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理學的進化
- (美)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 908字
- 2021-11-30 16:56:35
新 版 序
本書第一版問世于二十多年前。后來,本書的主要作者愛因斯坦去世了,他也許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科學家和最和藹的人。本書問世以后,物理學又有了空前的發(fā)展。核科學和基本粒子理論的進展以及對宇宙空間的探索已經(jīng)足以說明問題。不過本書只討論物理學的重要觀念,它們本質上沒有變化,所以無需對書中內容作出修改。就我所能看到的而言,稍作幾處改動就夠了。
首先,本書并非歷史敘述,它討論的是觀念的進化。因此,書中給出的時間往往是近似的,常常以“很多年以前……”的形式來表達。例如,在第四章“量子”的“光譜”一節(jié)中,我們是這樣寫玻爾的:“他于25年前提出的理論……。”由于本書于1938年首次出版,所以“25年前”指的是1913年,即玻爾論文發(fā)表那一年。讀者必須記住,所有類似的表述都是相對于1938年說的。
第二,在第三章“場,相對論”的“以太和運動”一節(jié)中,我們寫道:“這兩個例子并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只不過我們都必須以大約400碼每秒的速度奔跑。但我們可以想象,隨著未來技術的進一步發(fā)展,這樣的速度是可以實現(xiàn)的。”如今大家都知道,噴氣式飛機的速度已經(jīng)超過了聲速。
第三,在第三章的“相對論與力學”一節(jié)中,我們寫道:“……從最輕的氫到最重的鈾……”這種分類已經(jīng)不再正確,因為鈾不再是最重的元素。
第四,在第三章的“廣義相對論及其驗證”一節(jié)中,我們對水星的近日點移動是這樣寫的:“由此可見,這種效應非常之小,距離太陽更遠的行星更沒有希望發(fā)現(xiàn)這個效應。”最近的一些測量表明,這種效應不僅對水星是正確的,對其他行星也是正確的。它雖然很小,但與理論似乎很一致。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就人造衛(wèi)星來檢驗這種效應。
在第四章“量子”的“幾率波”一節(jié)中,我們對單電子的衍射是這樣寫的:“不用說,這是一個理想實驗,它無法實際做出來,但很容易想象。”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蘇聯(lián)物理學家法布里坎特(V. Fabrikant)教授和他的同事們已經(jīng)做實驗觀察到了單電子的衍射。
有了這幾點修改,本書就能跟上時代了。我不愿把這幾處小小的改動加到正文中,因為我覺得這本書既然是和愛因斯坦一起寫的,那就應該讓它保持原樣。讓我感到欣慰的是,這本書在他去世后依然魅力不減,就像他的所有著作一樣。
華沙,1960年10月
利奧波德·英費爾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