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風范
- 石地
- 5322字
- 2021-11-26 09:31:13
第一章 形象標準——不可或缺的前提
企業家形象的標準
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須能夠同時擔任多種角色,樹立以下幾種形象。
○具有高度權威性的指揮員形象
當今社會很多人都打著個人主義的幌子,追求特立獨行,頗有點“舍我其誰”的味道,可是,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權威,是公司的神經中樞,盲目抵毀權威,只會帶來四分五裂、“諸侯割據”的后果。
松下的一次人事調動,外界議論紛紛,公司內部卻出奇地平靜。原來,松下從默默無聞的員工中,提拔新人擔任社長一職,而沒有按常規,讓副社長“由副轉正”。外界普遍認為這種做法不可取,而公司人員卻認為這是松下幸之助本人的決定,“他的決定絕對正確,我們會絕對支持”,而且,該社員工還派代表向松下幸之助表示感謝。當時,松下幸之助已辭去了社長和工會會長的職務,照理說,如果此次調整成功,應由松下本人向他們感謝才對,怎么反過來,由松下幸之助接受他們的謝意呢?原因就是兩個字:權威。人已不在位,但權威仍在,從管理戰線退居幕后并不意味著權威的“逝者如斯夫”,因為,大家仍尊重作為公司創辦人的他,同時松下的口碑也是其權威經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那么,如何造就領導者的權威性指揮員形象呢?
領導者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有全面的指揮權,但是有權無威不能達到預期的領導效果,威信的樹立要靠素質和能力。
首先,領導者要有清晰的頭腦,合理的思考模式,在紛繁復雜的經營活動中能抓住問題的本質,洞曉問題的癥結所在。他作為比員工地位高的領導者,必須有比一般人強的能力,要能更深入地思考,更細致地觀察,要能描繪出公司的發展藍圖。其次,要有高超的組織能力。領導者對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應了如指掌;對于重大活動、改革措施,以及對突發事件的處理,要英明果斷,要及時分授職權善于任命各級各部門人員,并使大家心悅誠服。另外,領導者還要善于調動每一個員工積極性,使他們全心全意地工作;要協調組織內部和外部的人際關系,保證和諧有序的工作氛圍;為部下提供各種有利的工作條件,及時檢查并彌補不足,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再次,領導者要有對外界的敏捷反應。“商場如戰場”,企業經營的環境復雜多變,市場形勢日新月異,顧客需求越來越潮流化,這些無不要求領導人能夠審時度勢,因人而宜,因時而宜,因地制宜,根據各種發展變化,調整原有的工作方針,時刻以一個創新者的面目出現,而不能墨守成規,只有如此,才能適應外界的需求,進而趨利避害,以利于企業在商潮中立穩腳根。
○具有公關意識的管理者形象
領導者應在社會的大舞臺上,扮演好主角,吸引住觀眾,并和其他角色相互協助、密切配合。這些除了要求演技專業外,還要求主角能協調公共關系。一般而言,公關意識可分為五種:
(1)信譽意識:“信乃商之本”,管理者應將信譽看作公司的生命。有句話說“公司的最大成功是信譽上的成功,公司最大的失敗是信譽上的失敗”。沒有信譽的公司是不可能在商界立足的。
(2)公眾意識:領導者應把公眾的意愿和顧客的需求作為制定決策的基本依據。“以民為本”,沒有民眾支持,何談公司振興;不滿足民眾的要求,又哪來民眾的支持。所以,領導者要把公司的工作立足于服務公眾的基點上,想公眾之所想,急公眾之所急。
(3)溝通意識:領導者應該重視信息的立體溝通和雙向溝通,加大對消息的靈敏度,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統和信息網絡,通過這些系統和網絡,及時收集政壇信息、市場供求信息、社會文化信息和產品服務信息,保證信息交流的暢通無阻,這是科學決策的必要前提,也是企業發展的助推器。
(4)奉獻意識:就是“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這是一個價值取向,更應是領導者對自己的主觀要求。我們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樣,得顧客心的人就能占領市場。公司不能脫離社會,否則就成了只認金錢而不講人情的“拜物教教徒”。公司要適時“義務獻血”,承擔作為社會“大公民”的義務,比如捐資助學,支援老少邊窮地區等等,通過這些,博得社會的認同與支持。
(5)集體意識:這是領導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合作的前提,領導者要努力培養職員的認同感、歸屬感、榮譽感,增強公司對員工的吸引力,讓凝聚力和向心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這一目標的實現,要靠領導尊重員工的個人價值,努力滿足員工的合理要求,將個人利益融于公司利益之中。
○具有進取精神的開拓者形象
作為一個開拓者,“篳路襤褸,以啟山林”,只會進取,不會退縮。領導者同時也是開拓者,進取也即其本色。
領導者的高明之處,在于他有信心、有熱情,“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必須熟知經濟發展規律、市場競爭規律、企業管理規律,要用貓頭鷹的雙眼和獅子的四腳,敏感地發現蛛絲馬跡,積極追蹤有用的信息。“市場不相信眼淚”,你是否認為它殘酷無情,都必須圍繞市場運轉,必須聽從市場這個指揮棒的指揮。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位年青人,平時勤勞節儉,鄰居們有口皆碑。一天,他發瘋般地取出自己的全部存款,在汽車展覽會上買回一輛價格不菲的新車,打開部件,拆開零件,重新裝上;再打開,再拆開,再裝上;又打開,又拆開,又裝上,如此循環往復了許多天,鄰居們都認為這個小伙子瘋了,而“發瘋的小伙子”對此置若罔聞,因為只有他自己明白他要做什么——他要造汽車。
他就是后來的“汽車大王”克萊斯勒。
我們常說,“偉大的目標產生偉大的動力”,作為領導者,必須“敢為天下先”,“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領導者要敢當英雄,培養自覺的開拓精神;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有開拓精神的員工,在公司內形成“進取有益”的氛圍,并使這種氛圍成為公司的文化內涵。
○具有法制意識的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要熟悉各種法律和政策,要有遵紀守法的法制意識,遵從政府的全局協調政策,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從事經營活動。領導者不能為了一時之利,向新聞界“吹風”,傳播虛假信息,甚至參與不正當競爭。
領導者不但要守法,還要用法,這才是完整的法制意識。當公司的合法利益受到侵害時,他應該借助法律的武器,鏟除公司前進中的障礙,當員工的正當權益遭到侵犯時,他應該挺身而出,用法律的尊嚴,捍衛公平和正義。
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作為新時代的領導者,沒有法制觀念,將寸步難行。如果有豐富的法律知識,遇到經濟糾紛、利益沖突,你就不會感到無助和迷茫。因此領導者的法制意識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是至關重要的。
○具有偶像性質的社會活動家形象
領導者為了公司的發展,需要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
領導者若在公眾心目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則其必定左右逢源,進退自如;反之,若形象差,則會“事事不如意,處處都碰壁;在外不順心,回家也受氣”。
還是用實例來說明:
美國洛克菲勒財團的創始人洛克菲勒以奸詐著稱,賺錢和兼并不擇手段,在同時代的美國人看來,簡直是惡魔的化身。他在取得壟斷地位后,便找到著名宣傳家艾維?里為他美化形象,以改變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
艾維?里暗示得過洛克菲勒好處的人在報上發表感謝聲明,艾維?里則發表一些專題報道,描述這位慈祥的大富翁多么虔誠,如何做禮拜,如何與鄰居“和平共處”等等。
漸漸地,公眾改變了對洛克菲勒的看法。他不再是惡魔,而是一個慷慨解囊、資助醫學發展事業的老人,他與世無爭,愛打高爾夫球,常坐在寬闊的草坪上與孩子們玩耍。不久后,洛氏竟成了道德高尚、理財有道、對子孫負責的虔誠基督教徒——真可謂是180度大轉彎!
當然,我們無意要求領導者“花錢買形象”,而是讓大家明白:必須參與社交活動,展示自己的風采,這樣,才能在競爭中勝對手一籌,樹立豐滿的領導者形象。介紹了領導者須具備的五種形象,或許有人會問:標準是什么?答案很簡單:就是作為領導者,你是否具備這五種形象。
當然,“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拋開所有的非穩定因素,可以從中抽象出一般的標準,即社會規范,大致可分為道德、文明、習俗及審美四大標準。
第一,道德標準。人們評論某人常說“有良心”、“沒良心”、“講道德”、“不講道德”,其實評價的就是此人的道德水準。領導者在很多方面,特別是在道德這種備受關注的層面上,如果水準低,就不能服眾,又從何得到支持和扶助?不但不能“得道多助”,反而會“失道寡助”,這樣一來,上述的五種形象豈不都付之東流?過去的努力、今日的地位、未來的前景都可能因為“不講道德”、“道德敗壞”而化為泡影。除一般意義上的道德標準外,領導者還要有與其職位相稱的特殊道德,即職業道德。當今社會,職業道德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對它的呼聲和要求也越來越高。
第二,就文明標準而言,它是社會發展的標志,是時代進步的象征。
這表現在領導者的價值尺度和行為取向上。例如時間觀念,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十分重視時間的作用,“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金錢”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又如語言文明,出口成“臟”,不僅毀壞個人形象,而且影響人際關系。作為企業的總經理,對他的文明要求,絕不能只囿于時間觀念和語言文明上,更深的、更廣的文明涵養和行為,要靠他付諸行動。總經理并不是“總在經理業務”,而是“時時處處經理”。
或許有人說,文明太抽象,不便于作為標準來衡量。編者認為,恰恰相反,正是因為抽象,才要領導者付諸具體的行動,使“不便于”變成“便于”。文明是人類的標志,作為人類精英的領導者,難道不應該做得更“文明”嗎?注意:請以領導者的文明展現你文明的形象!
第三,至于習俗標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地域環境,所賦予風俗習慣的涵義也不同。結合中國的習俗特征,領導者首先要注重內在美,其次講究外在美,兩者協調統一,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并非說“雕飾”不重要,而是說它不能和“清水出芙蓉”相抵觸。領導者要超越狹隘的觀念,努力在習俗允許的范圍內,成為真正的清水芙蓉。
領導者不能是平庸之輩,以習俗作標準來衡量形象,絕不是教大家“人云亦云”。自然不是平淡無奇,因為自然本身包含了個性,而平淡無奇就是大眾化,領導者不是大眾,而是大眾中的英才,所以,他不能抹殺個性,一味“嗅著共性跑”不叫習俗,而叫世俗,領導者應重視習俗而鄙視世俗。
很多人對把習俗作為標準很不理解,認為這是逼著領導者當市儈,其實,這正是對習俗的極大誤解。我們以俗為標準,把它看得如此之重,是它的地位決定了的。離開了“群眾雪亮的眼睛”,我們將無從評價領導者的形象。
或許,更為抽象的審美標準,多少能彌補習俗標準的不足。最后,就要涉及審美標準了,請看例子:80年代末期,威克斯集團旗下的建材公司在財務上發生了危機,為此公司想憑借公司領導的個人聲譽來挽救公司,并且是專家要求這么做。要改變公司的處境,說服不以為然的顧客,公司決定用不茍言笑、一慣正經的公司領導西戈洛夫去打廣告。他在廣告上說:“你們肯定知道我是個不會輕易放棄的家伙,我決心要把這家店變成你心目中理想的店。我絕對會辦到。”廣告的最后,還補充了一句旁白:“我們最難纏的顧客,就是公司領導西戈洛夫。”
公司領導不惜放下架子,公開隱私,從辦公室走出來,進入一個全新的空間,樹立形象,把自己塑造成一塊“金字招牌”,這對西戈洛夫而言,是十分不易的,因為他是一個不喜歡拋頭露面,不愿意接受公眾喝彩的人。但是,為了公司的命運,他還是“忍辱負重”了。廣告上的他沒有正式的西裝外套,給人苦干實干的主管感覺,從而強調他對公司業務的精通以及他的強硬作風。用副總經理西崔克的話來說,就是“如果必要,這個人可以一個星期工作7天,一天做24小時,為了做好事情,他可以這樣付出”。這就是企業領導者!
這個例子,強調了領導形象的真實和個性的作用,著重強調了“一致性”的形象處理原則。
審美標準包括很多內容,除了上例所述的一致性原則外,要樹立良好的領導者形象,還需要遵循如下相關原則:
1.標準原則:只因為你是領導,你就必須比別人做得更好;
2.可靠性原則:“言必信、行必果”,不能虎頭蛇尾。你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3.多樣性原則:做一個興趣愛好廣泛的人,扮演好社會、公司、家庭所給予你的多重角色;
4.靈活性原則:“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廣“到不同的山唱不同的歌”,“見不同的人說不同的話”。在不同的場合,要有敏銳的洞察力,不要呆板,以免給人死氣沉沉的感覺;
5.穩定性原則:“不窮則不宜變”,但絕非墨守成規。要知道,形象的樹立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朝秦暮楚,要在絕對的運動中,尋找相對的穩定。
除了上述四個標準、五條原則外,領導者還需閱讀以下四項注意:
1.要做到形象和需求相吻合:“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該展示時即展示,不該展示別出“風頭”。
2.要使形象展現個性和魅力:上文已有分析,這里需補充的是,不要標新立異,不要嘩眾取寵,魅力取決于實力,形象并不代表全部。
3.要利用前人的良好形象:這是一種資源,利用前人留下的這筆資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通過探究對方的心理,宣傳大家感興趣的內容,從而使大家在比較與聯想中樹立自身的形象。
4.善于把握適度的“出鏡率”:重復往往能形成可靠的印象,但若沒有適當的“度”,必將“物極必反”、“得不償失”。
所以,這四項注意要花費心力,認真體味,好好“注意”。
綜上所述,以上所談及的形象標準,僅是一個全局概念,雖是具體行為的前提,但畢竟較為概括,如果能充分理解文字背后的內容,那么標準可轉化為實際,形象必日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