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重若輕靠吹吃飯--牛皮嘴
明代《時尚笑談》記述了這樣一個段子:從前有個人進京出公差,囑咐他的仆人說:“在路途中,在江湖熱鬧的地方,只要說到家中的事情,務必要向大處說。”仆人說:“曉得。”后與一人同行,那人指著水牛說:“好大的牛。”仆人說:“這有什么稀罕,還沒有我家的狗大。”那人又指著高樓說:“好高的樓。”仆人說:“這有什么稀罕,我家的馬房比它還高。”那人又指著船說:“好大的船。”仆人說:“這更沒什么稀罕,我家主母的鞋比它還大些。”
這個段子說明這樣一個道理:愛吹牛皮、說大話者,只能暴露出這個人的輕狂和虛偽。但凡牛皮嘴在吹大牛或說大話之前,絕對不會告訴別人——他自己將要準備“黃河邊上吹羊皮,吹牛皮”;但他們未必能知道,每當他們話畢、并自以為得到某種精神上的滿足的時候,跟隨其后的有多少或明或暗的唏噓?牛皮嘴更不會體驗到,由于他們愛吹牛,愛說大話,因而他們在公眾中的形象是多么的渺小。
透過現象看本質。別看愛吹牛的人把自己吹得無所不能,其實那都是為了掩蓋他們既虛偽又自卑的心理。一個既虛偽又自卑的人在眾人面前表現出來的行為大多是經過心理上自我扭曲的,更何況說話呢!牛皮嘴討人嫌,這一點是眾所周知的。這并不是因為他們的牛皮嘴下害了多少人,而是因為他們的人格分量在人們心目中太微不足道了。
牛皮嘴“滿街倒”的最大原因是“吹牛不上稅”。如果讓吹牛者自己為吹牛皮“上稅”,誰還敢恬不知恥地吹牛?殊不知“吹牛不上稅”的結果是別人為吹牛者“上稅”!
愛吹牛的人大多是把表現欲建立在未能知己知彼前提下“夸夸其談”。舉個最近的例子。2004年奧運會亞洲區足球預選賽,有人在賽前不能知己知彼的前提下就很善于不著邊際地“吹牛”。在和馬來西亞隊交手之前,有人就在吹:這次一定要在馬來西亞隊身上撈足凈勝球,贏他們五六個,然后以五連勝的成績小組出線。
馬來西亞隊主教練賽前一臉謙恭,只說“我很尊敬中國隊”。而在賽后新聞發布會中,他卻用“你們低估了馬來西亞隊,之前你們有人說要贏我們五六個球”將了中國國奧隊一軍。
如果說牛皮嘴在日常生活中被人視為舉重若輕倒也罷了,問題是,一些管理部門的領導也普遍存在著華而不實的牛皮嘴。最嚴重的莫過于領導會議:一些領導利用“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各種會議,不辦實事、只虛報成績的現象也已司空見慣。誠然,一個領導干部,出于工作性質和工作崗位的原因比別人要多開一些會,這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把自己弄得像“華威先生”一樣天天忙于趕會,像美國“兩安”一般只會虛報成績,情況可就不妙了,因為如果領導也長了牛皮嘴,輕的不說,嚴重了,則要擔當誤國誤民之罪責。
言而無實事則廢。沒有哪個人靠牛皮嘴能治天下。恰恰牛皮嘴難以根治,才會不斷地害社會,因而當把牛皮嘴列為最難管的十二大壞嘴之第三大壞嘴也!