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骨氣
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豪杰,憑借著自己的意氣,為著自己偉大的理想而奮斗。
自信是一種意氣,它能使人正確地面對困難。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年輕的周瑜,面對曹操號稱八十萬的龐大軍隊浩浩蕩蕩地狂奔而來,他并沒有害怕慌張,而是鎮定自若,一心思考怎樣退敵。東南風起,周瑜胸有成竹地登上戰船,屹立在船頭。一聲令下,曹營火光四起。霎時間,八十萬大軍化為烏有,只留下后人面對這那一堆堆久經風雨的亂石發出的感嘆:“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櫓灰飛煙滅……”公瑾為何能如此的自信?因為他心中時時刻刻惦記著自己的主公,惦記著自己的偉大理想。
忠誠是一種意氣,它能引導著人們堅持自己的信念,永不動搖。
南宋末年,元軍大舉入侵江南。盡管元軍來勢洶洶,盡管身邊文武一位位相繼離開,身為民族英雄的文天祥心中絲毫沒有投降的念頭。作為南宋的最后一支隊伍,他的抵抗節節失利。但當萬兩黃金擺在他面前時,他毅然選擇了抗爭到底。憑著自己衷心報國的意氣,為了自己救國救民的理想,犧牲在大刀之下。為人們所熟記的,還是他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氣概。
執著也是一種意氣,它能使人一步步、踏踏實實地解決困難。
任何一部長篇小說都不是三兩天能夠完成的。曹雪芹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封建官僚家庭。抱著滿腹經綸和著作《石頭記》的決心,在北京西郊——那極其簡陋的小屋中,一寫就是幾十年。在這期間,他默默地擔著來自封建勢力的壓力、家庭經濟的壓力,沒有叫過一聲苦。曹雪芹的晚年是十分悲慘的,家庭到了“舉家食粥”的地步,加之又體衰多病。可他對于寫作的執著并沒有淡去。據專家考究,《石頭記》后四十回已經完成,只是不知是什么原因并未發表,如今已經遺失罷了。
如果把大山比作困難,自信則是敢于挑戰高山的雙腿,執著則是敢于持之以恒的信念,忠誠則是人心中那指引著自己前進的指南針。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因為有了意氣——馬克思列寧主義能夠拯救人類的信心、對共產黨的忠誠、對美好的共產主義社會的執著,才帶領著人民解放全了中國。
作為擔負建設祖國重任的我們,應該怎樣做呢?
像周公瑾一樣,擁有在你進中能夠求生存的一份自信;
像文天祥一樣,擁有對祖國的一份忠誠;
像曹雪芹一樣,擁有對事業的一份執著。
我們要擁有這樣的意氣,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