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主論
- (意)尼科洛·馬基雅維里
- 2246字
- 2021-12-01 18:40:26
第四章 為什么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的大流士王國在亞歷山大死后沒有背叛其后繼者
有些人在考慮保有一個新獲得的國家而存在的困難時,可能會感到奇怪:為什么亞歷山大大帝 [1] 在幾年間變成了亞洲的主宰,而且在他還沒有完全征服亞洲的時候就死了,這樣一來,全國發生叛亂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了,可是亞歷山大的后繼者們卻繼續保住江山,而且除了由于他們自己的野心在他們當中出現困難之外, [2] 他們并沒有遭遇到其他困難。對此,我回答說:有史以來的君主國都是用兩種不同的方法統治的:一種是由一位君主以及一群臣仆統治——后者是承蒙君主的恩寵和欽許,作為大臣輔助君主統治王國;另一種是由君主和諸侯統治——后者擁有那種地位并不是由于君主的恩寵而是由于古老的世系得來的。這種諸侯擁有他們自己的國家和自己的臣民。這些臣民把諸侯奉為主子,而且對他們有著自然的愛戴。至于那些由一位君主及其臣仆統治的國家,對他們的君主就更加尊敬了,因為人們認為在全國只有他是至尊無上的。如果他們服從其他任何人,他們只是把此人看做是代理人和官員,對他并不特別愛戴。
在我們的時代里,關于這兩種不同政體的例子就是土耳其皇帝和法蘭西國王。土耳其皇帝的君主國是由一位主子統治的,其余的人都是他的臣仆。土耳其皇帝把他的王國劃分為若干“州” [3] ,他派遣各種行政官員到那里去,并且可以隨心所欲地調動或者撤換他們。但是法蘭西國王卻處在古來就有的一大群貴族當中,這些貴族又為他們的臣民所公認和愛戴,這些貴族又都擁有各自的特權。國王除非自己冒險行事,否則是不能夠剝奪這些特權的。因此,一個人如果考察這兩個國家,就會認識到要占領土耳其皇帝的國家是困難的,但是如果一旦予以征服,保有這個國家卻是很容易的。反之,事實證明:從某些方面來說,占領法蘭西這個國家是比較容易的,而要保有它卻是困難的。
占領土耳其皇帝的王國之所以困難,其原因在于入侵者不可能由王國的王侯們召喚進來,也不能夠指望倚靠皇帝周圍的人們叛變使其謀劃獲得便利。這是基于上述的理由,因為他們全是君主的奴隸和奴才,要收買他們是很困難的;而且即使把他們收買了,也不能夠指望從他們那里得到多大好處,因為他們不能夠牽著人民跟隨他們,其理由已如上述。因此,向土耳其進攻的人必須想到:他將會遇到一個團結一致的國家,他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靠別人的叛亂。但是如果一旦征服了土耳其皇帝,并且把他打得一敗涂地以致不能夠重振旗鼓,那么除了君主的家族之外便沒有什么可怕的人了。而君主的家族被滅絕之后,由于其他的人們原來都沒有得到人民的信賴,因此再沒有什么可怕的人了;而且因為征服者在自己取得勝利之前并不曾依靠他們,從而其后也不需要害怕他們。
在那些像法國那樣統治的王國里,情況就恰好相反:因為在那里常常有不滿分子和希望變革的人,如果你把這個王國的某些貴族爭取過來,就很容易侵入那里。由于上述理由,這些人會為你的入侵開路,使你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但是如果以后想要保有這個國家,你就會遇到無限的困難,它來自那些曾經幫助你的人們和你已經打敗的人們。你只是消滅了君主的家族,那是不夠的,因為殘存的貴族將成為新變革的首領。而且,由于你既不能使他們心滿意足,又不能滅絕他們,因此,當他們的時機一旦到來的時候,你就會失去這個國家。
現在,如果你考察一下大流士政府的性質,你就會察覺它同土耳其皇帝的王國相似;因此,亞歷山大大帝首先必須把大流士完全打垮,并且從他手中把土地奪取過來。在贏得這樣的勝利之后,大流士死了 [4] ,亞歷山大大帝終于牢固地占有這個國家就是由于上述的理由。而且,假如亞歷山大的后繼者們團結一致的話,他們本來能夠牢牢地并且安逸地享有這個國家,如果不是由于他們自己引起騷亂,那個王國是不會發生其他騷亂的。
但是,那些像法國這樣組織的國家,可就不能這樣平穩地被占有了。在西班牙、法國和希臘之所以屢次發生反羅馬人的叛亂,就是因為在這些國家里面有無數的小王國。當他們的記憶尚未消失的時候,羅馬人總是不能夠穩然占有其地的。但是,一旦由于羅馬帝國的權力和統治的長久性使他們的記憶煙消云散的時候,羅馬人就成為這些地區牢固的占有者。后來,當羅馬人之間發生內戰的時候,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由于各自在這個國家的某一部分已經樹立了權威,他就能夠使那里的人們追隨自己。而且由于以前的主子的家族已經滅絕,除了羅馬人之外,再沒有其他人獲得承認了。
因此,當我們考慮到這一切事情的時候,對于下述情況便不會感到驚訝:亞歷山大保持亞洲的領土頗為容易;而別的人,像皮爾羅 [5] 以及許多人,保全所獲得的地方卻有困難,這并不是由于勝利者的能力有大有小,而是由于被征服者的情況有所不同使然。
[1] 亞歷山大大帝(Alessandro Magno),指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位是公元前336—前323),通過戰爭控制整個希臘后;于公元前335年東征波斯,戰敗大流士三世;南侵埃及,建亞歷山大城;遠征北印度,公元前325年從印度敗退;死于巴比倫。
[2] 亞歷山大大帝死后,其繼承人為瓜分帝國內訌,經常進行斗爭。
[3] “州”(“sangiaccati”)來自土耳其語“旗”(“sangiaq”),是土耳其行政區域,類似現代的省份,此名稱沿用至1921年。
[4] 大流士(Dario)指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Dario III,在位是公元前337—前330),又名科多曼諾(Codomanno),一再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的遠征軍打敗,公元前331年全軍覆沒,大流士逃脫,后被自己的州長殺害。
[5] 皮爾羅(Pirro,公元前318?—前272),古希臘埃皮羅國王(re dell'Epiro),以軍事天才見稱,在公元前279年曾以重大損失為代價打敗羅馬軍隊,侵占西西里和南意。公元前275年終被羅馬人戰敗,公元前272年在希臘作戰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