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一筆一畫間的魔力

未必敢來

漢武帝時,北方邊境的匈奴準備進攻中原,派人送來一份戰書,上面寫著四個大字“天心取米”。漢武帝不解此信何意,便召集文武百官研究。正當眾臣全都束手無策之時,負責修撰史章典籍的宮中小吏何塘站了出來,何塘說:“陛下,恕臣直言。天者,我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圣上也。天心取米,就是奪我江山、取圣上龍位的意思啊。”說罷,他提筆在信上略添幾筆,便裝入信封,退回匈奴。

匈奴首領原以為漢朝定然不敢應戰,不料卻收到了回信。拿出回信一看,首領頓時大驚失色,覺得漢朝人才濟濟,不容小覷,出兵攻打實在難以占上風,便作罷了。

原來何塘只是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添加了幾筆,變成“未必敢來”,便嚇退了匈奴。

妙趣橫生

進士進土

從前,有個財主本無學識,卻肯出錢,結果父子二人都買了進士功名,妻因夫貴,婆媳二人也加封為夫人。

除夕這天,為炫耀門庭,他家門上貼出一副對聯:

父進士,子進士,父子同進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路人看了不順眼,暗中將此聯添了幾筆,第二天,財主出門一看,氣得發昏,原來對聯變成了:

父進土,子進土,父子同進土;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

一兩筆之別,吉兇相反,改者奇想,令人叫絕!

包公巧斬國舅

宋仁宗時,國舅魯齋郎,倚仗皇威,胡作非為,老百姓都敢怒不敢言。一次,魯齋郎為霸占一個良家女子,一下子逼出了好幾條人命。死者的親屬把狀告到了開封府,當時開封府的府尹正好是公正無私、疾惡如仇的包公。包公查明了這件案子,不由得怒火中燒,下決心要為民除去這一大害。但魯齋郎與皇帝的關系非同一般,要殺掉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包公思慮了半天,終于有了主意。他先給皇帝上了一個奏折,說有個叫“魚齊即”的人,坑害百姓,作惡多端,而今又有幾條人命,該當何罪。皇帝看后批了個“斬”字。包公二話沒說,回去就把魯齋郎殺了。第二天,皇帝有事宣魯齋郎上朝,包公啟奏道:“此犯乃御筆親判,昨日已經斬了。”皇帝大驚,問是怎么回事,包公就把批文交了上去。皇帝看了,只好言不由衷地說:“苦害良民,該當此罪!”原來,包公等皇帝在批文上批了“斬”字后,回到府里就在“魚齊即”上面各添了幾筆,變成了“魯齋郎”。

妙趣橫生

借我一點

有個姓冢的與一個姓卜的結拜成異姓兄弟,二人志同道合、情趣相投。

一次,哥哥對弟弟說:“我的姓很奇特,你看‘冢’字好像家沒有頭,好像官員摘掉帽子一樣,很難看。現在我和你商量一下,把你那‘卜’字腰中的一點挪移到我‘冢’字頭上,讓我出頭成家,豈不是好事?”

弟弟答道:“將一點借給你成家當然是好事,不過成全了你,我就成光棍一條了。”

王十朋中狀元

王十朋是南宋著名的政治家、詩人,一代名臣。相傳,他少年貧窮,一次到京都臨安趕考,路過永嘉府時,因住不起客棧,又想得個安靜之處讀書,便渡過甌江,在江心嶼一個寺廟中投宿。

寺廟方丈是個勢利眼,他見王十朋渾身上下透著一股窮酸氣,于是漫不經心道:“來者何求?”王十朋連忙施禮說:“晚生樂清舉子王十朋,赴京趕考,乞求借宿,請長老行個方便。”

方丈有奚落之意,無援助之心,便說:“平素也有些凡夫俗子,枉稱舉子,叨擾佛門。施主既是舉子,能吟詩否?”

王十朋說:“尚可。”

方丈笑說:“那么便以客官遠來投宿為題,每句要同一偏旁,作出一首詩來,便可借宿。”

王十朋當下寫道:

浙海江深波浪流,慇懃思想怨悲愁。

客官宵定寒窗宿,達道逍遙遠近遊。

方丈一看,已然十分佩服,但又想再刁難他一下,就說:“施主如再能一筆寫出兩個字,我便答應讓你寄宿。”

王十朋想,這是個勢利的老和尚,應該教訓教訓他。他抬頭見廟堂之上,豎寫著“天心”二字,這本是方丈的自我吹噓,說他替天行慈悲之意。王十朋就對準“天心”二字,提筆一揮,一筆把“天心”二字串在一起,成了“未必”。方丈見了,目瞪口呆,連忙恭請王十朋住下來。

后來,王十朋果然中了狀元,官至龍圖閣學士。

妙趣橫生

拾得一橫

民國時期,有一位官員登臺演說,將“荼毒生靈”讀成了“茶毒生靈”。另有一人接著登臺演講,將“灑掃應對”念成“酒掃應對”。聽眾一陣哄堂大笑,會場頓時亂成一片。這人抬手示意大家安靜,繼續說道:“你們發笑,該不是認為我讀了別字吧,其實不是這樣,只是我剛才聽演講時,拾得一橫,無地安放。我說‘酒掃應對’,就是把拾得的一橫放至‘灑’字中,變成了‘酒’字,這有什么奇怪呢?”

四字去首

明朝時,有一次,吳承恩到淮安城閑游,忽被一個胖子攔住,殷勤地請他到家中做客。吳承恩認出此人是楚州河下鎮的一霸——糧行老板張皇興。張皇興為了給自己的糧行裝點門面,便巴結道:“張某能見到您,實乃三生有幸,懇祈給敝店寫一副對聯,請先生賞臉!”張皇興死纏硬磨,吳承恩難以脫身,突然他靈光一閃,提筆一揮而成:

皇興大糧行,

慈夙楚城揚。

橫批為:四字去首。

張皇興得到這副對聯,如獲至寶,趕忙請能工巧匠刻制,懸于糧行大門之上。誰知此聯一掛,本望生意興隆,如今反而門前冷落了,張皇興覺得蹊蹺,但又不明原因。一天,一位秀才路過糧行,看到這副對聯,不禁掩口而笑,張皇興實在憋不住了,便上前去詢問原因。秀才告訴他:橫批“四字去首”,就是去掉上下聯開頭兩字的上半部分,成為:

王八大糧行,

心歹楚城揚。

張皇興氣急敗壞,要去找吳承恩算賬,可是吳承恩早已遠走他方。

妙趣橫生

巴縣走狗

相傳,四川巴縣(今重慶市巴南區)有個衙吏,敲詐勒索,搜刮民財,蓋了一所豪華的府邸。府邸落成之日,鞭炮齊鳴,遠近鄉紳、名流前來慶賀恭維。有個秀才,寫了一副對聯送上,聯曰:

邑懸起敬,

口心己文。

送上對聯后,秀才立刻就走了。客人們對這副對聯贊賞不已,都說是縣民對衙吏肅然起敬的意思。

有個老儒生揣摩半天,認為上聯“邑懸起敬”四字倒沒問題,但聯系下聯,如果把上聯各字的偏旁或部首“口心己文”去掉,豈不成了“巴縣走茍(狗)”!眾賓暗笑。

東門扛草王皮

明朝末年,松江府才子郭又松目睹朝廷腐敗,無意功名,靠作文賣畫聊以度日,名氣很大。

一天,郭又松在酒店喝酒。吃喝完了,他像往日一樣對店小二說了聲:“記上賬。”剛起身要走,店小二連忙說道:“郭相公,本店利小本輕,賒欠不起,相公忘帶現錢,小人陪您到府上去取。”郭又松無奈,問共欠多少。小二道:“今天酒菜149個銅錢,加賬上共717銅錢。”郭又松看看店小二可憐的樣子,低頭一想,有了!叫店小二取筆墨紙硯,大筆一揮,寫了“郭又松測字”五個大字,貼在了酒樓門口。

這時,有個書生打扮的紈绔子弟前來測字,問道:“不知卜金多少?”“我測字,要依字論價的。”郭又松回答道。那人暗想:郭又松名氣很大,今天我倒要難他一難,用一個拆不開的字讓他出丑,便說:“請測一‘也’字。”郭又松知他刁難,但仍若無其事地說:“不知要問何事?”只見那人得意揚揚地說:“我這次參加科舉考試,自覺順當,能否考中?”郭又松想了想,突然拍案叫道:“哎呀,照字看來,這次世兄無緣了,還是請早日回府,閉門苦讀,下場再試吧。”“此話從何說起?”那人想,你郭又松明明拆不開我的字,想借此搪塞,剛要發作,只聽郭又松道:“世兄不是問功名嗎?你看,這‘也’字旁加一個‘水’不是成為‘池’字嗎?現在,‘池無水,蛟龍不出’。世兄再看,‘也’字旁加一個‘土’不是成了一個‘地’嗎?現在,‘地無土,草木不生’。世兄請再看仔細,‘也’字旁加一個‘人’不是成了一個‘他’字嗎?‘若問功名,付于他人矣’。”眾人聽后哈哈大笑。郭又松接著說:“至于卜金,把‘也’字拆開,不是成了‘七、十、七’三個字嗎?那就請付717銅錢吧。”兩旁圍觀的人贊聲四起,從此郭又松名氣更大了。

妙趣橫生

新富豪宅的匾額

從前,城東門有一個名叫王皮的生意人,因賣草發了財,但他為人慳吝,人們都看不起他,叫他“扛草王皮”。他建了一處豪宅,請了本地最有名的書法家,給他題寫匾額,想一改門風。這位書法家看了一下王皮,就題寫了“蘭玻”二字,意雅字好,王皮很得意。(蘭,蘭的繁體字)

有一次,一個書生路過,一看匾額上那兩個字,沖口而出:“這不是東門扛草王皮嗎?”

一橫一橫又一橫

清代文字學家王筠為了普及文字學,讓小孩也能認識中國漢字的規律,特著有《文字蒙求》一書,流傳于世。

一次,王筠到郊外散步,一伙頑童攔住他的去路。其中一個頑童提出條件:“我問你幾個字,猜得出便讓你過去。”說罷,念道:

“一點一點分一點,一點一點合一點,

一點一點留一點,一點一點少一點。”

王筠不假思索地答道:“這是‘汾、洽、溜、沙’四個字,對嗎?”頑童點頭表示沒錯。

來而無往,非禮也。王筠笑著說:“我也問你們一個字。”隨即吟道:

“一橫一橫又一橫,一豎一豎又一豎,

一撇一撇又一撇,一捺一捺又一捺。”

幾個頑童抓耳撓腮,想了好一會兒,誰也答不出來。王筠便勸道:“還是回學堂讀書去吧,別在路上玩耍了!”

后來,頑童從塾師那里得知,王筠所吟是一個“森”字。

趣味解讀

頑童所念四句,各為一字,是三點水與“分、合、留、少”這幾個單字的組合。王筠所吟謎面不是一句一字,而是四句合為一字:一橫、一豎、一撇、一捺,組成一個“木”字,三“木”再組合為“森”。謎面緊扣橫、豎、撇、捺四種筆畫,可謂巧妙。

一筆救一命

清朝時期,有個專幫人打官司的訟師叫李平,他正直機智,常能反敗為勝,化險為夷。

當地有一富家浪蕩子,橫行鄉里,百姓對他又怕又恨。一次,浪蕩子路過一戶人家,見男主人的妻子十分貌美,便百般調戲。男主人上前阻止,被打得頭破血流。他的妻子見狀,氣憤至極,于是抄起一把斧子向浪蕩子砸去,不料正中頭部,浪蕩子一命嗚呼。

浪蕩子家人當即告到縣衙,狀詞中有“惡婦行兇,用柴刀劈死”等語。縣令不問青紅皂白,很快就判了這位妻子死刑。

辦案的法吏是李平的朋友,李平對他說:“這個婦人是為了自衛才動了斧子,按情理應該輕判,請老兄筆下留情!”

法吏說:“已經記錄在案,蓋上了官印,不能再更改了!”

李平說:“小弟倒有個辦法,只需改動一筆,就可救她。”

李平笑了笑,揮筆在“用柴刀劈死”的“用”字上輕輕來了一筆,成為一個“甩”字。用刀劈死,是故意殺人,要償命;甩刀只是甩的不巧,無意中失手劈死。這樣就把故意殺人罪降為誤傷致死的過失罪。

趣味解讀

李平辦案敏慧、機靈,他充分利用漢字的特點,以增筆手法化險為夷,替百姓說話。“用”變“甩”,救一命,足以顯示出漢字之變化及功用!

公主的去向

從前,有個皇帝,視自己唯一的女兒為掌上明珠。一天,小公主突然失蹤,朝廷內外一片震驚。

皇帝急令密查細訪,但音信杳然。過了好幾天,有個太監前來啟奏:“公主的去向,奴才知曉,只是奴才不敢說。”

皇帝一再追問,太監便拿來紙、筆,寫下了“菜、如、禾、七”四個字,接著說:“請皇上給每個字加上一筆,就會知道公主去向。”

皇帝橫添豎加,寫來寫去,頓時開竅,不覺驚呼:“啊,竟是這樣!”皇帝悲憤交集,急令查懲兇犯,厚葬公主。

趣味解讀

太監所書“菜、如、禾、七”四字,在“菜”字草頭下的一撇處加“??”成為“菊”,在“如”的右下方加“乚”成為“妃”(不過“妃”的右邊是“己”不是“已”和“巳”,須注意),在“禾”的一撇上加“丶”成為“殺”,在“七”的斜橫下加一撇成為“女”,加上筆畫的字變為“菊妃殺女”。故事自然是虛構的,畢竟古人寫字與今天所用的簡化字并不相同,但故事巧妙地利用漢字筆畫的增添講述“不能說的秘密”,確實體現了漢字的神奇之處。

為什么偏要姓萬

從前有個土財主,雖然家境富有,但世世代代目不識丁。

有一年,土財主聘請了一位塾師教導他的兒子。塾師先教這個孩子描紅,寫一畫就教他說“一”,寫兩畫就說“二”,寫三畫就說“三”。那孩子學會這三個字以后,便把筆桿一甩,高高興興地跑去向父親報喜:“兒子學會了!兒子學會了!再不用麻煩先生了。”財主喜不自禁,接著就辭退了塾師。

過了不久,財主打算請一位姓萬的親戚前來做客,早晨就叫兒子寫請帖,時過晌午,請帖還沒完成,父親急忙催促,兒子埋怨說:“天下人的姓多得很,為什么偏要姓萬?我從早晨寫到現在,才寫完五百畫呢!”

妙趣橫生

巧寫萬字

清朝末年的陸本松,自幼敏慧。十二歲那年,他去考秀才。

考試時,考官發給每個考生一張長兩寸、寬一寸的紙條,要求在上面寫萬字。一個個考生都情緒緊張,手不停筆。小本松卻從容不迫地僅寫了十二個字:“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他以最快的速度交了頭卷。

神童戲三公

唐朝有一個叫賈嘉隱的人,人稱神童,在他還不滿八歲時就穎悟異常。唐高宗聽說后,把這看成是本朝榮耀和興盛的象征,于是下詔,召他進宮。

賈嘉隱在皇宮庭院等候時,宮院還有兩位位列三公的大臣各自靠著一棵槐樹,也在等候皇上的召見,一個是太尉長孫無忌,一個是司空李。他們看到皇帝召見的神童,就想試一試他。于是二人把小嘉隱召喚過來,李問:“娃娃,你看我靠的是一棵什么樹?”

“松樹。”小嘉隱不認識這種樹,隨口答道。李說:“明明是一棵槐樹,怎么說是松樹呢?”小嘉隱從容地說:“你位在三公,靠在這棵樹上,正是以‘公’配‘木’,這不就是‘松’嗎?”

長孫無忌看這孩子辯得巧,頗不服氣地問道:“那你看我靠的是什么樹?”

小嘉隱看他那副蔑視的神情,就憤憤地答道:“槐樹!”

長孫無忌以為小嘉隱怕了他,大笑道:“看來在我面前,你不敢矯言巧辯了!”

小嘉隱不慌不忙地說:“你靠在樹上,那是以‘鬼’配‘木’,這還有什么好巧辯不巧辯的!”

趣味解讀

在文中,賈嘉隱能巧妙地用偏旁和部首的關系解釋人所靠的樹和人之間的關系,從尊敬對方——“以公配木”,到反唇相譏——“以鬼配木”,如此說話的藝術,不僅擺脫了自己不知道樹的名稱的尷尬,而且展示了自己的機智。

吉利話討頭彩

有個為人奸詐的地主,新造了一座樓房,落成之期,賀客盈門。地主期望前來道喜者說些吉祥語,以討個好彩頭。

他問第一位客人,回答說姓趙。地主說:“莫非是吉星高照的‘照’?”答道:“不是,乃走失拐帶的‘走’字旁,加上一個不肖子孫的‘肖’字。”主人不悅。

又問一客,回答說姓常。主人說:“莫非是長命百歲的‘長’?”答道:“不是,乃藥名當歸的‘當’(繁體作“當”)字頭,下面加上一個吊死鬼的‘吊’字。”主人又不樂意。

再問第三位客人,回答說姓屈。主人說:“娶妻生子好。”答道:“不是,乃‘尸’字頭,下加出殯的‘出’字。”主人更不高興。

待問第四位客人,回答說姓姜。主人說:“可是萬壽無疆的‘疆’?”答道:“不是,乃王八羔子的‘羔’砍去四蹄,接上一個男盜女娼的‘女’字。”聽到這里,主人已氣昏了頭。

妙趣橫生

紀曉嵐妙對得還鄉

清朝乾隆年間的侍讀學士紀曉嵐,整天陪著乾隆皇帝讀書,天長日久,就覺得這種生活單調無聊,十分想家。他的心事被乾隆皇帝看了出來。

一天,乾隆皇帝半開玩笑地對他說:“依朕看,你是——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聰穎的紀曉嵐認真揣摩皇帝的話,這分明是一副析字聯的上聯,如果自己對得好,合悅龍心,說不定會準許自己回家探親。他立即虔誠地說道:“如蒙陛下恩賜,回鄉省親,臣是——言身寸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乾隆皇帝聽罷,龍顏大悅,當場恩準紀曉嵐回家探親。

誰人愿意謀詭計

有四人同船渡江,一位是官員,一位是船夫,一位是賣花女,還有一位是揀糞老農。官員自恃才華橫溢,對眾人說:“同舟共濟,我們相逢難得,不妨各作一首詩,解解悶倦。詩的要求是:七言四句,其中有三字同頭,三字同旁,首尾連貫通順,且要符合各自的身份。誰吟詠不當,誰支付渡錢;若都能對上,本人除了支付渡錢,還備辦酒席一桌,與諸位共飲。”

官員首先揚揚自得地開腔:

三字同頭官宦家,三字同旁綾綢紗。

若非當朝官宦家,豈可穿上綾綢紗?

船夫雙手搖櫓,一俯一仰,悠然吟道:

三字同頭大丈夫,三字同旁江海湖。

若非當今大丈夫,何以能識江海湖?

官員一聽,不禁贊嘆:“妙哉!”

賣花女從容不迫地說:

三字同頭芙蓉花,三字同旁姑娘娃。

若非妙齡姑娘娃,誰人敢戴芙蓉花?

官員聽后,脫口稱頌:“善哉!”

最后輪到揀糞老農,他看了看官員,又瞧了瞧自己的糞桶,泰然自若地吟起來:

三字同頭屎尿屁,三字同旁謀詭計。

若非當船屎尿屁,誰人愿意謀詭計?

最終,官員付了船錢,又辦了一桌酒席。

知識鏈接

后蜀廣政二十七年(964)春節前夕,后蜀后主孟昶突然下旨,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當群臣把對句呈上時,孟昶看后,卻不滿意。于是,他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

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

這就是我國文字記載的第一副對聯。

少婦妙對秀才與和尚

從前,清和河上有一座橋,叫“清和橋”。有一年春天,一位頭戴芙蓉花的少婦正在河邊洗衣裳。一個和尚和一個秀才到清和橋上來游玩。

二人在橋上走著,見橋下洗衣的少婦長得漂亮,便心生歹意,站在橋上對起詩來。和尚先念道:

有水也念清,無水也念青。

去了清邊水,添爭變成靜。

靜養性,僧人愛,

滿腹詩文隨身帶。

有朝一日芙蓉花兒開,

給我和尚端上來。

和尚念罷,秀才接著吟道:

有口也念和,無口也念禾。

去了和邊口,添斗變成科。

科為貴,秀才愛,

滿腹詩文隨身帶。

有朝一日芙蓉花兒開,

給我秀才端上來。

他們二人的對詩,橋下的少婦聽得真真切切,立即甩甩手上的水說:“這橋叫清和橋,你們只說了‘清和’二字,聽我以‘橋’字作詩一首。”少婦于是怒聲念道:

有木也念橋,無木也念喬。

去了橋邊木,添女變成嬌。

嬌娘美,人人愛,

生兒育女隨身帶。

有朝一日生對雙胞胎,

一個當和尚,

一個當秀才!

和尚、秀才挨了少婦的一頓罵,灰溜溜地跑了。

妙趣橫生

佛印妙對蘇小妹

傳說,宋朝時,蘇小妹與佛印和尚(其長兄蘇東坡的好友),以對聯形式開了個玩笑。蘇小妹寫的上聯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和尚看后,知道這是蘇小妹有意取笑于他,于是,提筆對一下聯,反戈一擊。聯曰:女卑為婢,女又可稱奴。

蘇東坡在一旁聽了,連聲稱妙!

白水泉邊女子好

相傳,一次乾隆皇帝和紀曉嵐在宮中下棋,乾隆連弈三盤皆告負。乾隆對紀曉嵐說:“朕欲賜愛卿御宴,只是時光尚早,不如拈聯答對。”

紀曉嵐起身叩謝道:“謝圣上隆恩。卑臣斗膽,請賜上聯。”乾隆出聯道:

山石巖下古木枯,此木是柴。

乾隆心想:我這聯拆了“巖”“枯”“柴”三字而且文氣連貫,下聯要對得好,談何容易。

不料,紀曉嵐略一思索,即對道:

白水泉邊女子好,少女真妙。

乾隆一聽,這下聯對得無懈可擊,實在是妙極,頓時龍顏大悅。

妙趣橫生

楊溥巧對免父役

明朝時期,湖廣石首有個教書先生,叫楊溥。有一次,地方官要其服役,楊溥因體弱家貧,苦苦哀求地方官免除服役。

地方官要楊溥當面對對子,對出下聯方可免除服役。地方官出對曰:

四口同圓(圓),內口皆歸外口管;

楊溥對道:

五人共傘(傘),小人全仗大人遮。

地方官耳聞下聯,這分明是在夸贊自己,暗自高興,又見楊溥確實難以服役,便順水推舟,就此罷了。

妙聯擇夫

從前,有一位姓倪的姑娘,才貌出眾,向她求婚的人絡繹不絕。姑娘是個有主見的女子,為了招位佳婿,就在自家門外寫了一副上聯,對上者方可以與姑娘談論婚嫁之事。上聯是:

妙人兒,倪家少女

聯內文字拆并得十分巧妙:“妙”是“少女”之合,“人兒”又是“倪”字之分。

當時,有個姓李的書生前來求婚,面對姑娘出的上聯,提筆對出下聯:

鐘(鐘)山寺,峙立金童

姑娘看了書生的下聯之后,約見書生,二人一見鐘情,遂成婚配。

妙趣橫生

半副對聯

歷史上流傳著這樣半副對聯:古文故人做。

此為半副構思奇特的合字聯。它先有“古文”合成“故”,再有“故人”合成“做”。全句文意通順,意思為:歷時久遠的文章是已故的人寫的。由于對句難度大,至今還沒有理想之對句,偶爾只見工整之作,如:

出句:古文故人做。

對句:八刀分米粉。

大家可以想一想,有沒有其他更好的對句。

原來你躺在這里

歐陽修《歸田錄》中記載了關于“川”字的兩則小故事。唐代將領高駢鎮守成都時,與他的酒佐薛某創制一新酒令,要求先說一字,再說一句話描述這一字形,還須合轍押韻。

高駢先開口:“口,有似無梁斗。”

薛某接著說:“川,有似三條椽。”

高將軍打趣道:“你這三條椽怎么有一條彎的?”

薛某詼諧地說:“將軍是四川節度使,這樣富貴還使用一個沒梁的斗,我一個窮酒佐,三條椽子中有一條彎一點的,有什么奇怪呢?”

另一則故事是:有個才疏學淺的教書先生只認識一個“川”字,上課的時候,只能拿一個“川”字應付。有一次,先生連續翻了許多頁,都未尋見,急得滿頭大汗。忙亂之中,忽然見到一個“三”字,便指著“三”字大聲罵道:“我到處尋你尋不見,原來你躺在這里睡大覺!”

趣味解讀

“川”由撇、豎筆畫組合而成,“三”全由橫構成,教書先生橫豎不辨,指鹿為馬,令人捧腹。“川”字為象形字,像眾水并流之形。河水的水面一般低于河岸,河流水面是平坦的,山間或高原上低而平坦的地帶像河川,因此“川”又可以引申為山間或高原上平坦的地帶,例如“一馬平川”一詞。

拆字酒令

從前,有五個人,志同道合,經常在一起飲宴,飲酒時喜歡以拆字與行吟酒令取樂。一次,酒至數巡,有一個人以拆字為令說:

田字不透風,十字在當中;

十字推上去,古字贏一盅。

一個接著說:

回字不透風,口字在當中;

口字推上去,呂字贏一盅。

又一個接著說:

囹字不透風,令字在當中;

令字推上去,含字贏一盅。

另一個相繼說:

困字不透風,木字在當中;

木字推上去,杏字贏一盅。

最后一個,凝思良久,方說:

曰字不透風,一字在當中;

眾人笑著問:“推作何字?”

此人將酒飲盡以后說:

一字推上去,一口一大盅。

趣味解讀

以上酒令,都表現出字形的變換,“田”中的十字推上去則成古字,“回”字中間的小口推上去則成呂字……字的筆畫多少不變,位置的交換便引起意義的變化,由此可見漢字的神奇。

各人自掃門前雪

一個老財主,有兩個女婿,平日里,兩個女婿之間總是明爭暗斗,冷嘲熱諷。這年正月他倆都去給丈人拜年。二姑爺年前因違紀被革去功名,大姑爺想諷刺諷刺二姑爺,在席上他說要行酒令。老丈人說:“喝啞巴酒沒意思,行酒令好。我出題,要舉出一個字,這個字去掉一半,還念一個字,和前字同音,再加上一個字,就合成另一個字,組成一副對聯,尾字要落在合成的字上。共用四句一聯說完,要合轍押韻。”

大姑爺說:“我舉‘溪’字,有水也念溪,無水也念奚,去了溪邊水,添鳥便念鷄(雞)。得勢貍貓歡如虎,脫毛鳳凰不如雞。”

二姑爺一聽是在諷刺他,也就接聲道:“我舉‘棋’字。有木也念棋,無木也念其,去了棋邊木,添欠便念欺。龍困淺水遭蝦戲,虎落平陽被犬欺。”

老丈人一聽不好,唯恐酒桌上起了爭執,就說:“我舉‘湘’字。有水也念湘,無水也念相,去了湘邊水,添雨便念霜。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看咱們還是喝酒吧。”

妙趣橫生

同一個“因”字

清乾隆年間,孟某于科考出榜之前請一測字先生測字。測字先生請字,孟手蘸余茶在桌上隨便寫了一個“因”字。測字先生一看,說:“此為‘國中一人’之象,此科必中榜首。”孟某的一個朋友急切上前說:“我也測此‘因’字。”測字先生說:“君此科當無份,因為他(指孟)測‘因’是無心,你測‘因’是有心,‘因’加‘心’是‘恩’,或者以后有恩科必中。”孟又一友拿著一把折扇拍桌說:“我也測此‘因’字!”測字先生皺眉,稍做遲疑,說:“剛才君的扇子不巧正加在‘因’字正中,是為‘困’字,君莫非將困頓一生?”后來,三人命運果然正如測字先生所說。

心田不正

從前,有一個大財主,叫胡心田。這胡心田對窮苦人十分刻薄,心腸很壞。

一天,胡心田看到文三,想拿他開開心,就大模大樣地說:“文三,都說你會講笑話,今天講個聽聽。”

文三看了財主一眼,說:“好,那我就講一個給你聽。有一天,一個姓十的和姓喻的結親家。姓十的嫌自己姓的筆畫太少,再說《百家姓》上又沒有姓十的,于是,他對姓喻的說:‘你的嘴巴在旁邊是多余的,把那個口字讓給我姓古,在《百家姓》上也可歸宗。’姓喻的想,把我旁邊的口字送給他,我還是姓俞。于是,答應了姓十的要求。可是,這人還不知足,又對姓俞的說:‘親家,我這古字筆畫還是太少,你何不把那個月字也給我,讓我姓胡吧!’姓俞的一聽,火了,說:‘你這個人太缺德了,把我的下面都摳空了,湊你一嘴胡子,真是心田不正。’”

文三講到這里,人們哈哈大笑。胡心田自討沒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妙趣橫生

宋高宗測字

南宋年間,一日,宋高宗趙構游西湖,見一測字先生,高宗甚是好奇,于是寫了一個“春”字,問曰:“請看一看國家大事如何?”測字先生端詳了這個字,上面的“”寫得很大,而下半部的“日”字寫得很小,搖一搖頭,說:“秦頭太重,壓日無光。”當時正是奸相秦檜專權,橫霸朝野之時。高宗心領神會,卻又不便聲張,于是給了很多賞錢,便默默走開了。

文獻世家

從前,有個財主無才無德,花錢買了個縣官做。為了附庸風雅,在他即將赴任之際,特地在家門口掛出一塊大匾,匾上寫著“文獻世家”四個斗大的金字。

鄉里誰人不曉得財主的為人,暗地里都在笑他。就在他掛出金匾的當天夜里,有人用紙糊住了大匾上的“文”和“家”兩字,只剩下了“獻世”兩字。

第二天早晨,在財主家門前站了許多人,大伙議論說:“獻世,就是丟人、現眼,實在是一針見血。”財主氣得暴跳如雷,他打發仆人,分四路,挨家挨戶地罵街。

這天夜晚,又有人來到財主家門前,把那匾上糊住的“文”字揭開,只糊“文”字上面的一點,變成了“又獻世”。財主氣破了肚皮,他又叫仆人到鄉里四處叫罵,以泄心中之憤。可是到了晚上,又有人糊住“文”字,揭開匾上的“家”字,只糊住“家”字上面的一點,又在“家”字下添了一筆,匾上的字變成了“獻世冢”。

第四天早晨,百姓又圍在財主家門口。有人喊:“冢是墳墓。‘獻世’是丟人、現眼,財主一家是一座丟人現眼的墳墓……”財主這回可不同往常了,他氣得嘴歪眼斜,大口吐血,被人抬進家里。

幾天后,財主家大門上的“文獻世家”金匾不見了,財主偷偷讓人摘了下來,不敢再掛了。

妙趣橫生

卜昌遭諷

咸豐年間,有一位知府叫卜昌。有一天,他來到一家學館,見兩個學童正在讀書,便想賣弄文墨,于是同兩學童對句。卜昌冷笑道:“兩火為炎,既然不是鹽醬之鹽,為何加水變淡?”一學童笑著對道:“兩土為圭,既然不是烏龜之龜,為何加卜成卦?”卜昌一聽,氣得滿臉通紅。另一學童見卜昌丑態,也對道:“兩日為昌,既然不是娼妓之娼,為何加口便唱?”卜昌一聽氣壞了,想要發作,但兩個學童對得文韻俱佳,也無可奈何。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乌| 宝山区| 吉安市| 灵璧县| 南阳市| 绵竹市| 南岸区| 威远县| 郓城县| 江山市| 巩留县| 兴文县| 北安市| 广河县| 江北区| 云霄县| 三穗县| 始兴县| 抚顺市| 阿坝县| 万荣县| 南宫市| 田东县| 韶关市| 松江区| 正宁县| 涡阳县| 兴业县| 锦州市| 莲花县| 桂阳县| 上饶县| 玉门市| 长宁区| 四会市| 达尔| 昌黎县| 佳木斯市| 伽师县| 佳木斯市| 夏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