受推拿時,常常在推拿過程中入睡;而嗜睡者在接受推拿后卻神清目明、精力充沛,說明推拿對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各種推拿手法的刺激部位和治療穴位,大多分布在周圍神經的神經根、神經干、神經節段和神經通道上。手法的刺激作用可改善周圍神經裝置及傳導徑路,促使周圍神經產生興奮,以加速其傳導反射。同時推拿手法還具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神經營養狀況,促使神經細胞和神經纖維恢復的作用。
促進血液循環
推拿手法作用于體表,其壓力傳遞到血管壁,使受阻的血液驟然流動,使血流旺盛,流速加快。而且,推拿手法有節律的機械刺激還可迫使血液提高流速,從而降低血液黏稠度,使流速與黏稠度之間進入良性循環狀態。
總之,推拿通過放松肌肉,可以改變血液高凝、高黏狀態,加快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和腦循環,可用于緩解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
調理腸胃功能
推拿手法的直接作用力可促使胃腸管腔發生形態改變,促使其內容物運動和變化,加快胃腸蠕動速度,從而加快或延緩胃腸內容物的排泄過程。
推拿手法的刺激信號,通過神經、經絡的傳導反射作用,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促進腸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過程,加強消化系統的功能。
調節內分泌
按揉糖尿病患者的脾俞、膈俞、足三里,擦背部足太陽膀胱經,部分患者的胰島功能會增強,血糖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尿糖轉陰,“三多一少”的癥狀有明顯改善。若施用一指禪推法治療甲狀腺功能亢進患者,可以使其心率較治療前有明顯減慢,其他癥狀和體征都有相應改善。
緩解肌肉疲勞
推拿通過肌肉的牽張反射直接抑制肌痙攣,也可以通過消除痛源而間接解除肌緊張,從而能夠有效地放松肢體,消除骨骼肌的過度緊張和僵硬,使肌肉組織保持正常彈性,防止肌肉過度疲勞,促進體能恢復。
鎮靜止痛
推拿可使軟組織得到放松,改善血液循環以促進外周致痛物質的稀釋、分解和清除,因而有較好的止痛作用。推拿手法的刺激信號可抑制疼痛信號的傳遞,達到鎮痛的效果,對勞損和體育鍛煉等造成的疼痛以及諸多慢性疼痛都有良好的效果。輕柔的推拿按摩手法既可以鎮痛,也能使人產生愉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