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規全鑒
- (清)李毓秀撰 東籬子解譯
- 1392字
- 2021-11-29 09:50:41
如何面對正確的批評
國學原味
父母呼,應勿緩①,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②,父母責,須順承③。
詞語解釋
①勿:不要,不。緩:慢,遲緩。
②教:教育,教誨(huì)。敬:尊敬。
③責:責備、責罵。順承:順從地接受。
句意理解
趣味故事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著名的大書法家,被大家稱為“書圣”。作為一代書法大師,王羲之對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嚴格。
他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漸漸有了很大名氣,這樣一來,王獻之就有點驕傲啦!
一次,王獻之問母親:“我的字只要再練一年就行了吧?”母親聽了只是搖搖頭。
“那三年呢?”母親還是搖搖頭。
“三年還不行,那要多久啊?”王獻之很失望地問。
“你把院子里的十八缸水先寫完吧!這樣你的字才會站得直,立得穩。”王獻之一聽這話趕緊回頭,原來是父親!
王獻之心中憋著一股氣,又刻苦練了五年。他得意揚揚地把一大堆寫好的字給父親看,誰知不僅沒有得到表揚,父親還一邊翻一邊連連搖頭。當他翻到一個“大”字時,隨手在這個“大”字下面填了一點,然后就離開了。
王獻之一點也不甘心,又讓母親看自己的字。母親仔細地看著一張張字,最后才指著一個“太”字下面的點,說:“只有這一點像你父親的字。”
可是,這一點本來就是父親寫的啊!這下,王獻之心服口服了。他有點沮喪地說:“那看來我是不能超過父親啦!”
“只要你不放棄,堅持練習,還怕超不過你父親嗎?取得成就不驕傲,遇到挫折不絕望,這才是正確的處事方法呢!”母親在一旁鼓勵。
聽了母親的話,王獻之點點頭。這之后,他謙虛謹慎,不再驕傲自滿,更加刻苦地練字了。后來,王獻之也成為一位大書法家,與父親并稱“二王”。
伯俞泣杖
漢朝有個叫韓伯俞的人,他十分孝順,母親對他十分寵愛。可是,盡管寵愛,卻也對他要求嚴格,而且還定下規矩:只要做錯事,不僅要罰跪,還要挨打。
做事毛手毛腳的伯俞每當犯錯被母親責罰的時候,既不辯解也不哭泣,默默忍受落在身上的板子。直等母親打完了,氣也漸漸消了,他才恭恭敬敬地向母親謝罪,看到他的認錯態度很好,母親也就慢慢高興起來。
后來,母親又因為他做錯事打他板子,但是母親因為年紀大的緣故,打在身上一點也不覺得疼。伯俞放聲大哭。
“以前打你時,你總是不說話,也不哭泣。現在怎么這樣難受,難道是因為我打得太疼嗎?”母親覺得十分奇怪。
“以前挨打時,雖然很疼,但我知道,這表示您身體很好,我慶幸以后和母親在一起的日子還很長。今天母親打我,絲毫也不覺得疼,這表示母親的身體大不如前,想到這里,我就十分悲傷。”伯俞哭著說。
母親聽了他的話,也流下淚來。
國學啟示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被故事中的兩位主人公所打動呢?很多時候,心智還不是很健全的我們總是會說錯話或者做錯事,面對我們的錯誤,爸爸媽媽總是會給我們及時糾正。那么,這時的你是像故事中的王獻之、伯俞一樣愉快地接受并改正,還是與爸爸媽媽“唱對臺戲”呢?其實,面對別人指出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我們應該感到慶幸,而絕不是躲避,因為只有正確地對待批評,我們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思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