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表情心理學(完全圖解版)
- 蔡萬剛編著
- 2153字
- 2021-11-29 09:46:43
不要強行禁止孩子哭泣
很多父母都不喜歡聽到孩子哭泣,只要聽到孩子哭泣不止,父母的心情馬上就會變得非常煩躁,甚至會非常嚴厲地訓斥孩子,禁止孩子哭泣。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會感到內心非常恐懼,反而會哭得更厲害。也有一些孩子因為畏懼父母而強行停止哭泣,把負面情緒壓抑在心里,這對于他們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作哭泣效應。所謂哭泣效應,指的是人們在哭泣之后,原本郁悶的心情就會變得舒暢起來,這樣就可以避免負面情緒的堆積,從而造成不好的后果。對于孩子而言,哭泣并非純粹的壞事情,而很有可能是一件好事情。哭泣是孩子發泄情緒的一種方式。所以父母切勿總是粗暴地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認為孩子愛哭就是性格軟弱的表現。有些父母還會告訴孩子自己不喜歡哭鬧的孩子,這會使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產生沉重的心理負擔,覺得自己一旦哭泣就不能得到父母的喜愛,這使他們承受了很大的壓力。
父母應該設身處地為孩子想一想,當父母因為一些傷心難過的事情而哭泣的時候,是想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包容呢,還是希望自己被他人嚴令禁止“別哭了”。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會選擇前者,而不希望得到后者這樣的待遇。其實在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并不需要做太多的事情,只要默默地陪伴在孩子的身邊,或者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懷抱,孩子就會很快停止哭泣,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
父母要知道,孩子正是通過哭鬧的方式來尋求自我保護,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孩子在感到不滿足,或者是情緒不佳的時候,都會哭鬧不止。遇到這種情況,父母更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待孩子,切勿對孩子愛答不理,也不要因此就馬上答應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這兩種極端的方式對于孩子成長而言都是不好的。明智的父母會采取延遲滿足的方式,積極地回應孩子,卻不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從而讓孩子在情緒上得到平復,也讓孩子知道他的所有欲望不可能全都得到滿足,從而做出取舍。
孩子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突然發生意外的時候,都會本能地開始哭泣。在這種情況下,父母不管有多么著急,也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許父母急著處理孩子的意外傷害,但是孩子卻有哭泣的權利。在這個事例中,媽媽聽到甜甜說胳膊疼,雖然很擔心,但是卻沒有當即禁止甜甜哭泣,因為對于孩子而言,哭泣真的能夠幫助他們減輕痛苦。也許在那個時刻里,才四歲的甜甜最需要的就是通過哭泣來發泄自己痛苦的感受,媽媽給了她這樣的時間和空間,然后才帶著她去醫院就醫,這讓她的情緒上得以平復,也讓她有了更多的時間面對自己。
每個孩子在哭鬧的時候,想要得到滿足的需求都是不同的。那么,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例如有些孩子哭泣的時候需要父母的擁抱,而在某些時刻里,他們只想自己待著,一個人哭泣。父母不要強求孩子,在確保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父母應該尊重和滿足孩子的需求。
對稍微大一點的孩子,父母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要,而不要只是以哭泣這種方式來發泄負面情緒。父母要告訴孩子,哭泣并不能解決問題,而只能發泄情緒。要想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就應該把自己的問題說出來,才能得到幫助。當然,有的時候孩子哭泣并不是為了得到幫助,他們只是想要發泄自己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到心安。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為受到孩子的哭泣和要挾,就答應孩子的各種要求。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小霸王,他們不管有什么要求都必須馬上得到滿足。當父母不能夠同意立刻滿足他們的要求時,他們就會不停哭泣,這樣的哭泣其實是一種殺手锏。如果父母向孩子妥協,那么孩子就會更頻繁地以哭泣方式要挾父母。面對孩子的要挾式哭泣,父母可以暫時不做出回應,而是讓孩子自己哭個夠。等到孩子哭夠了,發現自己即使哭也不能改變事情的結果時,他們就會明確自己的行為界限。當然,要想對孩子采取冷處理的方式,父母就要確定孩子真的是要挾式的哭泣,而不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或者是有真正的需求需要立刻得到滿足。
總而言之,父母應該是最了解孩子的人,對于孩子的哭泣,父母也應該有自己的認知。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立的生命個體,他們的哭聲當然也是與眾不同的。父母如果把所有孩子的哭聲都看作是一樣的,那么就不可能有針對性地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只有知道孩子的個性需求,了解孩子的哭聲含義,才能夠給予孩子最好的回應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