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
- 朱云漢
- 1453字
- 2021-11-29 10:41:04
第一章 反全球化政治浪潮全面來襲
曲終人散:西方國家五巨頭最后一次抱團取暖
2016年4月25日,德國北部萊納河畔的科技重鎮漢諾威,迎來了西方國家五巨頭——法國總統奧朗德、德國總理默克爾、意大利總理倫齊、英國首相卡梅倫、美國總統奧巴馬。這是奧巴馬總統任內最后一次赴德進行正式訪問,這場告別之旅對奧巴馬有特別意義,因為德國是他政治事業躍升的舞臺。2008年,他還是一位初試啼聲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在國際社會默默無聞,他資歷中唯一亮眼的就是曾擔任一屆代表伊利諾伊州的聯邦參議員。2008年,他以總統候選人身份訪問德國,在盛夏的柏林舉行了一場露天演講。那天有一百萬柏林市民涌進勃蘭登堡門前廣場,爭相目睹美國第一位非裔總統候選人的風采。那場演講讓奧巴馬在全球媒體聚光燈下展現了他的口才與風度,并讓他成為自肯尼迪總統以來最受德國人青睞的美國政治領袖。
在漢諾威,他與默克爾總理舉行雙邊會談,并與奧朗德、倫齊和卡梅倫相約在此舉行一場五巨頭高峰會。奧巴馬此行給這四位歐洲領袖帶來了溫暖,他在當天稍早的一場公開演講中,再次向歐洲人民宣誓美國對北約集體安全體系堅定不移的莊嚴承諾,他反復強調,美國與全世界都需要一個強大、民主、團結、繁榮的歐洲。他也期勉歐洲公民千萬不要對一個自由、和平、多元、奉行利伯維爾場主義(古典自由主義)的歐洲失去信心,他贊揚過去30年歐洲能把28個國家整合成一個5億人的經濟與政治共同體乃是歷史上罕見的成就。
奧巴馬知道這四位領袖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此后不久英國要舉行脫歐公投,而這場公投是卡梅倫首相想要擺脫“脫歐”議題糾纏的權宜之計。德國總理默克爾堅持人道主義立場而承諾接納更多北非與中東難民的政策,已經讓她的政治資本嚴重耗損,反移民的激進民族主義勢力正在抬頭。法國總統奧朗德的民調支持度已經降到歷史新低,在他任內,法國經濟毫無起色,面對僵化的勞動力市場、競爭力衰退的法國企業、憤怒的中產階級與惡化的財政結構,他束手無策。同時,在他任內,法國爆發多起伊斯蘭激進組織發動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讓過去隱藏的社會歧視與族群對立難題浮現臺面,穆斯林新移民第二代的宗教認同覺醒,給傳統上以包容多元文化而自豪的法國帶來巨大的考驗。意大利是歐元地區繼希臘之后最可能爆發財政與金融危機的國家,大型金融機構都搖搖欲墜,更因意大利選民情緒波動,議會小黨林立,政黨分合無常,內閣頻繁更換且無力處理這些不定時炸彈而險象環生。這位在位超過兩年、堅持中間路線的年輕總理倫齊,被視為挽救意大利經濟的唯一希望,也被歐洲主流政治人物視為唯一有能力抵御來自右翼與左翼的反歐盟勢力夾擊的中流砥柱。
當時,奧巴馬仍然對維護西方中心世界秩序展露出滿滿自信,雖然他自己的任期即將在9個月后屆滿,而且他屬意的接班人正陷入一場異常艱困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初選競爭,一位來自美加邊境佛蒙特州小地方的參議員桑德斯,居然在數場關鍵州的初選中讓聲勢浩大的希拉里嘗到敗績。不過,奧巴馬仍深信,獲得民主黨當權派以及華爾街與加利福尼亞州硅谷高科技產業大佬堅定支持的希拉里,可以順利獲得提名并最終成為美國首位女性總統。可預期希拉里將延續他制定的重返亞太與全球戰略再平衡路線,并借助他任內啟動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及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TTIP),讓美國奪回重組全球經貿版圖與修改國際貿易規則的主導權。
這五位巨頭都沒有料到,這場聚會是西方國家集團主流政治領袖最后一次抱團取暖,此情此景無法再現,只能回憶。西方國家內部所積蓄的反全球化浪潮的政治能量遠遠超出他們的想象,接下來的幾個月他們都難逃被反主流政治海嘯嚴重襲擊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