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的心理成長與引導
- (奧)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著 朱吉亮編譯
- 1896字
- 2021-11-29 09:43:30
自卑對兒童成長也有積極作用
我們知道自卑對于人的自我發展的阻礙作用,但自卑并不是一無是處,相反,它也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我們只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無知,才能找到進步的方向,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生活。所以,我們可以說,自卑是人類文化的基礎。
自卑是人類文化的基礎,也是人類文明的助推力。舉個例子,假如外星生物來到地球,他一定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人類在地球上建立房子遮風擋雨,制造衣服防寒取暖,制定各種各樣的規則,他們一定是最卑微的。”此話不假,我們人類不如一些兇猛的動物強壯,也缺乏自我保護能力。通常來說,動物選擇合作,能壯大自身、取長補短,但是如果人類選擇合作,所擁有的能量會遠遠超過動物合作。
我們都知道,我們剛來到這個世界上時是嬰兒,那個時候的我們是需要成年人呵護與教養的,而假如我們都各行其是,就只能任由環境擺布了。其實,對于任何人來說,童年時期如果不注重合作的話,就會越來越缺乏自信心,越來越悲觀,身體越來越脆弱,問題也越來越多,相反,那些善于合作的人,即使他們遇到了難題,他們也能尋求他人的幫助,努力找到最佳解決方法。
人無完人,我們的身體都很脆弱,我們也有缺點,但即使如此,我們依然要努力探尋生命的意義,去解決之前我們提到的生命中必須要面對的三大問題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就是如何學會與人合作。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和完善自己。
我們都知道,無論人類的終極目標是什么,都不可能完全實現,假如我們實現了,那么所有順利的或者不順利的事情都可以被預見,那么生活就沒有樂趣可言了。而恰恰是這種不確定性,引起了我們的興趣,不然藝術不受追捧、宗教不被信奉、科學不被探求,我們的生活也就到頭了。慶幸的是,我們還在奮斗的道路上,我們也在為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而感到快樂。不過,在神經質患者的身上,他們一開始就受到了阻礙,這也讓他們面臨了更多的困難。通常來說,正常人會按照一定的步驟解決問題,第一步做什么,接下來做什么,先解決一個問題,再解決另外一個。而他們不甘心落后于人,也不愿意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累贅,他們有自己的人生態度,他們勇敢、積極且能獨立地解決問題。
其實,“自卑情結”提出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本人就是能超越自卑的鮮明個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生于維也納近郊的一個米商家庭,他家境富裕,但童年卻并不快樂,實際上,在他的記憶中,他的童年是多災多難的。他自己曾說他的童年生活籠罩著對死的恐懼和對自己的虛弱而感到的憤怒。他在弟兄中排行第二,長相又矮又丑。幼年的阿德勒患了軟骨病,身體活動不便,4歲才會走路;又患佝僂病,無法進行體育活動。在健康活潑的哥哥面前,他總是感到很自卑,認為自己不如人,他曾經還被汽車軋傷過兩次。5歲時,他患了嚴重的肺炎,甚至連他的家庭醫生也對他絕望了。然而,他的身體竟莫名其妙地恢復了。后來,他立志要當一名醫生,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童年一直生活在對死亡的恐懼中,他的生活目標也就是克服這一恐懼。讀書后的他成績很差,在老師看來,他明顯不具備日后從事其他工作的能力,所以老師向他的父母建議及早訓練他做個鞋匠才是明智之舉。
不過在一些小事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他不甘人后的一面。他曾自述過:“我記得通往學校的小路上要經過一座公墓,每次走過公墓我都很驚恐,每走一步都覺得心驚膽戰,然而看到別的孩子走過公墓卻毫不在意,我感到十分困惑,并且我常因自己比別人膽小而苦惱。一天,我決心要克服這種怕死的恐懼,采用了一種使自己堅強起來的辦法。我在放學時故意落在別的同學后面與他們間隔了一段距離,把書包放在公墓墻壁附近的草地上,然后多次地來回穿過公墓,直到我感到克服了恐懼為止。”另外,阿德勒一直是一個合群的孩子,與同伴玩耍時被人所接受的感覺使他感到高興和滿足。
無獨有偶,作曲家克拉拉·舒曼的妻子在4歲以前一直不會說話,直到8歲才開始能說一點點,她性格內向且不善于與人相處,所以她寧愿將自己關在廚房里,也不愿意出去交朋友。她是個被人忽略的孩子,在提到女兒時,她的父親說:“令我們感到詫異的是,這是一種明顯的精神上的不協調,但是卻成了她以后幸福生活的開始。”
其實,這也是一個超越自卑并進行積極補償的案例。一個人的自卑感會產生不幸感,而唯一能減輕這種不幸感的方法是發展各自的自我補償心理特征,但即便啟動了心理補償的過程,個體也未必能夠克服這種自卑感,但即便如此,心理補償的過程的啟動還是很有必要的,且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我們還需要提到一點,這種由自卑感引發的心理補償未必能帶領個體走向更好的未來,反而會讓人犯錯,自卑感可能刺激個體獲得客觀成就,也可能導致個體純粹的、增加自我個體和客觀事實之間距離的心理調適或心理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