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高學習成績的記憶法
- 張珍
- 2097字
- 2021-11-29 09:47:20
嘗試回憶,了解記憶效果
作為學生,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們學了一個知識點,考試時考到了,卻記不起來,搜盡枯腸,仍無所獲。走出考場,一查答案,從此這個知識點就深深地刻在腦子里,經久不忘。
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啟示。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這樣考察自己的學習情況:經過幾次對知識點的重復后,可以合上書,試著復述一下。記不起時,先不急于找答案,努力在腦中通過各種方法回憶、聯想,實在想不出來了,再看書。在復習時,也用這種方法。
這就是嘗試回憶法。比如,我們在記憶外語單詞時,可以默寫,也可以看著英文默寫中文,或者看著中文口讀英文;背誦課文時,可以不斷地嘗試著自己背,背得不對時,再看,再記。對學習過的知識,及時進行嘗試回憶,效果更好。
這種方法能起到兩點作用:
一是可以及時了解自己在學習中的記憶情況。每次嘗試回憶后,我們就會知道自己記住了什么,還有什么沒記住。在進一步閱讀時便可有重點、有選擇地記憶。
二是可以激發自己的學習積極性。進行嘗試回憶,目的是逐字逐句地再現讀物,這能促使自己逐字逐句地讀,把目標對準那些尚未記住的材料。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位學生的學習心得:
從這位學生的自述中,我們能看到回憶對于記憶的幫助。然而,很多學生在記憶的時候,總是悶著頭一遍又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的重復誦讀,往往不能使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這樣,就必然會降低記憶效果。嘗試回憶,在回想不起來的時候,也要努力開動腦筋,這雖然比照本宣科費力氣,但能使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一直處于興奮狀態,容易記住所讀的材料。
下面這個心理學實驗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實驗參與者被分成甲、乙兩組。實驗者讓甲組學生把一篇課文連續看四遍;讓乙組的學生把同一篇課文看一遍后,嘗試背誦一遍,再看一遍,又嘗試背誦一遍。結果,一小時后,甲組學生平均只記得52.5%;乙組學生平均記得75.5%;一天后,甲組學生平均只記得30%,乙組學生平均記得72.5%;十天后,甲組學生平均僅記得25%,乙組學生平均仍記得57.5%。
每次嘗試背誦就是一次記憶信息的反饋。為什么利用反饋效應的嘗試記憶法能夠提高記憶效果呢?這是因為反饋提高了記憶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我們對一篇材料識記幾遍以后,總是有的部分已經記住了,有的部分還沒有記住,或者記錯了。反饋信息就可以告訴你哪些部分已經記住了,哪些部分還需要加工,幫助你了解自己記憶的進度,記憶的難點,然后,你就可以集中力量把難記的部分攻下來。
其次,反饋可以增強自己對記憶的信心,從而給識記增添力量。如果我們把一篇較難的材料,或者較長的材料誦讀幾遍以后,就已經記住了其中的大部分,我們的學習動機就會被極大地激發,使我們充滿信心地去完成余下的記憶任務。雖然你可能在識記幾遍后,發現自己還沒有記住,心中不免煩躁起來,但這時你應該懂得:“煩躁情緒將干擾記憶,影響記憶效果。”最好的辦法是控制情緒,使自己心平氣和,相信自己的記憶能力,或者這樣想:“這篇材料難,應該多記幾遍。”
再其次,反饋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消除疲勞,維持注意力的集中。悶著頭一遍一遍地讀,這種枯燥無味的重復誦讀容易使人疲勞,時間一長,注意力容易分散。
有的學生擔心嘗試回憶太費時間,實際上嘗試回憶所用的時間會越來越少。表面上嘗試回憶是一種“信息的輸出”,實際上信息在“輸出”的過程中,又被進一步加工和強化了。嘗試回憶次數越多,記憶越牢。如果急于趕進度,每天不去回憶舊內容,即使天天學不少新內容,這些內容也容易被忘記,這樣,被忘記的內容也一天天多了起來。如果算總賬的話,還是使用嘗試回憶法的收獲大,花費的時間少,記得的內容多。
你可以靈活采用各種方法來嘗試回憶。比如:
1.掩蓋法
蓋住書上的關鍵部分,試著回憶。比如記英語單詞時,可以找出生詞表,蓋住英文,看著漢語譯成英語。或者反過來,看著英文,譯成漢語。
2.自測法
可以把要記的內容概括成一個題目,把題干寫在遠離答案的位置,可以是書上的空白區域,也可以是在筆記本上或卡片上(這時最好注明答案所在的頁碼,以便于及時查對)。復習時,看著題目,試圖回憶答案,然后核對答案。
總之,運用嘗試回憶法學習知識的好處在于可以引起我們對答案的注意,讓我們集中精力,努力去回憶,使大腦充分活躍起來。如果回憶正確,可以鞏固正確的知識;若是錯了,或是忘了,可以及時糾正、補充,并獲得對正確答案的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