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武則天論字

相傳,唐朝女皇武則天很有才學,對文字也有所研究。一次,她對群臣說:“我發現,射字由身、寸構成,一個人身高只有一寸,這不是矮字嗎?矮字由矢、委構成,委原是發放之意,把矢(箭)發放出去,這不是射嗎?所以我說,矮、射兩字應該互相調換過來使用,大家說對嗎?”

群臣聽了,無不拍手叫好,齊聲稱頌圣皇的獨到見解!

趣味解讀

“射”在金文中是個由弓、矢、手三部分組合成的會意字,意即箭搭弓上,以手發射,故其本義是射箭。“矮”字右邊委的甲骨文形體是一個跪在地上的女人手拿一蔸干枯蜷曲的禾的形象,稻禾枯萎蜷縮,比盛長挺拔之時顯得短小;矢加委,表示枯萎的禾只有一箭之長了,故矮的本義為短小。

枇杷不是此琵琶

明代有個叫沈石田的文人,一次他收到友人捎來的禮物和一封信,信中說:“送上琵琶一盒,請笑納。”沈石田打開一看,里面裝的不是琵琶而是枇杷。他在回信中跟友人開玩笑:“蒙贈琵琶,不勝感激。然開奩視之,叩之無聲,食之有味。”這位友人見了沈石田的回信,知道自己把字寫錯了,羞愧之余,寫了一首詩自嘲: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怨當年識字差。

若是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管盡開花。

趣味解讀

“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 pa。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弦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漢字是表意文字。多數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之間是有一定內在聯系的。如:“枇”“琵”,“杷”“琶”都是形聲字。它們有相同的聲旁“比”和“巴”,所以“枇”和“琵”讀音相同,“杷”和“琶”讀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樹木有關。“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玨(jué)”,表示兩塊玉石互相撞擊,玉石撞擊會發出美妙悅耳的聲音。

不合時宜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之后,為酬報上天,準備祭天,并令大臣起草祝詞。

起草的大臣在文中以“予、我”等詞作為皇帝的代稱,沒用“朕”字。朱元璋見后大怒,以為是輕視他,暗示他配不上朕字,便準備將起草大臣統統殺掉。

這時,文臣中有個叫桂彥良的出列,順著朱元璋的話意指責起草的人:

“你們所擬的祝詞,不合時宜,太拘泥于古典。商朝的成湯在祭天的祝詞里自稱‘予小子履’,意思是‘我是你的小兒子,名字叫履’;周朝的武王在祭天祝詞中又用過‘我將我饗’,意思是‘我用酒漿與食物祭祀,請受祭者享用’。事到如今,你們這些儒生竟然還套用商湯時的陳舊詞語,把‘予’‘我’搬進祝文中,以致煩勞皇上譴責,實是罪有應得。”

朱元璋聽了桂彥良的一番話,才明白自己少學寡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于是打消了加罪起草人的念頭。

趣味解讀

商周時期,“予”“我”多作帝王的自稱,這在《尚書》中用得較多;后來轉為一般人的自稱。“朕”在秦朝以前,是表通稱的第一人稱代詞,如屈原《離騷》中“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中“朕”便是屈原自指;從秦始皇開始,“朕”被用作帝王的專稱,后世相沿不變。

菅管同官

清末有個叫何秋輦的人。有一天,他接到一位留學生的信,信里把“何秋輦”寫成了“何秋輩”,信里還把“草菅人命”寫成“草管人命”。

何秋輦看了信后,連連嘆息,說:“讀書認字不認真啊!竟然把我的名字都寫錯了。”他拿了信在房間里踱來踱去,不一會兒,就編出了一副對聯:

輦輩共車,夫夫竟作非非想

菅管同官,個個多存草草心

他在給留學生的回信里,寫上了這副對聯。不久,那位留學生親自登門道謝。

妙趣橫生

草菅人命

民國初年,四川陸軍第三師師長孫兆鸞,識字不多,卻喜愛在大庭廣眾之下賣弄斯文。

部隊要上前線了,他召集士兵訓話:“我們軍人應當喪命疆場,馬革裏(里)尸!”

有一次,他當眾宣讀布告,竟將“草菅人命”念成“草管人命”。

后來,在一次宴會上,有人為了捉弄他,便寫了一副諷聯,請他當面指正:

山管人丁水管才,草管人命;

皮裏袍子布裏褲,馬革裏尸。

孫兆鸞連稱:“好得很,好得很!”就在這贊揚聲中,爆發出一陣戲謔的笑聲。

送禮越重越好

相傳,河南鄧州的龐振坤,是清朝乾隆年間著名的才子,為人正直而詼諧。在他所住的村子里有個財主,貪婪吝嗇,搜刮成性。有一次,他老婆生了第八胎,于是他就令家丁通知各個佃戶,為表慶賀,十二天后請客,送禮越重越好,不送的不能種田。依照當地習俗,不是第一胎不興請客,財主卻屢屢破戒。佃戶們又氣又愁,于是找龐振坤想辦法。

請客的日子到了,龐振坤領著身背石頭的佃戶們來到財主家。財主十分氣憤,大加斥責。龐振坤聲色不動,只是笑道:“你不是說送禮越重越好嗎?”說完,與佃戶們吃酒席去了。財主氣得啞口無言。

妙趣橫生

明天是哪天

有一年,龐振坤和幾個朋友一起進京去趕考,途中暫住在一家飯店里。當時飯店的大門上寫著“明天吃飯不要錢”幾個大字。朋友都覺得很有意思,就故意在第二天吃飯的時候點了很多的菜。但等到吃完了飯,店老板還是要收錢。當有人就門上的那些字問這位店老板時,他竟狡辯說:“我說的只是明天,卻沒說是從哪一天算起的明天啊!”聰明的龐振坤覺得店老板的這種做法應該受到懲罰。所以等到下次吃飯的時候,當店老板來結賬時,龐振坤卻對他說:“明天再給。”連續幾天他都這樣說。店老板終于沉不住氣了。這時,龐振坤說:“我說的只是明天,卻沒說是從哪一天算起的明天啊!”店老板無言以對了。

齋戒丟功名

從前有個監生,姓齊,雖然有錢,卻識字不多。有一天,當地太守寫了一張條子要買雞兩只,兔一只。差役不識字,就請求齊監生幫忙看看。齊監生念道:“買雞兩只,免一只。”差役買了一只雞回來,送給太守。太守大怒:“條子上明明寫著雞兩只,兔一只,為什么只買一只雞?”差役告訴太守是齊監生說的。太守便把齊監生拘來,關進齋戒庫。監生一進庫內,見碑上有“齋戒”二字,以為是他死去的父親齊成的姓名,因為“齋”的繁體字“齋”和“齊”的繁體字“齊”形近,便大哭起來。別人問他為什么哭,他說:“這是我父親的靈座,不知道是誰建立的,睹物傷情,怎能不哭?”太守聽了后,一怒之下,革了他的監生功名,讓他苦讀詩書。

妙趣橫生

漢字的對話

“飛”對“乙”說:“親愛的,你慢慢飛,翅膀丟了你怨誰?”

“斤”對“所”說:“告訴我,我倆真的是雙胞胎嗎?”

“四”對“兄”說:“姐姐,幾年不見,兒子都長這么大啦!”

“凸”對“凹”說:“小樣兒,你把腦袋縮回去我就不認識你啦?”

“月”對“用”說:“小樣兒,你扎條領帶我就不認識你啦?”

“占”對“氈”說:“小樣兒,你穿件翻毛大衣我就不認識你啦?”

“口”對“日”說:“小樣兒,你系條褲帶我就不認識你啦?”

“戔”對“賤”說:“哥們兒,跟我裝是不?你以為有錢就高貴了嗎?”

“本”對“笨”說:“姐們兒,聽我一句話吧,咱還是別戴帽子了!”

“懇”對“恨”說:“親愛的,心大點吧,天天咬牙切齒的牙不疼嗎?”

“女”對“奴”和“妃”說:“看到兩位姐姐我才知道嫁錯人的后果是多么嚴重啊!”

狐女戲書生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狐聯》中講了一個故事:章丘焦生在園中讀書,半夜有兩位美女前來,焦知其為狐精,拒之。美女不肯離開,說能對上她的對聯,就自行離開。聯云:

戊戌同體,腹中只欠一點。

焦凝思良久,不能對。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對之可矣。”對道:

己巳連蹤,足下何不雙挑。

說罷,一笑而去。

同體,是說“戊戌”二字基本結構一樣。欠一點,即“戊”只比“戌”少中間一筆。按:“戊”中加一點為“戍”,但干支無“戊戍”,故此言“一點”,只是權宜的說法。這“一點”言外之意又可以理解為“墨水”“變通”之類。足下,既指“己巳”二字的下部,又是對焦生的尊稱。“己”字古時并不上挑,問何不雙挑,因此而發。雙挑,又指兩女都要。這些均語帶雙關。

趣味解讀

“己”讀音(jǐ),是天干的第六位。“已”讀音(yǐ),如已經,表示停止、后來等。“巳”讀音(sì),如巳時,表示地支的第六位。

“戊”讀音(wù),是天干的第五位。“戌”讀音(xū),地支的第十一位。“戍”讀音“shù”,表示守防,如戍邊等。

為了區分兩組不同的字,曾有兩句順口溜,念起來很順口,也容易記:“己”開,“已”半,“巳”封嚴,(指的是上面那個口,由開,到一半,到封嚴);“戊”空,“戌”平,“戍”一點。(指的是里面,由空,到一平,到一點)。

瘦死的獄囚

清朝有個大臣叫剛毅。他官至刑部尚書,學問卻馬馬虎虎。有一次,看見監獄送來的報告,上面有“獄囚瘐死”的文句,他便提筆把“瘐”字改為“瘦”字。本來是他自己寫錯了,他還訓斥手下的人,說:“‘瘐死’真是胡寫。你們不識字,還做什么官?以后再錯,非重重處罰你們不可。”有人悄悄告訴他說:“‘瘐’就是罪犯死在監獄里的意思,這是個形聲字。”剛毅聽了,仍然狡辯,他說:“罪犯在牢里,由于吃得不好,慢慢地瘦下去,死了。所以只能是瘦死,哪兒來的瘐死呢?”

趣味解讀

瘐,讀作yǔ。動詞,憂郁的意思。如瘐瘐指憂郁之病,瘐困指疲乏,瘐弊指囚犯病困。瘐死是指囚犯在獄中病死。例如:

今系者或以掠辜,若饑寒,瘐死獄中,何用心逆人道也!——《漢書·宣帝紀》

那門丁熬刑不過,便瘐死了。——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敗在一撇上的戰爭

1930年5月,中原大地上爆發了國民黨黨內大戰。馮玉祥、閻錫山等為一方,蔣介石為另一方,在河南省南部拉開戰爭序幕,雙方共投入了一百多萬兵力。

戰前,馮玉祥與閻錫山約定在河南北部的沁陽會師,集中兵力殲滅蔣軍。然而,馮玉祥的作戰參謀在下達命令時,把“沁陽”寫成“泌陽”,多寫了一撇。無巧不成書,泌陽也是河南省的一個縣,只不過,沁陽在黃河北岸,而泌陽在河南南部桐柏山下,兩地相距數百公里。馮玉祥的部隊依照命令錯誤地開進泌陽,沒能和閻錫山的部隊會合,貽誤了聚殲蔣軍的時機,讓蔣軍奪得了主動權,致使馮、閻在后面的作戰中處處被動挨打,以失敗而告終。如果當時參謀不多寫那一撇,馮、閻聯軍得以順利會師,中原大戰的結局可能就會改寫,歷史也可能會呈現出另一幅畫卷。

趣味解讀

沁:形聲字,從水,心聲,本義指沁河。沁河即今山西省平遙縣黑城村,南流至河南省武陟縣,最終流入黃河。沁陽即由沁河得名。

泌:形聲字,從水,必聲,本義指泉水涌出的樣子。泌陽為河南省縣名,在河南省南部泌陽河流域。漢置泌縣,明改為泌陽縣。

再見,華佗

華佗是三國名醫,曾為關云長刮骨療毒。幾千年后,卻發生了“再見,華佗”的故事。

有一位青年,英語學得很好,單位領導就叫他陪同外賓,兼為翻譯。在參觀訪問時,他對答如流,受到外賓的贊賞。有一次,他陪同外賓來到一家醫院,仰面看見門額上掛著一長方匾,上面黑底金字,寫著“華佗再見”。一位外賓問這位青年:“請問,這塊匾上的字是什么意思?”

他說:“再見,華佗!”

外賓感到迷惑不解:“怎么把我們叫‘華佗’呢?這是尊重還是蔑視?”

外賓雖有這樣的想法,也只好藏在心里,繼續參觀。

其實,“華佗再見”的“見”通“現”,是說這醫院的醫生醫術高明,如同華佗再世。

知識鏈接

文白異讀是漢語方言中一種獨特的現象,一些漢字在方言中有兩種讀音。一種是讀書識字所使用的語音,稱為文讀,又叫作讀書音、文言音、字音;另一種是平時說話時所使用的語音,稱為白讀,又叫作說話音、白話音或話音。

查無此人

有一姓馬的人,兒子叫馬小明。馬小明十八歲后,到外地當兵,到了部隊稍做安頓,馬小明就給家里寫了一封信。待到要郵寄時,發現別的新兵在信封上的落款處寫著“王緘”“李緘”等。“緘”在這里是封口的意思,馬小明不懂,想問別人,又怕被人小瞧了;想著別人都寫了,干脆自己也照寫吧,就寫上“馬緘”。

父親接到信,先是一愣:以為寄錯了,后來看到字跡是兒子的,心想:這小子怎么剛進部隊就改了名?看信時,落款處仍是馬小明,想了半天,忽然醒悟:準是部隊里講究起個新學名,于是回信時便在信封上寫了“馬緘”收。

這樣過了一個月,父親給兒子寫了三封回信,均因“查無此人”而退回。看著這一封封被退的信和兒子信中埋怨父親不給他回信的話,做父親的怎么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第四封信封上寫著“馬緘”收的信送到新兵連時,被細心的指導員發現了,他見地址和連隊唯一的一個姓馬的新兵馬小明家的地址一樣,猛然閃出個念頭,讓通信員給馬小明送了去。馬小明見到父親那熟悉的字跡,急忙拆開,映入他眼簾的是:“緘兒,我給你已經去了三封信,都因‘查無此人’而……”馬小明看到這,全明白了。隨后趕到的指導員細心地為馬小明講述了“緘”的意思。馬小明表示要在部隊里好好學文化。

趣味解讀

信封上何以寫“緘”字?溯其源,“緘”,原來是捆箱子的繩子,《說文解字》載:“緘,束篋也。”“篋”即箱子之類的東西。“緘”又引申為“封”,指的是把公文或書信封蓋上,使內容保密。緘由“捆”引申為“封”與古代公文書信有關。東漢前,公文書信多寫在木板或竹簡上,叫“札”,并用繩子捆上,繩子打結處再加一塊泥,然后在泥上蓋印章,叫“封泥”,以防被拆。用繩子捆叫“緘”,用泥蓋印叫“封”,解開繩子叫“開緘”。“緘”和“封”的目的均為保密。

傻女婿拜壽

從前有個傻女婿,要給岳父拜壽。臨走的時候,妻子囑咐他說話時要多帶個“壽”字。于是,他到了岳父家,見了蠟燭叫“壽燭”,見了點心、桃子叫“壽糕”“壽桃”,見了面條叫“壽面”。岳父見女婿說話處處帶個“壽”字,十分高興。

正吃著壽面,看見岳父頭上有一只蒼蠅,傻女婿連忙用手拍過去,一邊拍一邊還說:“不要怕,我不會拍痛壽頭,打傷壽腦的。”岳父聽了他這話,氣得手直發抖,把碗里的面湯灑在了自己的新衣服上。傻女婿連忙用毛巾替岳父擦干凈衣服,又說:“好好的一件壽衣上澆了面湯,怪可惜的。”岳父氣得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

吃完了壽面,傻女婿擺弄著桌子上一個紅木匣子,當著岳父的面說:“這壽木、壽材真夠漂亮的。”岳父聽了,氣得昏死了過去。

趣味解讀

傻女婿之所以闖了禍,就是因為他不了解“壽”的含義和用法,不管“壽”的感情色彩和使用場合。“壽面”“壽桃”是“壽”的正面用法,是吉利的字眼;而“壽頭”“壽腦”在吳方言里是“傻頭”“傻腦”的意思;“壽衣”“壽木”“壽材”則是指為去世的人準備的衣服和棺材。故使用時一定要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詞。

吝嗇兩先生

從前,有兩個人,一個稱吝先生,一個稱嗇先生。

有一天,吝先生去城里辦事,路遇嗇先生,二人談得十分投機。臨別時,彼此相約,中秋佳節,兩人一起賞月;還約定,吝先生帶酒,嗇先生備菜。

中秋之日,天高氣爽,兩人依約前往指定地點。這兩人都是有名的小氣鬼,雖言定各備一物,可是誰也不愿花一文錢。見面后,見對方手中都空空如也,不覺大笑,但仍然鎮定地坐在石桌旁邊。

吝先生首先站起來,他用手做成一個杯的形狀,遙指高空,高聲說道:“月光如水,水如清酒,請嗇兄開懷暢飲!”嗇先生也毫不示弱,隨即伸出兩個手指當筷子,指著荷塘緩緩地說:“池中游魚,魚便是菜,請吝先生大飽口福!”吝先生做出喝酒的模樣,自夸道:“好酒,好酒!杜康也要遜色三分!”嗇先生也假裝吃菜的樣子,說:“好菜,好菜,山珍海味也無法與之相比!”

過往游人見他們二人荒唐的舉動,無不笑得前仰后合。其中有一位游客認識吝、嗇二人,于是風趣地挖苦道:“你們喝的是吝嗇酒,吃的是吝嗇菜,活著是吝嗇人,死了是吝嗇鬼,吝嗇相伴,永不分離!”

知識鏈接

在漢語中,有一種詞叫聯綿詞。所謂聯綿詞,就是由兩個音節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它們或有雙聲、疊韻的關系,如“玲瓏”“徘徊”“窈窕”;或無雙聲疊韻但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復,如“白白”“津津”“脈脈”等。

眼下沒有什么

從前,有一個姑娘因為缺了一塊嘴唇,一直嫁不出去。有一個小伙子因為沒鼻子也娶不到媳婦。他們雖然相貌有點缺陷,但找對象時都有一個共同的條件:不要殘疾的。有一個巧嘴媒婆計上心來,開始撮合他們兩個。巧嘴媒婆對小伙子說:“這個姑娘沒有別的毛病,就是嘴不好。”小伙子說:“嘴不好不算毛病,好好調教一下,慢慢她就會改嘛!”巧嘴媒婆對那個姑娘說:“這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沒有什么。”姑娘聽了笑笑說:“眼下沒什么怕什么,我陪嫁多點,以后勤快點,就是了。”巧嘴媒婆見雙方都表示同意,于是要他們把自己說的話寫下來,省得以后有麻煩,口說無憑。新婚之夜,真相大白。雙方都指責媒婆騙人。巧嘴媒婆拿出字據說:“我不是對你們說了‘姑娘嘴不好,小伙子眼下沒有什么’嗎?怎么能說我騙人呢?”姑娘和小伙子這才恍然大悟,但木已成舟,又有什么辦法呢?

知識鏈接

多義詞是具有幾個彼此不同而又相互關聯的意義的詞,這些意義是同屬一個本義或基本意義的引申。人們在生活中要反映日趨復雜的客觀現象,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原有的詞來表示相關的其他事物,使新舊詞義并存。多義詞大多是一些和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常用詞,以動詞、形容詞居多,以單音詞居多。多義詞在使用時,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般只表示其中的一個意義。多義詞在比擬、比喻、借代等修辭中,因其“多義”的特點,可以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

賦有賊形

古代有一個富商,識字不多。一日,他帶領幾個家人坐船到外地做買賣。

船行到某一地方,遠望江中有座小亭。當船經過小亭時,亭上“江心賦”幾個大字突現眼前。商人一見,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禁不住大叫起來:“不好,江心有賊,趕快返回!”

家人一聽,趕忙叫船家掉轉船頭。不料船家仍繼續航行,他一邊笑,一邊指著那幾個大字說:“先生,你看仔細,那不是‘江心賊’,而是‘江心賦’啊。”

富商一聽,心中不服,只好附和著說:“賦就賦吧,可是還有些賊形。”

還有一個常讀別字的先生。一天晚上,他給學生講蘇軾的前后赤壁賦,把“賦”念成了“賊”。

恰在這時,有個小偷藏在窗外,聽先生大聲道:“這《前赤(念成拆音)壁賊》呀!”小偷聽了大吃一驚,暗想,他們已經知道前邊有賊,不如到房后去偷。

此時,先生講完課與學生來到后房睡覺。上床后,又與學生論起《后赤壁賦》,照樣把“賦”念成“賊”。小偷正好又在外面聽見了,不禁嘆息說:“這教書先生真是神通,主人請上這樣的先生,連看家狗都不用養了!”

趣味解讀

“賦”和“賊”字雖然形體相近,卻有根本上的不同。“賦”為形聲字,從貝,武聲。從“貝”,表示與財物有關。本義為“征收”。

“賊”也是形聲字,從戈,則聲。“賊”的讀音應該念“則”(zé),修訂版的《辭源》和《辭海》注的就是這個音,但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于1985年12月27日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根據約定俗成的原則將這個字的讀音審定為zéi,廢棄了zé的讀音,本義為毀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宁县| 长子县| 岑溪市| 烟台市| 高台县| 焉耆| 南华县| 青阳县| 依安县| 郎溪县| 龙江县| 阿巴嘎旗| 宁安市| 镇赉县| 舟曲县| 福海县| 麻城市| 玉山县| 塔河县| 延庆县| 高陵县| 拉孜县| 文登市| 历史| 大荔县| 凉城县| 广宗县| 乳山市| 通山县| 铜川市| 宁都县| 涿州市| 仪征市| 南江县| 焦作市| 类乌齐县| 济阳县| 平南县| 阿勒泰市| 长宁区| 沂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