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以來西方哲學家論繪畫
- 馬欽忠
- 817字
- 2021-12-01 18:39:07
第四章 梅洛-龐蒂的繪畫哲學
繪畫在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理論中具有基礎性地位,是清晰理解他的哲學的精髓。關于塞尚或以塞尚為主要例子的繪畫思想的闡釋是他的知覺現象學藝術論的范本。換句話說,梅洛-龐蒂關于繪畫的研究,是剖析其知覺現象學的引言和入口。
20世紀的法國哲學對英美德的語言學轉向沒有響應,倒是在德國興起的現象學經由柏格森生命綿延哲學的發酵,經由薩特、梅洛-龐蒂到后現代主義萬花筒般的諸多焦點人物,逐漸掀起了以瓦解意識哲學為宗旨的洪波巨浪。梅洛-龐蒂的知覺現象學,無疑是這一“巨浪”的主要思想源泉和智慧工具。用他的話說:“當我們想深入主體性的時候,如果我們懷疑所有物,懸置我們的所有信仰,作為我不在世上的非人背景看作是我們個人介入的界限,看作是作為世界幽靈一般夢想的能力。”113
這是以胡塞爾的“懸置”方法去追尋“意向性”而達到為精確科學如數學、物理學等建立堅實的生命基礎,以排除邏輯主義和語言分析哲學的純形式運演而造成的科學危機。梅洛-龐蒂同樣是用這一套描述工具而落實在“肉身”“差異”“感性”的身體之上,以直接經驗、知覺、身體行為等關于它們的特征描述來建立知覺現象學本體論。114 諸如塞尚所畫的《圣維克多山》,我們只看見它的粗陋外形,對此物之真容,唯有塞尚用他的獨特構圖,簡化、豐富且獨特的筆觸和色彩等所呈現的“不可見”的那一面而使之成為“可見物”,讓我們“回到了事物本身”。115 我們永遠見不到整體形象。塞尚用“懸置”的方法擺脫了各種糾纏而以“原始對話”進入圣維克多山,得以回到“事物本身”。這倒的的確確是“胡塞爾的意向性的柏拉圖主義的”表述。116
在此,塞尚作為一個獨特個體的身體知覺,以可見物呈現不可見性的他者,用他獨特的語言,呈現了亙古未有的“自然世界”。這正如齊澤克談論德勒茲的那個精彩句子:“新事物出現的時刻是時間中的永恒時刻。”借用來談論梅洛-龐蒂同樣合適。于是,梅洛-龐蒂哲學的四大主題——身體、他者、語言和世界——都在繪畫這里找到了最好的呈現。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