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族企業能做大嗎
- 石地
- 2834字
- 2021-11-26 11:32:22
民營企業向何處去
與一些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的虧損相比,民營企業的勃勃生機正是活力和希望所在。因此,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乃深化改革的方向。
當然,中國民營企業這個在市場經濟中成長的靈童,自身也不是毫無缺點的。背負傳統和現實的惰性,在夾縫中求生存,怎會沒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呢?
中國的民營企業究竟向何處去?
有人認為,民營企業發展已到了輝煌時期,有人認為,民營企業先天不足,后天發育不良;有人認為,現有的民營企業還必須脫胎換骨……
從客觀講,民營企業大多已找到了自己產品和企業的定位,由于定位指的是將產品定位在你未來潛在的顧客心中,所以注重產品在顧客心中的認知。從將產品打進顧客心中考慮,才能建立良好的商品形象。若能建立某一產品的領導地位,那它的定位就是成功的。市場調查表明,第一品牌比第二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占有份額和時間要高一倍以上。就像可口町樂是世界第一種可樂飲料一樣,“只有可口可樂,才是真正的可樂”,在市場的領導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令人欣喜的是,很多民營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已成了公認的著名品牌,有的在國際上也有了相當的知名度,這無疑是民營企業的無價財富。
走出計劃經濟束縛的民營企業,在市場上尋找到了自己的路。既不需要戴“紅帽子”祈求“婆婆”的呵護,也不奢求一步由作坊跨越到跨國公司。對掛靠級別的淡漠和對市場的依托,使民營企業這只卒,有了過河之力。懂得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不在市長手中,不在獎杯上,而扎根在市場!一幅招貼畫、一句廣告語、一張外包裝,水平究竟怎樣?誰說了都不算,唯有市場握有終審和裁判權。民營企業雖處在夾縫之中,但仍能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完全得力于準確地把握了航向。一些民營企業老板已經具備了商品經濟頭腦,這是成功的關鍵。在市場的摔打中,逐漸能夠根據市場要求,用敏銳的目光審視各個領域中的新變化,搶先捕捉信息,研制出不斷滿足人的新需求的產品,并推廣到市場,創造出了顯著效益。他們與未“換腦袋”的傳統人的區別在于,有一雙敏銳的目光能夠發現市場!這正是他們能由窮變富、由小變大的秘密所在!民營企業把長期困于產業城中的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創造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實現了科技成果與民營企業的對接,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科技型企業。從根本上打通了科技和現實生產力的長期分割,為科技全面進步作了無與倫比的貢獻。同時,一大批科技實業家群體的興起,又會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目前,50多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基本是以民營科技企業為主建立的。民營科技企業的產值占到80%以上還多。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必然會打破另一座產業“圍城”,把困在產業城中的資金激活。成功啟動民間閑置資金,鼓勵更多的人去當老板,從而在完成科技成果轉化的同時,實現金融創新。把億萬公民手持的現金,轉移到投資興業上,也有利于避免盲目高消費的浪費。
更為重要的是,一大批民營企業已在技術上實現了由實用技術向高新技術的轉變,在產業結構上完成了由咨詢服務業向高技術產業的轉變。民營企業的經濟活動遍及通訊、電子、醫藥保健、信息技術、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國民經濟的主要行業,靠最具活力的機制走出了把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最具活力的生產力的路子,創造了在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和勞動力配置等方面先進的生產關系,有效地解決了科技與經濟的“兩張皮”問題,形成了科技成果與產業結構的最佳配置,極大地推動了科技進步。這正是民營企業的命脈所在!
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的框架下,形成了獨特的經濟“圍城”。一方面,大量的科研成果困于城中難以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另一方面,大量的企業在城外得不到科技改造,效益低下,有的瀕臨破產。資金也形成了“圍城”,一方面,大量的資金困于銀行這座官“城”中,不能有效流通;另一方面,大量的企業因缺乏資金而難以發展。這兩座“圍城”,在計劃經濟框架內,里邊的出不去,外邊的進不來,被死死圍困著,導致整個經濟缺乏活力。而民營企業匯聚了“民營”和“科技”兩大時代潮流,依靠最具活力的經營機制切實打破了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的兩座“圍城”,顯示出蓬勃發展的無限生機。
首先,民營企業的基本特點決定了從誕生那天起,生產和經營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由市場來調節,一切經濟行為都受市場規律制約。由于受利益驅動,民營企業必須靠科技創新,向科技開發要效益。只有不斷開發新產品、采用新技術,實行新管理,才能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競爭中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否則,就會因逃不脫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而走向衰敗。唯有科技,才是民營企業久盛不衰的根本。
富有活力的機制,為民營企業打破傳統經濟的產業“圍城”、實現第二次創業創造了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加上,民營企業的文化激勵創新和競爭,必然會迅速發展壯大。
科學的春天已經到來,民營企業的春天還會遠嗎?!
時下,加入WTO在即,民營企業怎么辦?
首先,要實施名牌戰略,創建自己的“中國名牌”和“世界名牌”,徹底淘汰那些粗劣的品牌,樹立精品意識。同時,要加快創建現代企業制度,走出家族化、幫伙式的管理模式。還要走競爭聯合的道路,才能在“狼來了”之后,不被吃掉。目前,約4萬家跨國公司在世界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是總產值的4成、貿易量的6成、直接投資的7成、境外投資的9成,如果說這些用金元武裝起來的經濟“航母”,已具備了稱霸世界經濟領域的實力,中國的民營企業則大多剛剛告別了最初的原始積累階段,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
民營企業必須要回答!
忠告老板
我們的時代,是崇尚智慧和財富的時代,優秀老板無疑是智慧和財富的創造者。
做一個優秀老板,能不自豪和驕傲嗎?
后記
1999年度上規模民營企業調研結果表明,我國的民營企業數量不斷增加,規模在不斷擴大。這無疑是值得驕傲的,也可以說是輝煌的。相對于過去的“一窮二白”和“越窮越光榮,”“割資本主義尾巴”而言,我們可以算得上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了。但這只是習慣向后看所看出來的成就,若“冷眼向洋看世界”,那看出來的就只有憂患了。WTO已與新世紀一起站在中國人面前,對中國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對僅僅真正才發展了二十年的中國民營企業,則更是一道必須跨越的“坎”。
目前,千萬家跨國公司已占世界經濟總值的4成,不少全球著名的跨國公司一家的產值超過了中國民營企業產值的總和。就是目前被認為已上規模的民營企業,與那些金元武裝起來的“艦隊”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沒有可比性也得比!過去我們自己關起門來,贊美自己“繁榮富強”、“既無外債,又無內債”,那是自己給自己定出來的“紀錄”。如今不行了,無論愿不愿意,必須拉到“世界水準”這個起跑線上比一比。
走競爭聯合之路,組建經濟的“聯合艦隊”,民營企業才能真正走向世界。而民營企業老板最缺乏的不是競爭,而是協作精神!對此,民營企業不脫胎換骨行嗎?在創建品牌上、在加快制度變革上、在適度規模上,民營企業不提高綜合素質和競爭能力行嗎?
顯然,加入WTO,把民營企業逼上了經濟的“世界大戰”前線,哪些民營企業老板會佩戴上永載史冊的將星呢?我們熱切地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